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行业大学的特色文化

来源 :教育与职业·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jbs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办学特色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发展、积累的过程,是办学理念经过十几代、甚至几十代人的不懈奋斗、追求,与时俱进,不断积累、充实、提炼、升华并不断延续的过程,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大学文化的一部分,并成为师生员工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集体共性的意识。
  主持人:李文君 投稿邮箱: liwenjun163@163.com
  坚持三个统一 推进行业特色大学文化建设
  北京交通大学党委书记 曹国永
  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百年校庆重要讲话中指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又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部署。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六中全会的重要决定,为高等学校进一步加强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行业特色大学作为我国高等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形成了与行业密切相关的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同时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重要力量。行业特色大学因行业而发端,建校伊始便深受行业文化的影响,使命责任中始终流淌着行业文化的血液;行业特色大学又因行业而壮大,与行业发展同呼吸共命运,与行业之间的文化交融也格外紧密,相互渗透,难以分割。增强文化自觉自信,加强行业特色大学的文化建设,推动大学与行业文化协同创新、共同繁荣,既是行业特色大学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大学文化的重要途径,又是培养高素质行业人才、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坚持共性与个性、传承与创新、文化协同创新与服务行业发展三个方面的统一。
  1.坚持共性与个性的统一。行业特色大学与其他类型大学相比,共性都是大学,个性是具有行业特色。因此,行业特色大学的文化建设,既要把握大学文化建设的普遍性规律,又要突出行业文化的特殊性规律,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当代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塑造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实现二者的融合渗透,是新时期高等教育面临的重大命题。行业特色大学大多以理工科背景为主,较为普遍地存在重理轻文的现象,人文精神相对比较薄弱。因此,行业特色大学文化建设坚持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应特别强调和突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有机统一。一方面要继续大力弘扬追求真理,尊重实践,崇尚创造,弘扬理性的科学精神,努力营造自由探索和宽容失败的科研氛围;另一方面则应着力强化对人文精神的培育,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切实尊重和强调人的价值。同时,通过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的建设和发展,以及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等一系列重要举措,培育师生的人文情怀,优化校园的人文环境,塑造大学的人文精神。行业特色大学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的大学,不仅包括科学技术,也包括人文社会科学和文化素质教育要“有特色”“高水平”。要达成这个目标,就必须进一步推动文理交融,努力实现以科学为基础的人文精神与以人文为引导的科学精神的有机统一。
  2.坚持传承与创新的统一。推进行业特色大学的文化建设,必须坚持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统一。既要发挥好现代大学传承文化的基本功能,又要肩负起现代大学创新文化的崇高使命,做到“源于行业文化,又高于行业文化”。
  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大学文化既是时代精神的重要代言人,又是社会文化的积极改造者。大学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社会、一个区域、一个行业的文化高地、文化标杆,最根本的就在于大学有自己的文化批判性与超越性,通过对文化的批判与超越,持久、深入地进行文化建设,引领文化发展。我们强调行業特色大学的文化创新,一方面是指在对待行业文化的态度和方式上,既要充分吸收行业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又要摒除消极不利因素,还要注意对积极因素进行改造转换,以更好地适应大学特点、学校品位和师生习惯,真正实现与大学文化的有机融合;另一方面则是指大学应具备兼容并包的广阔胸怀,能够批判地继承、有选择地吸收不同行业乃至不同国度的文化精华,不断充实完善、创新发展文化体系,探索形成各种文化融合发展的新模式。同时,应随着时代的变迁、环境的变化和国家、行业需求的调整而不断变革,持续深化、优化文化内涵,着力打造既能延续优良传统,又能彰显时代特征和契合时代需求的优秀大学文化。唯有这样,我们的大学文化建设才能常变常新,始终保持蓬勃生机,才能从更高的层面上引领社会文化、行业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3.坚持文化协同创新与服务行业发展的统一。当今时代,文化已经成为国家、行业乃至大学的重要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推进大学文化建设,不仅要通过大学与行业的文化协同创新促进学校的事业发展,同时也要通过不断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来促进行业的事业发展。行业特色大学源于行业,社会影响力主要在行业,人才培养的最大舞台在行业,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最大平台也在行业。行业特色大学除了推进文化协同创新,更应充分利用自身所具备的人才、理论、技术等优势,主动参与行业建设,着力服务行业发展。这不仅是行业特色大学的责任和使命,也是其找准自身定位和发展方向、获得可持续发展动力的根本途径。
  特色文化推动大学发展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 王焰新
  办学特色是一所大学在发展历程中形成的比较持久稳定的发展方式,特色大学文化是被社会所公认的独特优良办学特征、卓越的大学精神和优秀的校园文化,深刻体现一所大学的生命力和社会影响力,是办学兴校的深层推动力。
  作为一所具有行业特殊背景的大学,面对国家在深部找矿、油气勘查、海洋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等领域启动实施的一系列重大战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要敢于率先占据制高点,敢于在机制体制上先行先试,不仅要在发展速度上超过同类高校的平均水平,更要在发展质量上回应社会、行业、区域经济特别是国土资源行业对学校的期望。
  纵观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历程,许多一流大学都经历了一段后来居上的跨越式发展时期。着眼于在建校100周年之际基本实现“建设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目标,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在规划文本中明确提出了“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2011~2020年),实现阶段性办学目标。办学规模稳定,办学结构合理,人才培养质量大大提高;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第二步(2021~2030年),建成国内外知名的研究型大学。办学实力进一步增强,办学条件、人均科技产出处于国内高校前列,人才培养质量在国内外享有良好声誉,优势与特色学科突出、其他学科整体水平进一步提升,基本具备建设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所需的人才、学科、文化和基础设施条件。第三步(2031~2052年),基本实现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的长远办学目标。   要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必须始终坚持大学文化的引领作用。地大(武汉)把文化建设纳入教育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将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事业发展规划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统一检查、统一评估,培育具有历史特点、时代特征、学校特色的大学文化,使学校成为高等地质教育思想的精神高地和地学文化的摇篮,为学校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支持。学校针对大学文化建设长远目标、阶段性目标和近期目标,不断创新大学文化育人模式,努力做到大学文化在校园景观中有、师生意识中有、实际行动中有,使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每一座景观都有动人故事,每一个角落都有育人功能。
  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在于坚持学科特色和历史传统,凸显校园精神,建设特色校园文化。60年来,一批又一批勇于在艰苦行业和基层建功立业的地大毕业生,在各自的岗位上,为祖国和人民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热血。这里的人和从这里走出去的人一直致力于研究地球的历史、演化、结构和物质组成,并为合理开发利用地球资源和保护地球环境而努力工作,这已经成为地大的校园文化。
  纵观国内外大学的办学经验,学校要实现建设成为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必须依照“强基础、有特色、入主流”的学科和专业建设理念,秉持学校的优良办学传统,按照高等教育的规律办学,不攀比、不跟风、不浮躁,积极探索改革的新模式,创造发展的新亮点,通过强化基础和特色,凸显办学优势,通过重点突破带动全局发展,保障学校實现跨越式发展目标。
  坚持特色发展 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校长 宋维明
  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与人力资源强国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经历了21世纪初高速发展后,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内涵发展的新阶段,高等学校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发挥人才、科技和文化优势,支撑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已经成为高水平大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第一使命和根本任务。北京林业大学围绕“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确定学校发展的总体战略,在明确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人才目标的前提下,狠抓教育质量,强化学校的育人特色,深入推进教育改革,努力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创新型人才。学校积极搭建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理念培育等为一体的教育体系,深化教育改革,开办了以新中国第一任林业部长的名字命名的“梁希实验班”,探索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建立了我国林业院校唯一的研究生院。教育部和北京市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立项建设喜获丰收。园林专业学生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大学生风景园林设计大赛、国际建筑师及大学生建筑设计大赛金奖10余次,位居国内同类学科之首。
  学科建设是大学核心竞争力建设的重要内容,而科学研究的水平,则是学科质量的根本标志。学校始终坚持将学科建设作为龙头工程,加强科研项目的过程管理,突出科研绩效产出,支撑国家发展和区域建设。
  大学不仅是传承知识、创造知识的殿堂,而且是服务社会,引领社会的重要力量。因此,构筑官、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社会服务平台,为社会发展提供科学技术和人才服务,是提高学校办学综合素质和实力不可缺少的一环。
  文化传承和创新,是大学软实力建设的核心内容。学校注重绿色大学文化建设,主动适应可持续发展的时代需求,认真总结近60年的办学经验,经过不断丰富发展,凝练了“知山知水,树木树人”的办学理念,集中体现了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中,遵循科学和自然规律,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办学追求,并在全校师生员工中形成广泛共识,富有北林特色的大学文化逐步形成。
  当前,北林的发展进入一个新起点,正全面进入向研究型大学发展的转型期。在深入学习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的过程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国际知名、特色鲜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若干优势学科进入国际知名行列,学校核心竞争力和社会贡献度大幅提升。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教育普及的不断深入,残疾人接受高层次、多样化、高质量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长,广大残疾适龄青年,迫切需要通过接受高等教育来提升自身素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由于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起步晚,基础薄弱,仍面临突出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为残疾人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专业设置较窄,办学条件亟待改善,学生实训基地等支持保障条件短缺,残疾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等。为加大对残疾人高等教育的扶
期刊
大学生的社会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适应现实和参与社会建设以及未来推进社会发展所需能力的总和。重视和加强大学生的社会能力培养,对于提升社会管理水平和社会建设水平,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然而,由于认识不到位,体制机制不健全,大学生社会能力的培养有些环节相互脱节,致使大学生的部分社会能力缺失,不仅影响了他们的就业,更影响了社会建设的长远大计。笔者建议,应重视和加强大学生社会能力的培养。
期刊
6月29日,为期4天的201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在天津闭幕。本届大赛是历届大赛中参赛选手最多、专业覆盖面最广、规格最高的一届。大赛期间,近万名选手参加了18个专业大类的96个比赛项目。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致信祝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天津市委书记张高丽宣布大赛闭幕。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华职业教育社理事长张榕明出席闭幕式。大赛期间,教育部部长袁贵仁等领导同志观看了2012年全国民
期刊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高层管理发展(EDP)论坛在京举行    3月31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EDP中心携手第一财经周刊,在诚信楼三层国际会议厅与参会的学者及各企业中高层管理者共同探讨企业管理与发展的话题“智启商道”——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高层管理发展(EDP)论坛。论坛围绕“宏观经济大棋局、战略整合新出路、资本运营快发展”三大核心主题进行了交流。论坛由院长助理、EDP中心主任
期刊
近年来,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规模不断发展,全国民办高校数量已由过去的42所增加到1300余所,學生人数则由7万人猛增到680万人,民办高校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由于发展的不均衡性,和东部相比,西部地区民办高校不论在数量上还是在学生规模、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距,特别是地处西北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如新疆、宁夏等地,高等教育资源相对不足,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缓慢。而这些地区既是国家实施西部
期刊
研究生是我国科研队伍中的生力军,及时收集和发布各单位研究生的研究论文(包括博士后出站报告),对推动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十分重要。研究生论文具有综述全面、数据翔实等许多一般论文不可比拟的优点,对许多从事研究和开发的一线工作人员具有独特的参考价值。  尽管国家学位办明确规定,研究生在毕业时需要提交论文全文的印刷材料和电子版材料,国家图书馆学位论文收藏中心也成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指定的全国唯一负责全面收集和
期刊
近年来,北京联合大学广告学院紧密围绕学科要素,结合自身的学科定位、学术队伍、科研情况、人才培养等现状,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体两翼”的人才培养思路,即以广告学为主体,以艺术设计和表演艺术为两翼,搭建学院学科专业特色鲜明的发展形象,发挥广告学专业的应用性传播优势。学院的艺术设计和表演艺术,是作为“一体两翼”而产生的,体现了广告与艺术的融合。  实践证明,在“一体两翼”的学科理念下从事教学科研活动,不但能
期刊
当前,受市场经济及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部分地方高职教育出现了功利化、市场化、技术化的不良趋势,使人才培养工作变成了单纯的就业工程,不利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对此,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积极贯彻素质教育思想,树立素质教育的目标,不断创新素质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素质教育内容、手段等方面进行了有效改革,大大增强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提高要求,实施“全面发展教育”  实践中,学院积极要求
期刊
作为一所具有百年办学历史,以工为主,工、管、文、经、理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全国示范高等工程专科重点建设学校,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一贯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课的建设。自2002年以来,为深入贯彻落实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学校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了教学组织、教学管理等制度,加强了教师队伍建设,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和管理模式,在
期刊
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这是未来10年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性目标和核心任务。目前,如何解决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脱节、重复、断层,职业学校学生升学和成才渠道不畅和效益不高等问题成为关键所在。但中等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