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兰侨民旧居的“海丝”密码

来源 :福建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m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泉州的涂门街一直以来都是古城最有商机、最为繁华的街道之一,在这条全长仅为1000多米的街道上,有着13处宋元文化遗存的“海丝”文物群,其中的清净寺、府文庙、通淮关岳庙,要么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要么是福建最大的文庙建筑群、福建现存规模最大的武庙。与这么多闻名遐迩的名胜古迹比邻而居,一座普普通通的闽南古大厝混迹其中,就毫不显山露水,甚至还有点寂寞和羞涩了。
  阳春三月,这座古厝一扇斑驳的木门半掩半闭着,新贴的春联在红彤彤的刺桐花映衬下显得特别的鲜艳。这座低调的古大厝似乎就是要在喧嚣街市的一隅里闹中取静。路边的大石埕边赫然显露出两块刻有“锡兰侨民旧居”的石碑,分别是福建省人民政府和泉州市人民政府立。
  古厝的主体同闽南地区常见的古大厝一样,原有四进三开间,硬山式土木结构,现除第四进已毁外,其余三进几经修葺,局部略有改观,但尚基本保持原来的格局与风貌。古厝占地面积78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638平方米。大门进去,有前院、天井,穿过天井就是正厅。闽南的古厝最突出厅堂,两过对称,横向扩展布局。左右是东西两厢房,是正房。二进的大房为了防盗,作梁密檩结构,这在泉州的古大厝较为罕见,实属珍品。东侧附有一连七间护厝,并配有天井、水井、后花园。
  这座古厝建于明末清初,虽然历经了500年的洗礼,但给人的感觉依旧十分整洁。古厝现在的主人是年过花甲的林老先生,从林老先生的祖父算起,林家已在这里住了100多年了。1998年,泉州旧城区涂门街改造拆迁已进入最后几天,房主林老先生正在做搬家的准备,无意中翻到家传几百年的房契,这才发现世居几代人的老房子,竟然曾经是锡兰王子后裔故居。于是,房子命运随之改变。据房契显示,锡兰侨民旧居在清代先后易主阮、林二姓,今為林姓所居。
  林老先生说:“房契原来是我父亲管理的,后来我父亲死了以后,他就把房地契留给了我。一共有18张。”林老先生猛然发现,其中的一张房契,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因为书写卖房契的人名字叫世培、世铨、世榜、世炳。也就是说这间古厝就是文史专家们寻觅已久的世家故宅,锡兰王子的后裔们曾在这里起居生活、繁衍生息。到乾隆四十八年(1783),世家家道衰落,不得不把房子卖给了别人,在这之后他们落脚何方呢?这仍旧是个谜。
  古时的斯里兰卡又称锡兰,是一个印度洋岛国,因盛产珍珠被誉为“印度洋明珠”。中国古代称之“狮子国”,又称“锡兰山”。斯里兰卡与中国的友好关系始于汉朝,唐朝时交往频繁;宋元两代,中斯通商贸易和文化交流更加密切。明代航海家郑和从泉州祈风祭海下西洋,曾多次到达锡兰。
  那么,锡兰王子为何会漂洋过海留居在泉州呢?其实,早在1292年,马可·波罗就对“涨海声中万国商”的泉州刺桐港投下惊鸿一瞥,他在游记中写道:刺桐(泉州)是“东方第一大港”,与亚历山大港齐名。贸易扩展到100多个国家,香料、药物、珠宝等400多种商品源源不断运入泉州港。当时,来泉州的外国人以阿拉伯人居多,其次是波斯、印度及东南亚一带的人。他们多数集居在“市井十洲人”的泉州城南,所以那里被称为“番坊”。孔子云:“远人不服,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作为“海滨邹鲁”的泉州城定是谨记先贤遗训的。
  明天顺三年(1459),锡兰国王世利巴来耶派王子世利巴交喇惹为使者来中国时,郑和已去世多年,但他的堂侄郑远在泉州港任港督之职。郑远曾作为郑和的随从两次下西洋,并到过锡兰国。这次锡兰王子到来,郑远待为上宾,而后,由郑远和泉州知府卫队护送王子一行进京。锡兰使臣到达北京时,受明英宗朱祁镇礼遇,回赠了不少金银财物。
  从热带来的锡兰客人在北京住了一段时间,受不了北方风寒就病倒了,赶紧辞别英宗皇帝到温暖的南方泉州,由郑远安排住了下来。没想到这一病就是五年。这时锡兰传来消息,国王世利巴来耶去世,王位落入外侄之手,他把国王的子侄杀戮殆尽,单等王子回国后一网打尽,斩草除根。锡兰王子只好暂时滞留泉州。而清代《世家族谱》记载:“厥后,归途路经温陵,因爱此地山水,遂家焉。”因为“爱此地山水”,虽有家国却难归的锡兰王子最终还是选择定居下来,可见“东方第一大港”的魅力。
  锡兰王子为了融入当地社会,换了衣冠,并取“世利巴交喇惹”名字的第一个字“世”为姓,在泉州繁衍生息下来。世家在泉州置产购业、登科及第,成为泉州的一大望族,在明清两朝颇为显赫。明万历年间出了举人世寰望,清初又出了著名举人世拱显。但其后有关世氏在泉的史迹却几乎神秘地消失了,成为历史之谜。
  1996年,泉州一项重大的考古发现将隐藏了500多年的世家家族的秘密公开出来。泉州市海外交通历史博物馆文史学者刘志成在市郊清源山脚下一处石板桥下发现有崖刻“世家坑”三个大字,他意识到世家祖茔极有可能在此。终于,泉州考古工作者在杂草丛中成功找到了安葬锡兰王子的“大灰涂圹”,只见这糖水灰土墓两边有龙纹“墓手”和狮子、莲纹“墓柱”以及睡莲半浮雕等装饰,彰显墓主的高贵身份。专家们推测,清源山上散落的几十座明清时期的墓葬极有可能是锡兰王子世利巴交喇惹及其后裔的墓碑,因为碑上的“使臣”二字强烈地暗示了这一点,同时几乎所有的墓碑都刻有“锡兰”二字,指示着他们先祖的故乡。世家墓地的发现,让专家们坚信,锡兰王子的后裔们就在泉州,从而掀起了研究锡兰王子后裔史迹的热潮。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也将世家坑发现的28块墓碑迁入博物馆保护起来。
  锡兰王子墓群被发现并引起轰动的同时,也打破了一位平凡的闽南女子许世吟娥平静的生活,令她坐立不安,因为自家祖坟遭人破坏是闽南人的大忌。许世吟娥为了保护祖坟墓碑,只能违背祖训,公开身份。她希望正好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工作的丈夫孙亚宏能出面与单位领导交涉,让他们把墓碑放回“世家坑”。于是,她将家族埋藏了500多年的秘密告诉了丈夫,“我们结婚这么多年,我丈夫从未听我说起过这件事,他认为我是胡说。”
  许世吟娥作为土生土长的闽南女子,在涂门街的后城经营着一家“惜兰轩”古董店。曾祖母在世时经常会自言自语般向她诉说家族故事,比如“世家坑”和“我们的祖先从很远很远的海上来”。从许世吟娥高祖母这一代起,世家已无男丁,其高祖母便招了一位许姓男子入赘,从此,泉州世家后人便有了“许世”这一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世家的事迹淡出人们视野。“文革”时,世家后人更是怕这层“海外关系”被查出而受牵连,便把这个家族的显赫背景隐藏起来。许世吟娥16岁那年,她的父亲移居海外继承家业,临行前才将这个秘密告诉留守泉州的长女许世吟娥。她答应父亲一定会遵守祖训、严守秘密。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的领导仔细审阅许世吟娥提供的藏了上百年的家族文献,又查看《泉州府志》里关于世氏家族及锡兰王子的记载,大为吃惊。随后,许世吟娥的身份经《泉州晚报》报道后,更是引起轰动。这一信息很快传至宝岛台湾,锡兰王子台湾后裔得知后十分欣喜。更幸运的是,泉州《世家族谱》虽在“文革”期间被毁,而该族谱另一版本却完整保留在台湾世家后裔手中,他们还将珍藏多年的《世家族谱》捐赠给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2002年,斯里兰卡政府官员及考古学家先后数次来到泉州,考察锡兰王子古墓群和拜访许世吟娥。经斯里兰卡专家确认,墓区发现的神秘纹案系典型的古锡兰国的图腾,名为“纳格布图瓦”,它寓意着人丁繁盛,是一种崇拜、祭祀祖先的象征。墓穴前一对微笑的狮子是古锡兰国的造型风格,系锡兰国科堤王朝建朝前的亚巴忽瓦王国时代的狮子造型,年代大约在14世纪末,即中国明朝初期。斯里蘭卡佛教部副部长艾德维拉·普列马拉特尼说:“总之,这座古墓是斯里兰卡传人,已经毫无疑义。”与此同时,经过反复求证,也确认许世吟娥正是锡兰王子世利巴交喇惹在泉州的第18代传人。许世吟娥还让大家见识了顽强的家族印记——左耳郭上的一个小孔。据称,只要是锡兰王子后裔,大多一出生就长有这个小孔。
  当年6月,斯里兰卡政府正式邀请“锡兰公主”回访故乡。许世吟娥终于踏上了她祖先生活的土地。斯里兰卡以最高的礼节欢迎她的到来,一位政府部长致辞说,欢迎公主回家。她种下了一棵从泉州带去的树苗,祝愿两国人民的友谊像这树苗一样越长越高。许世吟娥说:“我希望当好‘橄榄枝’,留在泉州等待来寻根谒祖的‘世’姓后裔。”如今,许世吟娥还在泉州经营一家“锡兰风物馆”,馆内有斯里兰卡特色服饰、红茶、纪念品等,参观者可以借助照片、古籍、文献、实物等倾听泉州与斯里兰卡缘分的故事。这里正成为市民、游客了解这段“海丝”传奇的窗口。
  重新凝视眼前这座普通的闽南古厝,我想,一座建筑要征服人心,不仅需要具备纯粹的建筑因素,如结构、布局、材料、装饰……更需兼及建筑本体之外的各种因素——源头、人物、沧桑、传奇等,每一种都应是一角支撑,否则它在漫长的时间里,怎能以稳定的构架迎送凝视?
  刺桐花开百家香。不得不说,泉州这个地方太奇特了,隐藏有太多当年“海丝”的印迹,外来的东西深深楔入当地并且融为一体,数以万计的外国人到泉州经商、传教、创业、致仕等,他们开的店铺和建的教堂、庙宇比比皆是。因此,把当时的泉州看作番汉杂处的“国际城市”并不为过。宋末元初,司掌泉州市舶司的阿拉伯人蒲寿庚同样居住在涂门街附近,周边的棋盘园、讲武巷、东鲁巷均为蒲寿庚府邸,因而涂门街又被称为“半蒲街”,而锡兰王子也娶一蒲姓阿拉伯女子为妻。处于鼎盛时期的泉州,其多元的文化氛围、亲和的社会环境,应该是锡兰王子放弃王位、留居泉州的主要原因。当我们追寻那一个个“海丝梦”,我深信,海上丝绸之路带来了商贸繁荣,也显示出泉州海洋的性格,开放包容、务实开拓,多元文化相互激荡和融合恰恰是一种人类文明的进步。
  “繁花落尽惹人怜,逢春复开弥珍贵。”锡兰侨民旧居的密码隐藏于它的寻常与显赫、顽强与延续、包容与共生,像希望的风帆一叶叶地飘扬,正经受强劲海风的吹拂,重新驶向蔚蓝的“海丝”之路……
  责任编辑 陈美者
其他文献
闽西南崇山峻岭、峰峦叠嶂。这里,是中原南迁民系的聚集地,是客家人与胡佬人交融并居的共同家园。这里,是名副其实的土楼王国。一座座或圆或方、高大宏伟的土楼屹立在山坳间、溪流旁、山坡上和狭长的平地里,错落有致,如地上长出的蘑菇,又如天上掉下的飞碟,神奇而壮观。  这些神奇的土楼就是千百年来闽西南地区百万民众休养生息的居所。在整个闽西南地区,大大小小的土楼共有两三万座,仅在南靖县比较大型的土楼就有1300
期刊
  目的:回顾性的分析目前有关治疗皮肤瘙痒症的最新疗法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瘙痒症的效果及优势。方法:通过pubmed和中文文献数据库查阅最近十年的中、外文献,总结对比瘙痒症发病
如果你问我厦门大学校园里哪座楼最传奇,我认为既不是最壮观的嘉庚主楼,不是最有气势的建南大礼堂,也不是老厦大的心腹——群賢楼。在我这个厦大土著的心目中,校园里最传奇的建筑是我们外文学子偏爱的囊萤楼。首先是它幽婉的楼名,更有它饱经风雨的经历,还有它里里外外一身的全花岗岩结构,历久弥新,永不衰朽。  在厦门大学新老建筑的楼名里,最有内涵的是“囊萤”和“映雪”。前者源自《晋书·车胤传》:“胤,博学多通,家
期刊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新教材的改编,我们不难发现在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上有一亮点:在每一个单元后面都安排有“综合性学习”,这是新教材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是一个全新的“板块”,是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相并列的五大板块之一,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基本目标,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
  目的 了解武汉及周边地区近12年脓癣的病原菌分布情况. 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 对2000年1月~2011年12月在我院皮肤科门诊及住院的脓癣患者进行分析.结果 201例脓癣患者,
会议
  目的 评价BIOMED-2系统T细胞受体(TCR) γ引物组合在蕈样肉芽肿(MF)患者不同来源标本中TCRγ基因重排检测中的价值.方法 提取MF患者石蜡包埋组织、新鲜皮损及血液样本中D
会议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期刊
一  声名远扬的厦门集美学村,有多幢西洋与传统有机交融、诗意与品位兼而有之的近代艺术精品建筑。它们既独具特色,又拥有同等身份——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我接触最多、印象最深的,是鳌园路上1922年建成的延平楼与1959年落成的南薰楼。二者并肩而立、向海而眺,宛如一对亲姊妹,日复一日,默默无语,迎接海内外八方游客;年复一年,静静地并肩而立,坚守在浔江之滨。  鳌园路是一条长约2000米的商业街。鳌园,
期刊
  目的:观察温清饮治疗皮肤瘙痒症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皮肤瘙痒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6例,对照组予西药芙必叮及赛庚啶治疗,治疗组予温清饮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
大地土楼群的存在本身就是奇迹。它是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土楼之王”二宜楼、“福建土楼博物馆”南阳楼、“宜居典范”东阳楼三座土楼及周边玄天阁、嘉应庙、慈西庵等景点组成,静伏在闽南漳州华安县仙都镇大地村,安详而庄重,诱惑着人们去探奇寻美。  一、布局:以人为本,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即在布局设计过程中凡事坚持“以人为本”,满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环境、人与空间等方面和谐的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