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计量准确性的影响因素及提高措施探讨

来源 :企业技术开发·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icwu87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电力计量是供电企业各种业务工作的基础,电力计量的准确性不仅能够提高供电企业运营管理的水平,同时对供电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具有极大的影响。文章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对电力计量准确性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简要探讨。
  关键词:电力计量;准确性;提高
  中图分类号:TM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4)32-0104-02
  电力计量是记录电力设备日常工作状况的主要方法,也是电网工作人员的核心业务之一。电力计量包括高压计量、低压计量、直接接表计量和经互感器接表计量等,它把所用的电量(电能)记录下来作为收费的依据。电力计量是供电企业各种业务工作的基础,电力计量的准确性不仅能够提高供电企业运营管理的水平,同时对供电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具有极大的影响。
  1 电力计量准确性的影响因素
  1.1 电力计量装置的配置
  互感器的精度等级选择是否准确、电度表的精度等级以及接线方式选择是否正确、计量回路负载偏大、互感器变比的选择正确与否等因素都会造成电力计量出现误差。在双向流动的负荷中,需要安装双向计量装置,如果违反操作规定就会造成计量不准确。同时,计量装置的安装要选择合理的地点,不能将高压专线用户的计量装置安装在用户端,这一问题也是造成电力计量不准确的源头。
  1.2 表计使用不正确
  计量装置的接线不牢固会导致接触电阻值增大,同时也会导致外接负载加重情况,这种情况都会导致产生误差。在安装计量装置的过程中,如果施工工艺存在问题,会导致电能表倾斜度过大,也会导致出现误差。低负荷状况下误差会更加明显。很多的电力计量装置在负载过大的状况下会产生电压偏移,电压偏移也是电力计量出现误差的重要原因。
  1.3 计量装置配备不全
  在一些比较偏远的地区还存在着无表估算情况,进行无表估算的时候主要是根据用户的用电设备和用电时间进行用电量估算,这类地区居民用电负荷比较低,用电不连续性的特征明显,加之电力计量规章制度很不完善,都造成了电量计量的较大误差。在对无表用户电量估算的时候,也存在着很大的漏洞。还有一些偏远地区存在着一表乘三的计量方式,但这些地区的用电负荷却长期处于三相不平衡的情况。可见,一表乘三的计量方式很难达到电力计量的准确性要求。
  1.4 其它因素
  除了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原因外,电力计量结果还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如机械电度表对安装位置的要求比较严格,如果安装位置不正,就容易导致其转盘产生附加力矩,造成误差。当然,安装位置如果环境较差,经常出现强烈震动或电磁场较大以及温差较大等现象,也会影响电度表的测量结果。此外,电能表在使用过程中会受到环境温度变化影响,这也是计量误差产生的因素之一,在冬季,用电量相对较大,这样导致的误差也会更大。此外,电力谐波也是造成计量误差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装置选用时,如果没有使用预防电力谐波的设施,也会造成一定的计量误差。
  2 提高电力计量准确性的措施
  2.1 采用正确的计量方式
  ①线路两侧表法。该方式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在关口线路两侧分别安装一套电能计量装置,一套作为电量结算使用,另外一套则备用。在使用过程中,应经常检测其工作情况,防止在计量过程中出现较大的误差。若在检测过程中发现问题,则应及时采取方案给予补救,避免造成更大的问题。在检测过程中,以正常的电力计量装置所提供的电量为标准,同时根据线路损坏的计算方法进行电量追补,从而提高电力计量的准确度。
  ②主副表法。该方法是指在同一个关口计量点装设同等级的两块块关口表,并共用同一套电流互感器及电压互感器。设定其中一块表作为主表,另一块表为副表,分别供电量结算使用及电量参考使用。一旦确定哪一块表为主表或副表,就不能够随意对其进行更换。在确定主表或副表后,应定期进行校核,在校核过程中,若发现误差超过允许误差应报警,并到现场查找原因。若其中一块表出现超过误差的现象,另一块表可以供结算使用,不影响电力计量的正确计算。如果两块表都出现超差现象或其他故障,都不能够正常工作,应寻找其他方法进行电量追补。
  ③值班运行记录法。所谓值班运行记录法是指在确定超差或故障发生后某一具体时间内,以值班记录资料并显示关口线路负荷,在此基础之上得出某一段时间内的平均负荷,乘以所超差或者故障所持续的时间,最终得出追补电量。当然,若不能够确定超差或故障所发生的起止时间,则可选用与超差或故障相接近的关口电能计量,前后的两个秒表时间,将此作为追补电量的计算时间。采用该记录方法时不用考虑线损电量,相对于以上两种方法操作较简单且实用。
  2.2 加强电力计量管理
  首先,加强电能表设备的管理。定时更换及检查设备,并将电压及电流误差控制在二次负荷的范围内。对于电压互感器所造成的误差,应及时调整,有效减少误差。还应加强设备的现场管理,其次,应做好电表的安装准备工作,合理规划,避免由于操作不当而引起的抄表错误现象,并在安装电表前应对电表数据进行记录,也可采取图片记录的方式。最后,要建立各项管理制度:故障处理制度。电力计量装置一旦发生故障时,对其进行更换时需要专业的测试员给予鉴定,作出科学的检测报告,并按照相关要求进行更换,记录所发生的故障,为以后的故障诊断工作提供参考依据;建立电能计量装置的保管及运输制度,在电能计量装置的运输中应保护电能计量装置及互感器,以防对其造成损坏;建立计量装置建档制度。电能表及互感器在使用过程中应定期更换装置,标明地址、原电量计数、互感器变比等。采取这样的方式有利于管理电能计量装置,提高电能计量管理效率;建立抄表记录制度。作为电能计量的负责人应定期检查相关装置的使用情况,并检测电费及电量是否正确。
  2.3 合理配置和安装电力计量装置
  根据造成电力计量误差的原因,要提高电力计量的准确性,首先要选择合理的电力计量装置并进行合理配置。如互感器、电度表的基本性能要稳定,配置选择要合理,并进行必要的检查和严格的管理。为了进一步实现电力测量的准确性,我们对测量过程中装置的选择和配置的选择作如下要求:首先,对于高压计量装置且中性点不需要接地的系统,要选用三相三线电度表或三相四线电度表。而对于中性点需要接地的系统来说,其电度表的电能计量装置则必须选用三相四线电度表。选择铜质单芯的绝缘线作为电流互感器的二次回路导线;其次,对于低压供电,如果负荷电流大于50 A,要通过电流互感器与电能表进行连接,如果负荷电流不超过50 A,可以选用直接接入式电能表;对于用电量较大的用户,其电能计量装置要安装供电设施的产权分界处,同电压互感器、电流互感器以及二次回路均不能够接入任何与电能计量无关的其他设备;对于单机容量过大等设备,需要配置主副两套电能计量表,并确保其准确度等级一致;对于变动大的用户来说,在电能表的选择上要求其过载要在四倍或者四倍以上,而对于需要正反向送电的计量单位,选择的电能表也应具备计量正反两向有功电量的功能。
  参考文献:
  [1] 南君钧.现场电能计量装置的监测系统设计[J].湖北电力,2007,(6).
  [2] 肖琳.电能计量装置常见问题分析[J].湖北电力,2010,(2).
  [3] 林玲.浅析如何提高电力计量的准确性[J].商品与质量,2011,(SC).
其他文献
【正】 一、部分类目虚设《中图法》虚设类目为数不少,且价值不高。如:R 48综合症,我馆该类下仅藏一种《临床综合症词典》。所谓“综合症”即某些症状组合在一起成为一种特殊
摘 要: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准的提升,城镇生活用水需求量在持续地升高,这让本身就十分缺乏的水资源产生了显著的危机,也必然让水流处理以及污水流处理产生了严重的负担。所以我们必需在节约水资源上下尽量多的功夫。文章就建筑给排水中节水的措施进行探析。  关键词:建筑给排水;节水;措施探析  中图分类号:S2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4)8-0153-02  城镇生活用水很大程度
“你镇卫生院违规决策,相关人员采取虚开发票、提供虚假采购资料申报中医文化打造设备资金的行为,违反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等相关规定,经县卫生健康局局长办
本文重点对玻璃幕墙的特点、分类以及技术要求进行了探讨。
2010年南充市被确定为省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市,2014年成为全省唯一的国家联系试点城市。改革试点以来,南充市聚焦基层群众“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三大症结,着力促
[目的]筛选影响蜡蚧轮枝菌生长的营养因子,为该菌的开发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固体基础培养基1L水中20g葡萄糖的含碳量(8.00g/L)、2g蛋白胨的含氮量(0.29g/L)及少量无机盐为标准
“扶贫必须精准,不落一人一户,病情迫在眉睫,却一拖再拖。扎下帐篷,扎下了根,签上名字,就立下了军令状。没有硝烟的战场你负了伤,泥泞的大山你走出了路,山上的果实熟了,人们
一、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的作用夏必要性1.基本宗旨建筑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基本宗旨是,按照建筑工程建设的基本规律、施工工艺规律和经营管理规律,制定科学合理的组织方案、施工方
摘 要:文章运用Malmquist生产力指数法,利用现代制造业98个细分行业2006~2010年间投入产出面板数据,测算了各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并将其分解为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结果表明:2006~2010年间我国现代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总体有所提高,技术效率是导致全要素生产率改善的主要原因。计量分析表明,外贸依存度、行业规模、营业费用和管理费用均显著影响全要素生产率。  关键词:现代制造业;全要素生
近年来,关于我国人口红利消失的言论越来越激烈,其实不然,中国的人口红利远未消失;产能过剩论对中国这个新兴经济体是非常有害的,文章对此作出反驳,以呈现客观的经济原理及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