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结核与非结核分枝杆菌混合感染的系统性回顾及Meta分析

来源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sbgr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了解我国结核(TB)与非结核分枝杆菌(NTM)混合感染的流行现状以及对结核病防控的影响.方法 检索中外文文献数据库,纳入2020年以前发表的包含大陆地区结核病患者临床样本中分枝杆菌分离鉴定数据的原始文献,系统性回顾分析TB/NTM的混合感染情况.结果 在疑似/确诊结核病患者中,分枝杆菌的粗分离率为35.4%(28.9%~41.9%),NTM的粗分离率为5.2%(4.7%~5.7%),NTM在分枝杆菌中的占比为12%(11.2%~12.7%);NTM/TB混合感染在疑似/确诊结核病人中的分离率为0.6%(0.2%~1.1%),在分枝杆菌中的占比为1.4%(1.1%~1.8%).结论 国内对NTM/TB混合感染的报道非常有限,检测方法和成本阻碍了混合感染的检出.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艾地苯醌(idebenone)对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诱导的帕金森病(PD)模型小鼠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将48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PD模型组、艾地苯醌低剂量组以及高剂量组,每组12只.按体重30 mg/kg给予小鼠腹腔注射MPTP(连续5 d)建立PD模型.PD造模前5 d分别按体重100、200 m g/kg给予艾地苯醌低剂量组及高剂量组小鼠艾地苯醌灌胃干预,连续11 d.采用爬杆实验和倒挂实验检测小鼠的运动能力;采用免
目的 探讨标准化F波潜伏期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DPN)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 ,收集神经传导检查正常的DPN患者48例,另选择年龄和性别匹配的健康自愿者48名为对照组.采用肌电图诱发电位仪检测两组正中神经、尺神经、胫神经及腓总神经F波最短潜伏期(FLmin)、F波平均潜伏期(FLmean)、F波潜伏最长期(FLmax),并结合臂长和腿长计算标准化FLmin、标准化FLmean、标准化FLmax.比较两组间F波潜伏期及标准化F波潜伏期的差异,采用ROC曲线分析不同F波潜伏期在DPN中的诊断价
中枢神经系统瘤样脱髓鞘病变(tumefactive demyelinating lesions,TDLs)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炎性脱髓鞘疾病,因其影像学上病变具有占位效应,易与脑肿瘤等相混淆,故此得名.TDLs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既往被认为其发病机制与多发性硬化类似,主要为细胞免疫介导,但近来有证据表明B细胞免疫介导机制也参与其中.与脑肿瘤相比,TDLs往往临床症候较重,但文献中也不乏以放射孤立综合征发病被报道的病例.该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因立体定向脑活检对技术要求较高,难以普及,故影像学鉴别显得尤为重要
1病例报告 患者男 ,74 岁.因“突发行为异常伴记忆力减退1个月余”于2020-9-30入院.入院前1个月出现精神行为异常,症状逐渐加重,伴有记忆力减退,言语紊乱,遂于2020-9-28就诊作者医院.行头颅 M RI检查显示海马、颞叶异常信号(图1);脑电图检查示中度异常(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