健康教育对遵义市学龄前儿童口腔健康行为的影响

来源 :中国学校卫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ki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索学龄前儿童口腔健康行为干预措施,为制订学龄前儿童口腔疾病防治策略和儿童口腔保健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随机抽取遵义市3所幼儿园大班的全部314名儿童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A组(教育家长)、干预B组(教育教师及园医)及对照组,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干预前和干预后3个月以同样问卷调查儿童的口腔健康行为并比较。结果干预前儿童的刷牙行为、不良行为习惯,家长口腔健康知识、态度及行为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干预后2个干预组儿童每日刷牙行为较干预前有明显改善,儿童每天2次刷牙率增加,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7.933,7.441,P值均<0.05);对照组刷牙行为3个月无明显改善,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474,P>0.05)。2个干预组儿童睡前进甜食行为有明显减少,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5.116,2.353,P值均<0.05),对照组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121,P>0.05)。儿童不良饮食行为干预后A组儿童教育后大部分不良饮食习惯得以改善,表现在软食、精细食物、甜食及无喜好方面,B组儿童在喜肉类及喜甜食方面,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对照组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部分不良口腔行为习惯中,A组儿童睡前含奶嘴干预后有改善,无不良口腔行为的人数明显增多,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B组儿童咬手指及添唇行为、无不良习惯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对照组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KAP理论的健康教育方式能改善儿童的口腔健康行为。
其他文献
沈从文《边城》描绘的是湘西世界和谐的生命形态,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那么美好,但由于人性的种种缺失却使得悲剧在此上演。作者自己也说:“一切充满了善,然而到处是不凑巧,因之朴素的善终难免产生悲剧。故事中充满了五月中的斜风细雨,以及那点六月中夏雨欲来时闷人的热和闷热中的寂寞。”沈从文在自己的理想王国中散发出种种悲情,用委婉含蓄的笔触对人性进行深入地剖析,体现了下列三个方面的典型意义。    一、文本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