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成邦:见证西部环境变迁

来源 :科学中国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Dragon88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于斯长于斯,兰州大学西部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院教授安成邦与很多科研工作者有共同之处,从1998年在兰州大学地理系攻读硕士学位开始,他的人生注定与兰州大学有了千丝万缕割不断的缘分。安成邦在这里攻读完硕士、博士学位,实现了学生到老师的转型。
  然而,与很多人不同的是,他选择驻扎的兰州大学地处我国西部,资源、气候、环境等各方面条件存在一定局限。几十年如一日,他无悔付出,将青春挥洒在这片广袤的土地。
  一个负责任的科学家
  曾有人说,负责任的科学家不仅要从个人好奇心出发去发现问题,更要时刻用关爱人类的责任心去衡量所要解决的问题。这个理念也是安成邦一直所遵循的,他始终认为:“科学研究中要注重创新,科学家要关注社会问题。‘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安成邦将这一理念贯穿于他不曾间断的科研课题之中。这些课题有的跨度很大,但所有这些研究都是西部文明、地质、环境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
  2010年,他参与“973”项目课题“西风区气候环境变化的特征与机制”;2012年,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西北干旱区末次冰期/间冰期气候环境变化的模式和机制”;2013年,他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的人地关系研究”;2014年,他主持教育部重大科技项目“基于石笋和湖泊记录的季风边缘区全新世夏季风研究及事件研究”。
  而在此之前,2005年,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项目“青藏高原和中东亚干旱区环境变化与地表过程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陇西黄土高原全新世中期环境变化与新石器文化演进的演进”;2006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西部干旱半干旱区全新世气候变化的集成研究”,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中国文明形成与早期发展阶段的环境研究”;2007年,主持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西部干旱区全新世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2009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新疆东部托勒库勒湖泊全新世气候环境演变研究”。
  找寻人类适应环境的历史
  因为工程建设的需要,陇西黄土高原有大量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需要发掘,一直以来,安成邦的科研都由此开展。这项需求为他负责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陇西黄土高原全新世中期农业发展与环境变化研究”提供了契机。
  农业发展研究是国际学界的热点,而陇西黄土高原新石器文化类型齐全, 农业发展的历史悠久,是黄土高原农业发展的代表性地区,又是东西方农业交流的要道之一。
  安成邦带领课题组成员,以陇西黄土高原为中心开展环境考古研究,详细研究全新世中期,重点是农业从发展走向繁荣的时期,围绕农业发展的过程和动力机制等核心科学问题。他们在明确科学问题的基础上,通过自然科学与考古学的紧密结合,从农业发展与环境变化相互响应过程中,探讨区域内旱作农业发生和发展的演化过程,探讨研究区的农业发展与环境变化的关系。
  最为重要的是,他们探讨了全新世中期陇西黄土高原环境的变化及其对农业活动的影响,尤其是植被状况的变化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进而探讨了陇西黄土高原全新世中期不同类型文化的时空变化等问题。研究成果表明,在面临着气候变化的威胁时,史前人类通过扩大资源利用范围等方式来适应气候变化。与此同时,研究结果在国内学术会议上报告,发表SCI论文3篇,核心期刊论文1篇,另有2篇SCI论文在评审中。
  20年来,本着科学的精神,运用科学方法,安成邦带领团队,立足西部需求,挖掘出了很多深藏于自然事物背后的规律和本质,不断为人类的知识宝库增添新的财富。
其他文献
他是中国电子测量领域的新一代领航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41研究所所长李立功。他带领着一支优秀的管理团队和科研团队,将41所的建所本意发扬光大,在西方的禁运和封锁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通信技术和互联网产业也在不断壮大。物联网的出现代表着不再以传送信息为主要内容,它是以服务信息为中心,通过互联网、电信网等虚拟平台相结合,把物理世界的所有事物和对其的认知、感受、影响与计算机系统融合在一起,它既扩大了原有的规模,又丰富了语义,同时不再是仅仅连接了人与人,更扩大到了物与物的互联网概念。
一张沙发,一张办公桌,一排书柜——华中科技大学,一间再普通不过的办公室。言语诚恳,一脸和善,神清气爽,一位再普通不过的中年人,名叫何际平。然而,就在这样的办公室内,在这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几千年来,浩渺星空的波澜壮阔和宇宙的神秘莫测一直引导着人们不断地追寻与探索。在满天星斗的吸引下,一群爱“刨根究底”的人,怀着强烈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