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在幼儿社会性品质发展中作用的实践与研究

来源 :当代家庭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rdfhkotf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父母是幼儿人生中的第一任教师,是幼儿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位引路人。而在社会发展的今天,我们通常看到的亲子教育大多是由祖辈和母亲充当了重要角色,父亲在亲子教育中呈现出了不同程度的缺位状态。本文采取专题调研,寻找缺失原因,研究方法,化解现状,以明确每个年龄段幼儿社会性品质发展的特点,合理选择适合幼儿年龄段活动的内容,并进一步明确父亲在幼儿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
  父亲 幼儿社会性品质 发展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8)35-0026-01
  父亲在亲子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缺少父亲的陪伴,是我们现代社会的通病。湖南卫视播出的亲子节目《爸爸去哪儿了》、浙江卫视播出的亲子节目《爸爸回来了》等一系列有关“父亲”的综艺节目正如火如荼的上演着,这两个节目播出之后,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也引发了人们的共鸣与思考。在我们现实家庭生活中,通常看到的多是由祖辈和母亲承担了养育孩子的重任,父亲在亲子教育中却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缺位状态。而今许多孩子在社会性品质发展等方面都有所欠缺,归根到底有一个主要的共性,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父亲参与的太少了。实际上,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亲的角色是母亲不能代替的。父亲一般具有实践丰富、心胸开阔、性格刚强等长处,对教育子女是一种优势,在子女个性形成和行为塑造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父亲对于孩子承担的主要是人格教育、创新教育、性别角色示范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等。“大多数父亲对孩子或不闻不问、或态度粗暴缺少耐心,成了家庭教育中的‘甩手掌柜’,这与‘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有关,‘女主内’就是‘相夫教子’,男人则在外打拼干事业,认为教育孩子是婆婆妈妈的事情,并非大男人所为,因此父亲以忙、事情多为借口,将教育孩子的阵地拱手相让,由母亲全盘接收。”对“父亲”这一角色定位的认识太过欠缺。
  为什么现在的独生子女身上会出现种种性格缺陷呢?许多研究的结果证实,越来越多的父亲“淡出”家庭教育是重要的原因。“父亲淡出”,其实质是男性文化在儿童教育中的整体“淡化”,使整个儿童教育处于女性文化状态之中。儿童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孩子种种同性别角色相符合的行为,与他们婴幼儿时期父亲的教养是分不开的。幼儿期是孩子形成正确性别角色的关键时期,男孩从父亲那里观察、模仿男性的语言和行为,逐步树立起“男子汉”的气概;女孩则从父亲那里接纳、学习同异性接触和交往的经验,这对孩子身心健康和人格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许多父亲并未意识到自己在塑造孩子人格和阳刚之气的人生历程中的作用。
  总的来说,这一实践与研究,对幼儿社会性品质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主要表现在:自我意识的发展、社会认知的发展、社会行为的发展、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社会情绪情感的发展、道德品质的发展等方面。把父亲推到亲子教育的前方,改善家长的育儿观念,为孩子的社会性发展“补钙”,从而为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提供“正能量”。但是这也让我们对幼儿社会性品质发展有了更深的思考。
  第一,父亲的形象与家庭教育的关系。父亲的形象是儿童认识世界的窗口,良好的父亲人格和深刻的父爱有助于子女性格的健康发展。父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角色。父亲要意识到自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意义,父亲的责任不仅仅是要为孩子提供优越的物质条件,还要加强和孩子的交流,重视辅导孩子,参加孩子的家长会以及对孩子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等。
  第二,父亲与教育者的关系。作为父亲,并非就是孩子天然的教育者。父亲角色的实现,是在自身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完成的。读书是学习,育儿实践是更重要的学习。在育儿的过程中,不仅父亲对孩子的成长产生影响,而且孩子的出生和养育也对父亲的“成长”产生影响。作为父亲都希望自己对孩子有影响力,然而许多人却惊讶地发现,其实父亲和孩子之间是互相影响的。他们通过养育孩子和对孩子的观察,使得自己增加了不少对世界和对自身的了解。当父亲是自己在走向成熟的道路上迈出的最重要的一步。育儿体验刺激着父亲角色的加速确立,而且促进了父亲个性的健康完善。在亲子沟通中,父亲的自我克制性、视野开阔性、生存感、责任感也会显著改变。“影响”是互动的,效应是广泛的。年轻的父亲们应树立正确的父亲观,掌握担当父亲角色的技能,这样才能履行社会和家庭对父亲角色所要求的职责,成为一名合格的父亲。
  父亲角色的获得是一个需要终生学习、毕生努力的过程。网络时代带来了教育的新观念,父亲的角色又有了新的内涵。父亲对孩子的爱不仅要有热烈的情感、具体的行动,更要具备爱的艺术。作为父亲,既要重视孩子的智能培养和科学技术训练,更要重视人文知识熏陶和人文精神弘扬。与传统的父亲角色比较,“新父亲”不仅是家庭经济的主要支柱,而且是各种家庭活动的重要支撑。父亲平常要多亲近孩子、关心孩子,与孩子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创造宽松愉悦的家庭环境。孩子不仅能够从父亲那里感受到关爱,还能从父亲的气质、情感、智力等方面接受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孩子不但有健康的身体,而且有健康的精神世界。
  通过实践研究,很多父亲都开始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幼儿在社会性品质上的发展有了一定的提高。我们相信,有了父亲的积极参与,幼儿的人生会更加美好。让我们一起呼吁更多的父亲加入到幼儿教育中,让我们的孩子能够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李季湄,冯晓霞主编.《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其他文献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德育教育的教育理念备受重视。那么,如何更好的在高中阶段实行德育教育?如何让德育教育更加生活化呢?本文从高中开展德育教育的意义出发,对如何进行生活化高中德育教育展开了一定的论述。  生活化 高中 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8)35-0005-01  1.高中德育教育的意义  在应试教育的压制下,家庭、学校教育
期刊
青春期是个体由儿童向成年人过渡的时期,这时期的儿童的心理不健康因素是多方面的,我们要根据这些原因进行预防和辅导。  青春期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8)35-0020-01  1.青春期学生心理不健康特点和表现  青春期学生心理不健康特点:因为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心理发展不成熟,從而导致学生在学习和其他事物等方面思维狭窄,大部分表现为
期刊
幼儿园家园共育建立在一定的和谐人际关系基础之上,能够将幼儿园教育同家庭教育相结合,按照统一的教育方法和理念,为幼儿们提供更好的成长氛围,幼儿园要与家长保持紧密的沟通,将幼儿们的成长情况与家长进行对接,让家长们按照科学的教育方式来教育孩子,在这个过程当中,家长能够得到教师在育儿方面的指导,对幼儿教育的方法上更加重视,幼师能够得到家长们的工作支持,教师与家长形成合力,让幼儿们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  幼
期刊
体育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核心内容就是通过课程的教授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与此同时还兼顾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发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初中体育教学已经不能完全采取传统的教学策略,而是呼唤家庭和学校的活动,开展家校合作模式的体育教学。本文旨在围绕初中生体育教育家校互动,以集美区杏南中学为例,探讨如何在初中生体育教学过程中发挥家校共育的优势,促进初中生
期刊
家庭教育对幼儿身心发展具有长远影响,专制型、冷漠型与溺爱型家庭教育对孩子要么过度压抑,要么过度忽视,要么过度关注,这些均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民主型家庭教育是有利于孩子发展的教育方式,但与此同时,家长也更需要提升自身文化水平,跟随时代发展潮流,给孩子一个更加健康的成长环境。  家庭教育 幼儿行为 影响  【中图分类号】G7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8)35-002
期刊
家庭体育在学生校外体育活动中占据置相当重要的位置。中学学校体育工作会受到多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家庭体育开展的质量。这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之间同样存在不可分割的联系。在改善学生校外体育活动时,可从客观分析家庭体育中存在的问题着手,然后结合实际制定合理的策略,实现对家庭体育活动的不断深化与改革,利用家庭体育活动的作用,推动校外体育活动得以顺利开展。  家庭体育 校外体育 面临问题 实施策略  【中
期刊
幼儿在启蒙时期,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同样重要,为了减少教育的单一性还需要运用家园合作的方法,促进教师和家长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开发更多额幼儿教育资源也可以促进幼儿教育的多向性发展,因此本文对家园合作教育,促进幼儿的多向性发展进行分析研究,希望可以更好的增进家长和学校之间的沟通,改变以往的教育情况,  家园共育 幼儿园 合作 发展 研究  【中图分类号】G7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
期刊
班本化课程是基于本班幼儿、教师、家长等班级资源,以满足本班幼儿发展需要为宗旨,由教师、幼儿和家长共同开发的课程。那么,如何基于幼儿的经验、兴趣、需要,实施班本化课程呢?本文以大班“麦子的秘密”主题活动为例,阐述班本化课程内容来源、目标确定、实施路径的探索。  课程 班本化 生活 经验 提升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8)35-0033-01 
期刊
通过对广州地区1000名初中生及其家长进行问卷调查,考察了初中生及其家长网络使用情况,探讨家长教养方式与初中生网络成瘾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被诊断为具有网络成瘾倾向的初中生占调查总人数的11%,人口学上的差异检验表明网络成瘾并不存在性别差异;每天或几乎每天都上网的初中生家长占比为81.6%;温暖的教养方式与网络成瘾呈显著负相关,拒绝的教养方式与网络成瘾呈显著正相关。研究结论可为家长引导青少年在互联网
期刊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学前教育的重要性也逐渐凸现出来。幼儿期是人生教育的启蒙阶段,也是智力发展最快的时期。一个人的行为习惯往往都是在幼儿期形成的,可见在科学活动中渗透养成教育刻不容缓。因此,本文从身正为范,树立榜样;立足生活,理解常规;家园配合,教育一致三方面对科学活动中养成教育的有效渗透策略展开探讨,以期能够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科学活动 养成教育 树立 立足生活 家园配合  【中图分类号】G6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