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任务型教学法是教育学领域中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核心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做中学”和“学中做”,通过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达到全面素质教育目的。文章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从中学地理教学课程阐述任务型教学法的整体设计过程;并就设计关键环节加以分析,试图通过有效实施任务型教学法更好推进素质教育。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任务型教学法;地理教学
作者简介:陆雪(1975-),女,壮族,云南广南人,昆明市第十八中学,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地理教学法。(云南 昆明650115)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全日制义务教育中学地理课程标准,旨在教学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着眼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了解有关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的基本知识,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以及地理学习能力;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养成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初步的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1]而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特点的素质教育,关键的问题是地理教学中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改变。
地理教学模式虽然表现形式千差万别,但目标是统一的,具体表现为:[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批判性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既引导学生学习必要的知识内容,也要培养学生分析地理素材、提出地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书面表达能力,尤其是学生之间积极的合作态度进行地理问题的相互交流能力;培养学生获取地理知识的信息素养,主动地获取地理知识、掌握地理技能、学会地理学习和研究的方法,以及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任务型教学法是教育学领域中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强调“做中学”和“学中做”,其核心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和以人为本。[3]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任务型教学法是一种以人为本、以教学任务为推动力、以教学任务为目的、以教学任务为核心的教学途径,旨在拓展学生在教学中的实践空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学中开展实施素质教育。[3]
文章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从中学地理教学课程阐述任务型教学法的整体设计过程;并就设计关键环节加以分析,试图通过有效实施任务型教学法更好推进素质教育。
一、地理教学模式与任务型教学理论
1.地理教学模式
地理教学模式除任务型教学之外,主要还包括协作探究教学、专题探究式教学、研究性教学和讨论式教学。
协作探究教学,该教学模式在准确把握这种教学实质的前提下,应当充分把握新教材的特点,显示和提示探究的线索。[2]包括四个基本步骤:(1)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独立地探究新的知识;(2)提出问题:教师根据创设的问题情境,积极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创造思维,同时通过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掌握学生思维动态;(3)分析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使学生成为解决问题的主体,教师通过引导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通过独立的探索和相互交流,以获得新的知识和观念,学会探究的方法和策略;(4)总结评价:讨论的结果以作业的形式或者以成果汇报的形式写下来。这样,教师通过学生的作业或者汇报等形式发现讨论和解决问题的独到之处,并通过课堂评价予以肯定和鼓励。
专题探究式教学,特点是根据地理教学内容,从学生的认知程度出发,从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相关的方面,选择与教学相关的主题进行专题主题的确定。[2]包括三个基本步骤:(1)进入问题情境: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2)实践体验:从具体研究专题,收集整理分析相关资料,根据资料分析并实践体验;(3)交流表达:教师通过组织讨论,使学生相互交流资料的内容和所获取的结论,在交流中实践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教学,特点是在教师指导下,结合教学内容,从自然地理现象、人文地理现象和学生自然生活环境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在自由、开放和合作的学习环境中,通过多种渠道主动性地、探索性地、实践性地获取地理知识、应用地理知识来解决地理问题。[2]包括三个基本步骤:(1)教师指导学生,由学生依据相关教学内容,自主地选择并确定研究课题;(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确定研究方案和组织分工;(3)学生通过收集整理分析资料,进行分析和教师指导下的研究,并完成研究成果;(4)教师组织学生交流研究的成果、方法和体会。
2.任务型教学理论
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Learning),是通过小组讨论形式,以具体的任务为学习动力和动机,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学习的过程,以展示任务成果的方式来体现学习成就的一种教学方式。[4]任务型教学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它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水平,创造出不同的任务化活动,让学生通过学习、伙伴合作、协商去完成任务。[5]学习过程充满了反思、顿悟和自醒,从而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提高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他们的认知策略,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参与意识,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充分发挥成功的潜能。
任务型教学法主要特点可以归纳为:(1)强调教学过程,力图让学生通过完成教学内容和学习生活相关的教师设定的任务而参与学习过程,让学生形成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2)强调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更深层面强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3)强调与所学知识相关、与学生学习生活相关的任务为教学中心活动。
任务型教学法的基本模式分成三个阶段:任务前阶段(pre-task phase)、任务中阶段(during-task phase)和任务后阶段(post-task phase)。[3,4]相关学者在任务型教学中明确:“任务”就是“做事”,在做事的过程中,学习者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学习心理状态,任务的参与者之间的交际过程也是一种互动的过程。为完成任务,学习者以“意义”为中心,尽力调动各种智利的和非智利的资源进行“意义”共建,以达到解决某种交际问题的目的。[4]
任务型教学法三个阶段中,任务前阶段是准备阶段:介绍主题,明确任务,侧重引入提示与教学主题相关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明确任务内容;任务中阶段是实施阶段:在设定的教学人物环境中,学生分组进行交流讨论,完成教师预先设计的相关教学任务;任务后阶段是总结和提高阶段:以组为单位由小组代表向全班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总结点评。[2]
二、任务型教学设计与关键环节分析
以人教版地理初中二年级第二章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教学内容的引入为例,为实现“培养学生分析气候特征的技能,以及灵活运用气候特征知识分析我国典型气候特征的能力”的教学目的(任务),阐述任务型教学法设计及其关键环节分析。
1.任务准备阶段设计与分析
任务准备阶段,在上本节课前,提前一周时间,根据需要将全班学生分成五个大组,依次以“中国不同地区居民冬夏服饰与依据”为主题分配任务:第一组任务查找东北漠河额伦村居民冬夏服饰特点;第二组任务查找华北北京居民冬夏服饰特点;第三组任务查找西北吐鲁番居民冬夏服饰特点;第四组任务查找西藏居民冬夏服饰特点;第五组任务查找海南岛居民冬夏服饰特点。以此锻炼学生搜集整理信息资料的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该阶段的关键环节是应依据不同阶段学生对地理常识和知识的掌握程度设计有创造的任务,比如在以上气候多样性教学中,任务更多选择与学生日常生活体验、学习经历和社会实际相关的任务。
2.任务实施阶段设计与分析
任务实施阶段,以小组为单位,依次向全班汇报,而其他组学生则对汇报加以补充和讨论。此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同时应提倡学生坦诚待人,乐于倾听其他学生意见,认真参与讨论,共同探索问题;另外教师也可以作为一分子参与到讨论中,但应注意多用引导性语言而非总结性语言。
该阶段关键环节是以学生为主营造和谐课堂氛围。应根据班级具体情况构建良好和谐的课堂氛围,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互动。教师应扮演整个任务型教学进程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引导学生成为任务型教学进程中的主要参与者和讨论的主要负责者。教师要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参与任务的主动性,激发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在任务型教学过程中获得“做中学”和“学中做”的成功体验。
3.任务总结阶段设计与分析
任务总结阶段,教师对每组学生所做的工作作总结,对每组学生的工作作客观评价。此阶段教师应恰到好处的表扬积极参与的学生,热心鼓励其他参与学生。并以此为契机,在学生学习兴趣被激发的同时,开始对教学内容“我国气候多样”加以进一步系统的教授和展开,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该阶段关键环节是以教师专业素质为基础的“画龙点睛”归纳与总结,进而推进新一轮的任务型教学。因此要求教师能够不断提高自身地理专业水平,根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任务,吸引和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能够在地理教学活动中“主体”向教学活动“主导”转变,从传统教育模式下的“教” 转化为“导”,在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成功体验和期望中,进一步保持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三、结论
任务型教学法给中学地理教学带来了新动力,同时给教师的地理专业水平和教学研究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文章从地理教学课程阐述任务型教学法的整体设计过程以及关键环节分析,旨在更好地履行全日制义务教育中学地理课程标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郭凤霞.中学地理教学中进行资源忧患意识教育的教学模式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3]向正英.任务教学法实施的有效途径探讨[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8,(1).
[4]张美琴.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问题教学法的探索[J].镇江高专学报,2007,(2).
[5]龚亚夫,罗少茜.任务型语言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苏宇嵬)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任务型教学法;地理教学
作者简介:陆雪(1975-),女,壮族,云南广南人,昆明市第十八中学,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地理教学法。(云南 昆明650115)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全日制义务教育中学地理课程标准,旨在教学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着眼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了解有关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的基本知识,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以及地理学习能力;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养成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初步的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1]而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特点的素质教育,关键的问题是地理教学中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改变。
地理教学模式虽然表现形式千差万别,但目标是统一的,具体表现为:[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批判性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既引导学生学习必要的知识内容,也要培养学生分析地理素材、提出地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书面表达能力,尤其是学生之间积极的合作态度进行地理问题的相互交流能力;培养学生获取地理知识的信息素养,主动地获取地理知识、掌握地理技能、学会地理学习和研究的方法,以及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任务型教学法是教育学领域中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强调“做中学”和“学中做”,其核心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和以人为本。[3]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任务型教学法是一种以人为本、以教学任务为推动力、以教学任务为目的、以教学任务为核心的教学途径,旨在拓展学生在教学中的实践空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学中开展实施素质教育。[3]
文章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从中学地理教学课程阐述任务型教学法的整体设计过程;并就设计关键环节加以分析,试图通过有效实施任务型教学法更好推进素质教育。
一、地理教学模式与任务型教学理论
1.地理教学模式
地理教学模式除任务型教学之外,主要还包括协作探究教学、专题探究式教学、研究性教学和讨论式教学。
协作探究教学,该教学模式在准确把握这种教学实质的前提下,应当充分把握新教材的特点,显示和提示探究的线索。[2]包括四个基本步骤:(1)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独立地探究新的知识;(2)提出问题:教师根据创设的问题情境,积极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创造思维,同时通过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掌握学生思维动态;(3)分析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使学生成为解决问题的主体,教师通过引导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通过独立的探索和相互交流,以获得新的知识和观念,学会探究的方法和策略;(4)总结评价:讨论的结果以作业的形式或者以成果汇报的形式写下来。这样,教师通过学生的作业或者汇报等形式发现讨论和解决问题的独到之处,并通过课堂评价予以肯定和鼓励。
专题探究式教学,特点是根据地理教学内容,从学生的认知程度出发,从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相关的方面,选择与教学相关的主题进行专题主题的确定。[2]包括三个基本步骤:(1)进入问题情境: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2)实践体验:从具体研究专题,收集整理分析相关资料,根据资料分析并实践体验;(3)交流表达:教师通过组织讨论,使学生相互交流资料的内容和所获取的结论,在交流中实践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教学,特点是在教师指导下,结合教学内容,从自然地理现象、人文地理现象和学生自然生活环境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在自由、开放和合作的学习环境中,通过多种渠道主动性地、探索性地、实践性地获取地理知识、应用地理知识来解决地理问题。[2]包括三个基本步骤:(1)教师指导学生,由学生依据相关教学内容,自主地选择并确定研究课题;(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确定研究方案和组织分工;(3)学生通过收集整理分析资料,进行分析和教师指导下的研究,并完成研究成果;(4)教师组织学生交流研究的成果、方法和体会。
2.任务型教学理论
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Learning),是通过小组讨论形式,以具体的任务为学习动力和动机,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学习的过程,以展示任务成果的方式来体现学习成就的一种教学方式。[4]任务型教学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它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水平,创造出不同的任务化活动,让学生通过学习、伙伴合作、协商去完成任务。[5]学习过程充满了反思、顿悟和自醒,从而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提高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他们的认知策略,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参与意识,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充分发挥成功的潜能。
任务型教学法主要特点可以归纳为:(1)强调教学过程,力图让学生通过完成教学内容和学习生活相关的教师设定的任务而参与学习过程,让学生形成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2)强调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更深层面强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3)强调与所学知识相关、与学生学习生活相关的任务为教学中心活动。
任务型教学法的基本模式分成三个阶段:任务前阶段(pre-task phase)、任务中阶段(during-task phase)和任务后阶段(post-task phase)。[3,4]相关学者在任务型教学中明确:“任务”就是“做事”,在做事的过程中,学习者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学习心理状态,任务的参与者之间的交际过程也是一种互动的过程。为完成任务,学习者以“意义”为中心,尽力调动各种智利的和非智利的资源进行“意义”共建,以达到解决某种交际问题的目的。[4]
任务型教学法三个阶段中,任务前阶段是准备阶段:介绍主题,明确任务,侧重引入提示与教学主题相关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明确任务内容;任务中阶段是实施阶段:在设定的教学人物环境中,学生分组进行交流讨论,完成教师预先设计的相关教学任务;任务后阶段是总结和提高阶段:以组为单位由小组代表向全班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总结点评。[2]
二、任务型教学设计与关键环节分析
以人教版地理初中二年级第二章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教学内容的引入为例,为实现“培养学生分析气候特征的技能,以及灵活运用气候特征知识分析我国典型气候特征的能力”的教学目的(任务),阐述任务型教学法设计及其关键环节分析。
1.任务准备阶段设计与分析
任务准备阶段,在上本节课前,提前一周时间,根据需要将全班学生分成五个大组,依次以“中国不同地区居民冬夏服饰与依据”为主题分配任务:第一组任务查找东北漠河额伦村居民冬夏服饰特点;第二组任务查找华北北京居民冬夏服饰特点;第三组任务查找西北吐鲁番居民冬夏服饰特点;第四组任务查找西藏居民冬夏服饰特点;第五组任务查找海南岛居民冬夏服饰特点。以此锻炼学生搜集整理信息资料的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该阶段的关键环节是应依据不同阶段学生对地理常识和知识的掌握程度设计有创造的任务,比如在以上气候多样性教学中,任务更多选择与学生日常生活体验、学习经历和社会实际相关的任务。
2.任务实施阶段设计与分析
任务实施阶段,以小组为单位,依次向全班汇报,而其他组学生则对汇报加以补充和讨论。此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同时应提倡学生坦诚待人,乐于倾听其他学生意见,认真参与讨论,共同探索问题;另外教师也可以作为一分子参与到讨论中,但应注意多用引导性语言而非总结性语言。
该阶段关键环节是以学生为主营造和谐课堂氛围。应根据班级具体情况构建良好和谐的课堂氛围,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互动。教师应扮演整个任务型教学进程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引导学生成为任务型教学进程中的主要参与者和讨论的主要负责者。教师要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参与任务的主动性,激发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在任务型教学过程中获得“做中学”和“学中做”的成功体验。
3.任务总结阶段设计与分析
任务总结阶段,教师对每组学生所做的工作作总结,对每组学生的工作作客观评价。此阶段教师应恰到好处的表扬积极参与的学生,热心鼓励其他参与学生。并以此为契机,在学生学习兴趣被激发的同时,开始对教学内容“我国气候多样”加以进一步系统的教授和展开,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该阶段关键环节是以教师专业素质为基础的“画龙点睛”归纳与总结,进而推进新一轮的任务型教学。因此要求教师能够不断提高自身地理专业水平,根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任务,吸引和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能够在地理教学活动中“主体”向教学活动“主导”转变,从传统教育模式下的“教” 转化为“导”,在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成功体验和期望中,进一步保持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三、结论
任务型教学法给中学地理教学带来了新动力,同时给教师的地理专业水平和教学研究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文章从地理教学课程阐述任务型教学法的整体设计过程以及关键环节分析,旨在更好地履行全日制义务教育中学地理课程标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郭凤霞.中学地理教学中进行资源忧患意识教育的教学模式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3]向正英.任务教学法实施的有效途径探讨[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8,(1).
[4]张美琴.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问题教学法的探索[J].镇江高专学报,2007,(2).
[5]龚亚夫,罗少茜.任务型语言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苏宇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