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方蓝辉铜矿在我国的发现及其微结构

来源 :矿物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xy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在我国福建省上杭紫金山铜矿中发现了一种具有页片构造的Cu S矿物。其基质相的化学式可表示为Cu1.756S ,与 1 969年在日本发现的斜方蓝辉铜矿的化学式一致 ,这是该矿物在我国的首次发现 ;该矿物页片相的化学式可表示为Cu1.684 S ,是笔者未曾查到有人曾描述过的一种新的Cu S矿物相。该矿物基质相和页片相混合的X射线衍射图谱上的绝大多数峰与合成斜方蓝辉铜矿的衍射峰可对应。由此 ,笔者认为上述成分略有差异的连生的两相晶体结构是相像的 ,只是Cu的缺位有所不同。根据两相混合的X射线粉末衍射图谱得到的晶胞参数为 :a=0 .787( 2 ) ,b=0 .785( 4) ,c=1 .1 0 8( 4)nm。该矿物页片相加温至60℃以上时会变成含Cu更低的新物相。笔者在文中讨论了这种具页片构造的Cu S矿物的形成机理。 The authors found a sheet-structured Cu S mineral in the Zijinshan copper deposit, Shanghang, Fujian Province, China. The chemical formula of its matrix phase can be expressed as Cu1.756S,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chemical formula of orthorhombic blue-chalcopyrite discovered in Japan in 1969. This is the first discovery of this mineral in our country. The chemical formula of this mineral phase can be expressed as Cu1. 684 S, is a new Cu S mineral phase that the author has not found. Most of the peaks on the X-ray diffraction pattern of the mixed mineral matrix phase and the sheet correspond to the diffraction peak of the synthetic orthorhombic blue-chalcopyrite. As a result, I believe that the composition of slightly different even with the two-phase crystal structure is similar, but the vacancy of Cu is different. According to the two-phase mixed X-ray powder diffraction pattern obtained unit cell parameters are: a = 0.787 (2), b = 0.785 (4), c = 1.108 (4) nm. The mineral flakes heat up to above 60 ° C and become a new phase with lower Cu content.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Cu S mineral with sheet structure in this paper.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T细胞的杀伤机制。方法 采用51 Cr释放试验 ,检测了 3种T细胞系 (OE4、4Q11、BK1)对瘤细胞TA3的细胞毒作用。结果 CD4 + T细胞系BK1,4Q11也具有特异的杀伤作用。
将小波变换引入随机水文过程的研究领域.根据水文现象的物理成因,通过对水文序列进行小波变换,借以测定水文序列隐含的近似周期,并利用F检验最终确定水文序列隐含的近似周期.
以DMF为溶剂,在微波幅射下由1,4-二甲基咔唑和相应的溴酯快速合成了两种1,4-二甲基咔唑-9-羧酸化合物,在最佳反应条件下,产率分别为85.2%和83.1%.
楚雄盆地砂岩铜矿形成于白垩系高峰寺组和马头山组中,矿体呈似层状、透镜 状,受层位控制.矿石构造以浸染状、条纹状为主,并见矿化受泄水构造和准同生变形 构造控制,在郝家河矿中有脉状矿体产出.矿体多见于背斜缓倾斜翼,具包卷前锋.矿 化分带明显,这种分带形成于浅紫交互部位.硫、铅同位素和稀土资料研究显示,铜来 自围岩,硫为细菌还原硫,主要来自下部层位,在成岩期间来自上部的氧化含铜卤水和 来自下部的还原卤水
中国中部地区存在东南向、东北向和南向3种中尺度电离层行扰(TID). 分析得出了热层背景风场对各类TID的方向性滤波作用: 东南向TID逆风传播; 南向TID有逆风传播趋势但传播方向与逆风向有明显偏差; 东北向TID的大部分顺风传播, 小部分逆风传播. 采用热层中重力波传播过程中的衰减和反射分别解释了实测TID的逆风和顺风传播2种风场方向性滤波现象. 实验中同时观测到TID的逆风与顺风传播现象,
动力Alfven波高频分支在冕洞中沿磁场方向传播时, 其Landau阻尼可以给出可观的加热效果. 从理论上计算出波能通量的耗散形式和耗散长度, 与经验模型给出的耗散长度一致, 从而给出经验模型中耗散长度的理论根据.
岩爆是深埋长隧道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之一.影响岩石发生岩爆的主要因素有围岩性质、埋深、区域构造应力、地形地貌、活断层和地震等.文中对上述因素对岩爆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报道的在内蒙古喀喇沁地区发现的早中生代基性麻粒岩捕虏体,按照其矿物组合可分为二辉石麻粒岩、单辉麻粒岩和紫苏辉石麻粒岩,其原岩主要为辉长岩类岩石.捕虏体麻粒岩中变质成因锆石 U-Pb年龄为 251 Ma,单矿物紫苏辉石 K-Ar年龄为 229Ma,分别代表捕虏体麻粒岩相变质作用与冷却年龄.捕虏体的寄主岩石为早中生代黑云母石英闪长岩,其全岩的K-Ar年龄为2 19 Ma.这些基性麻粒岩捕虏体的发现证实
本文对贵州省六个主要土类有代表性的典型土壤68个剖面,204个土样中的稀土元素含量及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贵州省典型土壤中稀土元素总量(264.44μg/g)高于全国土壤平均含量(195.7μg/g);各土类稀土元素的
通过对各种类型磁暴形成的行星际条件典型事例的分析, 揭示出磁暴形态类型对行星际组合结构的响应. 结果表明, 磁暴类型的变化是由于行星际扰动结构和背景太阳风条件的不同组合而形成的; 强磁暴的初相是由行星际强磁场结构前的高密度结构产生; 强主相是由大尺度、且包含幅度大时间长的南向分量的强磁场结构而形成; 随着磁场结构本身及其南向分量强度的减弱、尺度的减小, 磁场结构本身及背景太阳风速度的降低, 所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