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务善:从津市走出来的建党先驱

来源 :湘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z197007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21年7月23日至31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先后在上海和嘉兴举行,与会的13人代表了当时全国50多名党员。在这50多名党员中,就包括1920年10月在北京加入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朱务善。朱务善这位从“九澧门户”走出来的建党先驱,是我党早期的重要骨干。作为津市第一位中共党员,由于种种原因,朱务善的感人事迹没有得到充分挖掘与宣传。“讲好红色故事,搞好红色教育,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时的重要指示坚定了我们要挖掘好、宣传好朱务善的感人事迹,打造好朱务善这张红色名片的信心。
  朱务善,这个地道的津市人有着红色的传奇人生。1896年,朱务善出生于津市生产街的一个书香家庭,从小就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尤其是爱读屈原行吟沅澧时所写的作品,被其中的爱国情怀深深感动。因父亲去世早,家道中落,朱务善中学毕业后便辍学在家,街坊四邻不忍心这个“很会读书”的孩子失去深造的机会,给他筹集了一笔学费。1919年春,朱务善只身踏上了北上求学的道路。如火如荼的五四运动,各种先进思想潮流的冲击,唤醒了朱务善的爱国救国之心,他选择进入北京大学学习,从而结识了一大批进步人士,开始了他的革命之路。
  他,是李大钊的亲密战友。在北京大学,朱务善遇到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良师益友——李大钊(字守常),并在他的引导下,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和俄国革命经验。用朱务善自己的话说:“我认识守常先生是1920年春,到1925年出国前,我们几乎朝夕未离。”朱务善与李大钊既是师生又是战友。他曾满怀深情地写过一篇《回忆守常同志》的文章,用以纪念李大钊牺牲30周年。后来,他积极支持并参与中共北京市委组织的《李大钊传》的资料征集及编纂工作。1979年,朱务善去世8年后,《李大钊传》正式出版,书中有10多处提到朱务善或是引用了朱务善的回忆。
  他,是北大学运的积极分子。1919年9月,在北大校园,朱务善加入了最先由邓中夏发起组织的“平民教育讲演团”,积极热情地投身于讲演活动,并接任邓中夏总务干事一职,负责讲演团日常工作。之后,他被推选为北京大学学生会主席、北京学校联合会主席。在李大钊的指导下,他与邓中夏、罗章龙、刘仁静等人一起,组织革命团体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创办进步刊物,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
  他,是中共早期的党员。1920年10月,朱务善经李大钊、邓中夏介绍,由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成员转为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大浪淘沙,中国共产党成立时的50多名党员,仅有极少数走到了最后,如毛泽东、周恩来、董必武、林伯渠等人,朱务善也是其中之一。
  他,是我党早期的重要骨干。1922年,朱务善被选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积极从事青年工作。在北京蒙藏学校宣传时,他还培养了一些少数民族骨干,其中有乌兰夫、奎壁、多寿、刘锡五等一批社会主义青年团的骨干,为少数民族地区早期建党作出了积极贡献。1924年,党中央组建中共北方区执行委员会,李大钊任负责人,朱务善担任执行委员会委员。这时,党派朱务善到《民报》任中文版“国内新闻”和“经济副刊”编辑,他冒着风险连载了列宁的《帝国主义为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后阶段》等著作。
  他,是工人运动的先行者。朱务善以平民教育讲演团负责人身份,积极参加工运活动,与工人结下了很深的革命情谊。为了开展工人运动,他积极参加长辛店工人俱乐部的定期讲演,深入到工人群众中去,发动工人起来革命。1923年2月7日,震惊全国的二七惨案发生,朱务善与北京女师大学生缪伯英一道,代表北京学生赴武汉声援工人罢工,痛斥反动军阀的暴行,支持京汉铁路工人的正义斗争,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
  他,是请求出兵北伐和出席国民会议的代表。第一次国共合作之际,朱务善积极执行党的政策,以北京学生代表身份赴广州,两次面见孙中山,请求出兵北伐,得到了孙中山的赞许和鼓励,完成了南行的使命。1924年,孙中山采纳中共“召开国民会议”的建议,来到北京。1925年1月,以共产党为领导的国民会议促进会正式成立,朱务善、顾孟余任总务股主任。在国民会议促进会的组织下,历时一个半月的国民会议在北京顺利举行,朱务善以北京代表身份出席了这次会议。中共中央把参会代表中的中共党员集中起来,成立了党组,朱务善任党组书记。除了指导和保证国民会议的顺利召开外,朱务善还积极开展党的组织活动。就是在这次会上,朱务善根据中共中央的授意,介绍大会代表中的早期海员工会著名领袖苏兆征入党。
  他,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1925年北大毕业后,朱务善受党的委派前往苏联孙逸仙(中山)大学学习和工作。1926年,他改名为伯·易·欧西皮夫,由中共黨员转为苏共党员。1927年8月,共产国际(第三国际)指派他到列宁格勒军政大学学习。1937年,受“基洛夫遇刺案”牵连,他蒙冤流放于乌赫塔城。1954年,他被平反昭雪,无罪释放,回到莫斯科。1955年春,朱务善重新申请加入苏共,成为预备党员。此时,年近花甲的朱务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我要回国,回到中国,参加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周恩来总理的关心下,朱务善终于在1955年回到了祖国怀抱。朱务善在苏联工作、学习了30个春秋,其中经历了长达17年的监禁和流放生活。在这期间,他承受了莫大的痛苦,但从未动摇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始终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对工作一以贯之积极负责。他为苏联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为增进中苏两国人民的革命友谊作出了有益的贡献。
  朱务善回国后,1956年4月27日,经中国共产党中央组织部(以下简称“中组部”)批准,恢复他中国共产党党籍。同年,他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工作,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编译出版委员会副主任、党委委员,科学出版社副社长、党委委员、领导小组成员等,以极大热情投入科技编译出版工作,对促进科技出版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文革”期间,朱务善受到冲击,遭受了迫害。他对自己的一生作了“无悔”的定论。他向亲属说:“每想起李大钊先生,我一生足矣。”1971年6月,朱务善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75岁。
  1978年,组织上为朱务善彻底平反,恢复了名誉,落实了政策,并为他举行了追悼仪式。中组部在他的悼词中这样写道:“朱务善同志是我党创建时期的老党员之一,为党、为人民、为共产主义奋斗了一生。特别是在党的‘一大’至‘四大’时期,他坚定地服从党的决议,积极完成党交给的任务,党在那一时期所涉及的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他几乎都有参加,而且做出了一定成绩。”悼词充分肯定了他毕生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奉献精神。朱务善去世后,骨灰安放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这是迄今为止,津市唯一享有此待遇的人。
  朱务善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出了重要贡献,党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今天我们宣传建党先驱朱务善,就是要学习他青年时代,领导开展社会活动和青年活动,坚决反抗北洋军阀统治,体现出的强烈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学习他旅苏期间,不计蒙冤流放的磨难,积极参加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增进中苏两国人民的革命友谊,体现出的高尚的国际主义精神;学习他晚年回国,虽遭坎坷,不夺其志,以极大的热情孜孜以求新中国科技出版事业发展,体现出的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
  2020年10月16日,中共津市市委、津市市人民政府在朱务善纪念厅举行了纪念建党先驱朱务善同志诞辰124周年和铜像安放仪式。朱务善铜像落户津市,是津市市委、市政府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关于“用好这样的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搞好红色教育”指示精神的具体举措,安放的是革命先辈的赤诚初心,昭示的是后继者的时代使命。
  津市市委、市政府将进一步加大红色历史文化的挖掘,充分利用红色教育阵地,把红色基因宣传好、传承好、发扬好,从朱务善等革命先辈的崇高风范中、从党的光辉历程中吸取砥砺前行的力量,坚定不移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英雄的津市人民将继承和发扬朱务善的革命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砥砺奋斗,共同开创津市美好的未来,奋力谱写澧水流域现代化中心城市新篇章。
  (作者系中共津市市委书记)
其他文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80多年前,一位伟大的共产主义者、年仅36岁的方志敏被敌人残忍杀害。在方志敏遭受囚禁的6个月中,他不是消极地等待敌人的杀害,而是以对党的无限忠诚,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在极其险恶的环境下,撰写了《可爱的中国》《清贫》等文稿10余篇约14万字。  《可爱
期刊
“枪口对外,齐步向前。不打老百姓,不杀自己人。我们是铁的队伍,我们是铁的心。维护中华民族,永做自由人。”抗战期间,这样的歌曲曾经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团结一致抵御外侮。然而,在全国上下同仇敌忾对日作战的背景下,国民党反动派却不断制造内部摩擦,1939年6月发生在平江县嘉义镇(今加义镇)的“平江惨案”,更是给铿锵有力的抗日战歌平添了一丝悲色。  1938年12月,日本近卫内阁发表声明,笼络国民党蒋介石以
期刊
东北抗日游击战争是全国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北抗日联军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创建的人民抗日武装,是东北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中坚力量。2015年7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工作时指出: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东北人民率先举起抗日旗帜,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浴血奋战,谱写了爱国主义的英雄壮歌……这个革命历史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也是党的建设的宝贵资源……
期刊
党群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人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根据时代发展变化,对马克思主义党群观不断进行丰富和发展,为新时代处理好党群关系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党群观的发展  马克思认为,共产党代表各民族的利益,它的任务是解放全人类,应当掌握政权,成为领导者。他认为,共产党领导群众不但由其自身的性质决定,还因为共产党有科学的理论基础,这样
期刊
毛泽东在读书时期,经常利用寒假、暑假、周六、周日的时间进行农村社会调查,并将之称为“游学”。青年毛泽东的“游学之旅”,注重的是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这对我们各项工作的开展有着很大的启示作用,特别是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前扶贫档案的建设具有启迪和指导作用。  青年毛泽东“游学之旅”简介  从1913年进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后并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习,到1918年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毛泽
期刊
刘云,原名刘可炳,1904年出生于宜章县笆篱团(今笆篱镇)车田村。1921年赴法勤工俭学,考入巴黎法尔曼飞机工厂办的飞行学校。1922年在法国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年回国后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1925年9月入苏联空军第二飞行学校学习,后入莫斯科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1930年从苏联回国,6月受中共中央派遣赴武汉组织和领导革命工作,8月奉命在鄂东组建红二十五军。9月
期刊
毛泽东在1928年11月25日写给中共中央的报告中说:“桂东的沙田一带,三月八月两度分配土地,建设了党的组织,属于以龙溪十二洞为中心的湘南特委管辖。”龙溪十二洞位于湖南省资兴市东南部山区,与桂东、汝城两县接壤,山高林密、交通闭塞,土地革命时期曾被作为井冈山外围游击区,属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历次反“围剿”斗争中经历血与火的洗礼,经受了严峻的考验。  龙溪游击区“三大会师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注重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明确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品格。”93年前发行的耒阳工农兵苏维埃政府劳动券(以下简称“劳动券”),是国际共运史上无产阶级政权发行的第一张以“劳动券”命名的货币。该券图文结合、以图叙事、设计美观,方寸之间记录了党在峥嵘岁月中的实践创造和伟大成就。  劳动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以开阔的视野、宏阔的气魄、壮阔的境界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推进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宣言、行动纲领,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历史意义、实践意义,为我们做好新时代党史工作提供了有力指导、新的遵循。  “七一”重要讲话增强了做好新时代党史
期刊
担任八路军驻湘代表的是徐特立。  第二次国共合作期间,为了进一步推动国民党统治区抗日运动的发展,支援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征得国民政府的同意,中共中央决定在西安、武汉、重庆、长沙、桂林和兰州等重要城市设立八路军的办事处或通讯处。  1937年11月,中共中央任命陕甘宁边区政府教育厅厅长徐特立为八路军高级参议、驻湘代表。11月26日,花甲之年的徐特立和驻湘通讯处主任王凌波一道离开延安,踏上回湘之路,辗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