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两个星期一》中的悲剧因素解读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gxuj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中的有关意识形态概念,对阿瑟·米勒的早期独幕剧《回忆两个星期一》中的悲剧因素进行分析。试图指出构成该剧中的悲剧成分的,已经不是传统的死亡,而是剧中主人公对于意识形态的个人反抗精神。
  关键词: 《回忆两个星期一》 意识形态 死亡 反抗 悲剧
  
  意识形态(ideology)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中重要的词汇,许多重要的西方马克思文论家对此都有过论述、定义。在阿尔图赛(Louis Althusser)看来,“它(意识形态)使人们对自我怀有虚幻意识,以为自己与社会有重要关系,自己的存在对社会具有意义和价值”,自认为是“自足自在的人”。英国著名的马克思文学批评家雷蒙·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在其著作《关键词,文学与社会的词汇》(Keywords:A Vocabulary of Culture and Society)中,详细地考证了“ideology”一词的源流。从最初的与形而上学相对的“具有科学涵义的Ideology”,到拿破仑空中颇含嘲讽的“启蒙时期的原则”,再到1840年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The German Ideology)所意味的“抽离了真实的历史过程的”,“上下错置”的思想,再到列宁在《致北方联盟的信》中所意味的“适合那(各)种阶级的观念体系”,并且被用来“对抗其他的意识形态”。而詹明信(Fredric Jameson)则将意识形态解释成为“一切阶级的偏见”。由此可见,在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中,“意识形态”一词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特征:一是意识形态产生于阶级立场之上;二是意识形态在不知不觉之中对于主体的社会身份和社会行为进行形塑;三是受到意识形态控制的主体往往对于他者(Other)漠不关心,甚至是排斥。具体到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则意味着商品经济观念对于人的思想上的钳制:人们处于受有产阶层压制的状态而不自知,处于被商品文化控制的境地而不自觉,并且对于同自己“无关”的外在世界毫无关注。而本文所要论证的,也就是这样一种不自知、不自觉的状态,实际上也就建构了《回忆两个星期一》(A Memory of Two Mondays)的主要悲剧因素。
  《回忆两个星期一》是一部短小的独幕剧,它叙述了纽约的一家汽车零件供销商包装部里发生的事情。戏剧开始于夏天的一个星期一早晨。十八岁的伯特是厂里刚来不久的小职员,情感丰富,喜欢文学,看纽约时报,又很有可能进入大学学习。工作的薪水也被节省下来应付学业。盖斯是厂里六十八岁的老职工,背着自己重病的妻子周末在外面鬼混,周一刚上班又调侃要和女同事“去拉斯维加斯结婚”。拉里是家里的顶梁柱,一家老小全指望他的五十美元工资度日,可是又“碰巧喜欢”上了奥帮汽车。肯尼斯是个二十六岁的爱尔兰小伙子,刚到美国,唱歌吟诗。大家一边工作,一边吵闹着,还抱怨着老鼠横行。而周一又是上司伊格尔视察员工的日子。这天早上,伊格尔对吉姆——一个中年的酗酒员工非常不满,考虑要辞退他。这让盖斯非常气愤,但正当此时,有电话通知盖斯他妻子已经过世。盖斯离开之后,大家继续工作。灯光一转,已到冬日。伯特攒够了学费,离别在即,希望能和大家道别,却发现无人搭理,无人在意,心中满不是滋味。肯尼斯此时快变成了酒鬼,却依然唱歌吟诗。此时的盖斯却一反常态,取出了积攒多年的保险金,到公司抱怨了一通多年的辛苦,和同事隔窗观看了会对面新开的妓院后,由吉姆陪同着,又离开了。等到第二天下午,吉姆回来通知大家盖斯怎样给老友、亲人打电话,又如何最终死在出租车里。大家惊叹一阵后,继续工作。伯特也在感伤中离开公司。全剧在肯尼斯的民歌声中落幕。
  纵观全剧并没有什么特殊的高潮或者是激动人心的时刻。即使是剧中唯一的死亡也是经由吉姆叙述而出,也并没有引起剧中任何人物的“怜悯”和“恐惧”。毕竟,盖斯并不是那种古希腊式的悲剧英雄。因此,即使连作者本人也承认,这是“一部从容不迫的,没有情节的戏,探索的是一种悲哀”,它所积极展示的,是一种“怀旧情绪”,但是作者还指出了他创作该剧的主要意图,也就是要“唤起一种跟麦卡锡主义相对抗的思想”。但是问题在于此剧的背景时间是在1930年,似乎和麦卡锡主义横行的五十年代风马牛不相及。本剧也没有像《萨勒姆女巫》一样,明显地影射麦卡锡主义对于异己力量的压迫。一切都是生活之中常见的现象。可是在这平常之中,压迫并非不存在,而是被隐藏,被故意忽略了。而隐藏这种压迫的,恰恰就是意识形态对于人的思想上的钳制。
  1.成功:商业意味着能力
  整个舞台的背景本是一个包装部门的车间,但同时却又兼有一种“家庭的气氛”。而剧作家在这里所提到的家的氛围,实际上正是普通工人对资产阶级文化认同的隐喻。所有的员工之所以聚集于此,也就是因为每个月能够挣上几十美元。波特非常“讨厌这里”,却坚持了这么多天,一个原因也就是因为这几个月的工钱保障了他以后的学业。盖斯在这里含辛茹苦的工作了几十年,也是指望退休之后能够有一个稳定的退休金。其他人的情况也都类似。可是金钱在此处的作用已经远远超出了维持人正常生活需求的这一基本作用。在更多的情况下,它还是衡量人们之间关系的尺度,成为了人们获得社会认同的重要方法。拉里早有妻室,可是有点喜欢帕特丽夏——一个年轻的女员工,不惜花了老底买了一辆奥本车。这一举动果然引起了帕特丽夏的赞扬,也接受了“晚上送她回家”的邀请。财富成为了赢得“爱情”的砝码。可是香车美人的背后却是要求月工资涨个五美元的抱怨。盖斯斥拉里“疯掉了”。确实,拉里在这件事上已经无法控制自己的思想与行动,从而成了商品社会中的疯子。遭受同样控制的还有吉姆,为了让女儿能够有一个体面的“坚信礼服”,他可谓是绞尽了脑汁,整日神情恍惚,连领导视察也没有注意到。当伯特拿着本《战争与和平》的时候,雷蒙德问道:“文学有什么作用?”同样,汤姆,一个七十岁的老员工,在告诉伯特大学生都在当售货员卖领带后,直接建议他不用去上大学了。在这个供销商包装部的一些员工们看来,无论是爱情、荣誉,还是教育,都得和经济——金钱挂上钩。如果没有金钱,那么任何人都将失去其在商业社会中的身份。而当另外一些人,如伯特,提出异议的时候,则被认为是在做无用之事,被认为是未经世故。商业成功成为了个人能力大小最有效的度量衡:生活在商业社会中的所有人都必须认同,而且急于认同这一准则。
  2.冷漠:源于单调与无关
  中产阶级意识形态对于思想的钳制还表现在让人们意识不到现实生活的残酷,从现实生活中抽离出来,沉湎于及时行乐的思想中。房间的窗子已经多年没有擦过,屋内常年见不到阳光,完全是一种与世隔绝的状态。即使有人提议去擦一下窗子的时候,也很长时间没有人响应。在部门的十来位员工中,只有伯特一个人在阅读纽约时报,当伯特告诉手拿着街头小报的雷蒙德,希特勒已经控制德国政府的时候,雷蒙德问道:“他是谁?”美国的小报(tabloid)经常报道一些小题大作的惊悚文章,以达到娱乐的目的。可是此时当真正的大事发生,几百万人几年后将因此而丧生的时候,这件大事反而被雷蒙德——部门里的小头目,当作了一件小事,被漠不关心地甩到了一边。严肃报纸上的新闻意味着枯燥,意味着和自己无关。生活,对于他们来说只是积年累月、无休无止地接订单,发货,周末的时候沉湎于酒色之中,除此以外的一切都显得无足轻重,甚至是自己身边同事的死亡。
  死亡是西方悲剧传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主题,是引起怜悯与恐惧,从而达到“净化”(catharsis)的重要方法。在《诗学》一书中,亚里士多德列举了几种能够引起恐惧与怜悯的死亡:亲人之间,仇敌之间,非亲非仇之间的争斗。虽然盖斯的死不属于所列几种,可是对于他的同事来说,可也毕竟不是那种“B先生在大街上漫步时,空中掉下来架钢琴打在他的头上”的那种死亡。而当大家了解到盖斯的死亡的时候,多是一些惊叹,几许感伤而已。之后大家继续忙于自己的工作。没有人意识到盖斯的生活经历和他们中的大多数没有太大的差别,一个月接着一个月的工作,担心老板的检查,期待着周末的放纵。相比起房间内寒冷的温度来说,更冷的是人们之间的冷漠。
  3.愤怒:从放纵到反思,反抗
  面对于意识形态这种无形的压迫,某些员工并不是没有任何感觉。只是他们并不知道如何去反抗。丧失自己妻子的盖斯此时意识到了过去生活的荒诞。他发现了自己这么多年来的辛苦劳动,换来的只是一个没有亲情,只有肉欲,没有尊严,只有压迫的状态。后悔对妻子的忽略,在妓院的放纵,不满每周在老板的监视下过着胆战心惊,单调乏味的生活,他终于决定重新寻找自己失去多年的友情和亲情。而他所拿起的武器也正好是这个社会用来伤害他的东西:金钱。他取出了所有的保险金,买了昂贵的衣服和皮鞋,和朋友出入于高级酒店,就这样大肆地挥霍着自己一生的积蓄。最终在出租车内死在一个妓女的旁边。盖斯的一生是平凡而又有污点的一生。他是中产阶级社会中一个典型的反英雄,可是终于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意识到了自己的处境,从而决定反抗。但是他又最终无法冲破意识形态的枷锁,只能在对金钱的讽刺性的、愤怒的挥霍中自杀,被人们遗忘。作为生者的波特,虽然感觉到了一丝不对劲,感觉到了人情的冷漠,却又无可奈何,找不出问题所在,只能在叹息声中选择离开这个他可能再也不能回来的公司。而肯尼斯,则已经染上了酒瘾,踏上了一条与盖斯相似的道路。可以说在全剧之中,任何反抗都归于失败。
  由此可见,在《两个星期一的回忆》一剧之中,传统的依靠主人公的死亡来获得净化,给人以强烈的审美感受这一方法此时更多地让位于借助于意识形态的作用与压迫。正如雷蒙斯在《现代悲剧》中所指出的,悲剧并不终止于死亡,而更多地关注生者,在《两个星期一的回忆》一剧中,真正重要的并不是盖斯的一己死亡,而是在这个“小小的世界”中的人们如何受到强烈、无所不在的压迫时所展现出的或消极、或积极的思考与反抗的不屈精神。
  
  参考文献:
  [1]阿瑟·米勒.阿瑟·米勒论戏剧.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
  [2]雷蒙·威廉斯著.刘建基译.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北京:三联书店,2005.
  [3]亚里士多德著.陈中梅译.诗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4]朱刚.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Miller,Arthur:Arthur Miller’s Collected Plays.New York:Viking,1957.
  [6]Williams,Raymond:Modern Tragedy.Stanford,California:Stanford UP,1966.
  
  (作者系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
其他文献
当今世界科技文化发展突飞猛进.作为对外沟通联络的枢纽.高校外事部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从高校外事工作的定位、高校外事工作的内容与特点、当前高校外事工作存在的
啤酒杀菌有多种方法,现有的巴氏灭菌法和无菌过滤是比较常用的两种方法,但这两种方法对啤酒质量可能产生负面影响.高频激光近红外线称得上新型的、无破坏性的"巴氏灭菌法",因
麦汁制备过程包括原料粉碎、糊化、糖化、麦汁过滤、麦汁煮沸及麦汁澄清、冷却等一系列加工过程.如何精心安排糖化操作,对提高设备利用率,改善和稳定糖化麦汁质量具有十分重
期刊
【正】这里是长三角地理意义上的中心地带,这里延续了"好读书,虽三家之村必储经籍"崇文重教的泖水文化,这里曾经为厉以宁教授提供了新城镇建设中土地流转的成功例证,这里正在
2009年1月1日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开始实施.作为绩效x-.资分配的主要依据.绩效评价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而其价值取向是绩效评价的本质.更值得深入探讨。本文介绍了义务教育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