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县域教研 引领教师成长

来源 :江西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c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县教研室肩负“研究、服务、指导、培训、管理”多重任务。课改以来,我县教研室立足县域教研,创新教研工作体制,着力引领教师成长。经过多年的实践,我县教研室逐步形成了县本与校本相结合的两级管理模式,确保了县本教研在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上运行。
  1.宏观调控,充分发挥县教研室的调控作用。县教研室对全县的校本教研进行宏观调控管理,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使全县的校本教研走上了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同时在全县倡导大校本教研,鼓励乡际、校际间的交流与合作,鼓励学校优质资源共享与共同发展,在各校形成自己特色的同时,力求形成一种县域内的教育共识与文化品位。
  2.微观操作,引导学校实施精细化管理。一是明确“学校是教研基地,教室是教研室,教师是研究员”的校本教研新理念,树立学校内“时时注意教研,事事把握教研”的学校本位意识;二是构建学校教研网络,围绕“研教学”教育创新工程这一中心,建立由校长、中层干部、班主任、教师纵向联系及教导处、年级组、备课组横向联系形成的交叉式教研网,确定负责人,做好分工负责,从横向、纵向双向进行把握;三是明确校长的职责,变“里应外合”事务型校长为“牵线搭桥”实践型校长,落实校长在校本教研中的领导者与组织者地位,做到身体力行,率先示范;四是制定严格教研制度,对本校的课改规划和管理,校本课程的开发和使用等从制度上加以规范,逐步形成民主、开放、务实、高效的教学研究机制,推进学校特色建设。
  我县教研室还着力打造“学科专题例会、双教下乡、课题论坛、跟班学习”四项活动,为教师成长服务,为教师成长提供平台。
  1.学科专题例会。2003年起,植根于农村学校,依托于农村教学,从农村学校实际出发,施行每月一次的学科专题教研例会。作为服务于农村学校教研的一种新形式,学科专题例会讲究实际运用,力求内容实在、工作扎实,形成了以“学、观、议、思”为流程的模式。“学”是专题例会的第一环节,要求从新课程的目标定位、内容选择、结构调整、教学策略、评价体系、管理政策等方面有组织学习。“观”即通过观摩课的形式把研究专题展示出来,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议”即评议课,由执教者与听课者对课进行互动探讨,说真话、提疑问、讲建议。“思”即思出路,这是例会的延续过程,要求根据例会及所感所悟,梳理思路,深入思考,修正教学策略,撰写成反思文章。
  2.“双教”下乡(支教、送教)。县教研室制定了《上犹县中小学支(帮)教工作方案》,建立优秀教师流通机制,让优秀教师发挥最大的作用。支教有全职支教和兼职支教。支教教师由县统一安排到受教学校带班上课,指导和带动年轻教师提高教学和科研能力,协助受教学校提高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每年均安排20名以上教师支教。送教下乡由县教研室组织省特级教师、县名师,以片为单位订单式送教,年均组织40余名“教育名师”“学科带头人”送教下乡。
  3.课题论坛。县教研室定期举办由校长领队组团的“研教学”课题论坛,促使校长带头接纳并提升教育理念,清晰办学思路,内容涉及教学管理、教学改革、文化立校、特色工作与质量评价、教学质量、教师队伍建设等,努力提高校长办学管理水平、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师资队伍素质整体上台阶。
  4.跟班学习。为了落实县《校本培训计划》,拓展延伸县“研教学”活动,县教研室开展了“跟班学习”活动,以缩小城乡学校在教学思想、理念、管理、质量等方面的差距,促进学校教育整体发展。乡镇学校领导、老师有计划地到县城学校跟班学习、培训,时间为三至五天,内容为全程跟班,全面参与学校的管理、教研、教学。 (作者单位:江西省上犹县教研室)■
  □责任编辑廖肇银
  E-mail:wuyin2@126.com
其他文献
有效练习的实现,应该是两条腿走路:艺术性的设计与情感动力的支持。前者强调的是技巧,后者强调的是内心的驱动。  艺术性的设计,应该从系统论的角度考虑。系统论者贝塔朗菲把整体性作为系统的核心性质,局部要发挥高效作用,就要服从于整体的需要。基于这一理论,我们考查练习的有效性时,就要把练习放在“教、学、用”的系统中去考虑。练习在这个系统中处于非常微妙的位置,它应该处于“学、用”之间,能促进“教”的目标的实
教学反思,是对教学现象的回顾分析,对教学经验的梳理总结,对教学问题的有效诊断,对教学策略的有效探寻。对教者而言,无论是品尝成功,还是感叹遗憾,都是一种反思、一种提升。它能提示教师,既不为暂时的失误而沮丧,也不为一时的精彩而陶醉;它能引导教师从“境界课堂、理想教学”的构思中,透视出教学中的本质性差距和矫正性策略,以引领教学走向精彩与智慧。    一、专题的联系反思    认识的模糊,必然带来操作的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