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革命珍典

来源 :党史纵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ljl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安徽是党史资源大省,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在中国革命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安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高举革命红旗,百折不挠地进行英勇斗争,谱写了壮丽的篇章,在全省各地留下无数的红色印记。本刊现撷取各地革命、建设时期最闪光、最有特点、最有价值、最有影响、最有意义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生动再现当地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走过的波澜壮阔的辉煌历程,进一步深化地方党史宣传,对广大干部群众和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更好地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促进科学发展、服务安徽崛起、构建和谐安徽做出贡献。
  
  峥嵘岁月
  淮北是皖北重镇。位于河南、安徽、江苏三省接壤处、黄淮海平原腹地。淮北人民富有引以自豪的革命斗争传统,从1925年8月,淮北地区第一个中共地方组织的成立到1949年解放,淮北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不屈不挠的顽强奋斗,历尽艰辛,付出巨大牺牲,迎来了胜利的曙光。
  大革命时期,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淮北地区一些先进分子加入中国共产党,濉溪、临涣等地相继创建了中国共产党组织,农民运动很有声势。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淮北地区党组织多次领导工人罢工、农民暴动。虽然这些斗争都因遭到血腥镇压而遭失败,但却震撼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在群众中播下了革命的种子。
  抗日战争时期,淮北先后成为豫皖苏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和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时期,中共淮北地方组织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救亡团体,组建抗日武装,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促进国共合作抗日,成为抗日斗争的中流砥柱。
  解放战争期间,淮北境内成为淮海战役主战场。以邓小平为书记的淮海战役总前委先后驻淮北临涣文昌宫和小李家村,历时50天。总前委根据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战略部署,指挥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及地方部队60万人,创造了打败国民党精锐部队80万人的奇迹。在淮北境内的双堆集,解放军全歼蒋介石嫡系黄维兵团12万人,为取得淮海战役全面胜利创造了条件。为夺取淮海战役的彻底胜利,淮北人民全力支援前线,共计出动40万民工和解放军并肩作战,写下了人民群众支援人民战争的光辉篇章。
  淮北人民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和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贡献。
  
  朱务平:淮北地区党组织的主要创建者
  朱务平,原名朱焕明,字务平,号镜秋,化名朱大春、朱大生、冯心,1899年10月25日出生于安徽省濉溪县祁集镇朱小楼村(当时属宿县临涣区)一个农民家庭。
  1922年,朱务平等人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下,在临涣创建了以“推翻旧制度”为奋斗目标的进步青年组织“群化团”,为该团负责人之一。1923年4月,朱务平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是年秋转为中共党员。
  1925年春,朱务平、赵西凡介绍陈钦盘、陈文甫参加中国共产党,组成中共百善小组。夏,朱务平介绍徐风笑、刘之武、谢箫九、张继光、刘敬秋等加入中国共产党,并组成中共临涣小组。夏末,中共临涣小组改建为中共临涣支部(后又改为临涣特别支部)。1926年7月,中共临涣特别支部更名为中共宿县(临涣)独立支部,主任(书记)朱务平,统辖宿县各地中共组织。11月,中共宿县(临涣)独支改建为中共宿县地方执行委员会,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安徽省仅有的一个地委。1927年,朱务平作为代表出席了在武汉召开的中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以后,朱务平等帮助临涣地区的国民党员组织成立了中国国民党临涣区党部。这是安徽省建立较早的国民党区党部之一。1926年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以后,朱务平积极联络组织群众革命运动,袭扰封建军阀的后方,有力地支持和配合了北伐军的作战。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朱务平先后任宿县临时委员会委员、宿县县委常委、蚌埠特支书记、凤阳县委书记、长淮特委书记等职。在白色恐怖笼罩各地,党的经费十分困难,生活条件异常艰苦的情况下,朱务平积劳成疾、身患肺病经常吐血。但他仍然忘我的工作,使党的组织及群众运动有了很大的发展。
  1932年10月6日,由于叛徒出卖,朱务平不幸被捕。在狱中,他面对敌人的威胁利诱,坚贞不屈,视死如归,同敌人进行了顽强的斗争,表现出一个共产党员不怕牺牲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和崇高的革命气节。
  1932年12月1日凌晨,朱务平在南京雨花台英勇就义,为革命事业献出了年仅33岁的宝贵生命。
  
  
  打开新四军西进大门:小朱庄战斗
  1944年4月,日军为了垂死挣扎,发动豫湘桂战役,驻守河南平汉线铁路两侧的国民党军不战而溃。为挽救中原危机,破坏日伪军调兵计划,恢复津浦路西抗日根据地,新四军四师师长彭雪枫按照中共中央部署,率领所部师直骑兵团,十一旅三十一团、三十二团,九旅二十五团,于8月15日向津浦路西豫皖苏边区进军。新四军越过津浦路向西挺进时,遭到盘踞在萧县地区的国民党顽军苏北挺进军第四十纵队的无理阻击。为扫清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新四军四师十一旅三十一团、三十二团将萧县县南小朱庄(位于现淮北市杜集区境内)顽军包围,配合师直骑兵团,于8月20至23日发起攻击。经三昼夜攻坚战斗,全歼守敌第四十纵队,击毙和俘虏纵队司令王传绶以下官兵1600余人,缴获八二迫击炮2门,轻重机枪35挺,长短枪1000余支,子弹数千发。
  小朱庄战斗的胜利,震慑了萧宿永地区的顽伪军,争取了顽军苏北挺进军第二十八纵队第三支队吴信元部起义,打通了新四军西进的道路。此后,我军迅速恢复了萧、宿、永等抗日根据地,使津浦路东路西,陇海路南北的八路军、新四军连成一片,为开辟豫皖苏边区整个局面奠定了基础。
  
  淮海战役双堆集地区歼灭战
  1948年秋,人民解放战争进入夺取全国胜利的战略决战阶段。1948年11月6日起,解放军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及地方武装约60万人发起淮海战役,战役第一阶段,华东野战军在碾庄圩地区包围黄百韬兵团,创造了有利的战略形势。随后,蒋介石严令驻扎在河南南部的黄维兵团急速东进,准备北上参战。黄维率领的第十二兵团,辖第十、十四、十八、八十五等4个军和1个快速纵队,共12万余人。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淮海战役总前委决定以中野全部7个纵队及华野第七纵队和特纵一部歼灭黄维兵团。激战至11月25日晨,解放军将黄维兵团合围淮北市濉溪县双堆集地区(时属宿怀县)。12月5日,刘伯承、陈毅、邓小平下达了《对黄维兵团总攻击命令》,解放军全线发起总攻。经广大官兵奋勇作战,至12月15日午夜,全歼黄维兵团,生俘敌兵团司令黄维、副司令吴绍周等。历时23天的双堆集地区歼灭战以完全的胜利载入史册。
  双堆集地区歼灭战是整个淮海战役的第二阶段,共歼灭敌人1个兵团部、4个军、12个师、1个快速纵队,共12万余人。人民解放军以伤亡3万余人的代价赢得了辉煌战果。黄维兵团被歼后,被围的杜聿明集团陷入绝境。双堆集地区歼灭战为第三阶段全歼杜聿明集团、夺取淮海战役全面胜利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红色遗址遗迹掠影
  ★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文昌宫
  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文昌宫位于濉溪县临涣集文昌路中段。
  1948年11月10日,刘伯承率中原野战军从豫西东进淮海前线,同陈毅、邓小平会合,进驻临涣文昌宫。当晚,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研究部署了攻打宿县和切断徐蚌线的作战方案。 16日,淮海战役总前委成立,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五人组成。刘伯承、陈毅、邓小平三人为常委,临机处置一切。邓小平为总前委书记。总前委设在文昌宫,统一指挥和领导淮海战役前线作战。从11月11日至22日,总前委刘伯承、陈毅、邓小平三位领导入驻文昌宫12天,指挥了中野及华野部队围歼黄百韬兵团的作战,取得了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的胜利。
  2006年5月25日,文昌宫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4月,被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第三届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9年6月,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纪念馆被国家文物局列为“国家三级博物馆”。
  
  
  ★中共临涣支部旧址
  中共临涣支部旧址位于濉溪县临涣集文昌街。
  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在临涣地区迅速发展,临涣高等小学(宿县第二高等小学)成为新文化运动和反帝反封建斗争的主要阵地。
  1925年春,朱务平、赵西凡介绍陈钦盘、陈文甫参加中国共产党,组成中共百善小组,组长赵西凡。夏,朱务平介绍徐风笑、刘之武等加入中国共产党,并组成中共临涣小组。夏末,中共临涣小组改建为中共临涣支部,属中共徐州特别支部领导。1926年3月中旬,朱务平在原中共临涣支部的基础上,组成中共临涣特别支部,朱务平任主任(书记),属中共南京地委领导。7月,与中共上海(江浙)区委联系,中共临涣特别支部更名为中共宿县(临涣)独立支部,直属上海区委领导。
  2004年,临涣天主教活动旧址(中共临涣支部旧址)被濉溪县人民政府命名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将军亭
  将军亭,位于淮北市相山公园内的虎山山顶。
  淮海战役期间, 1948年12月5日至14日,华东野战军指挥部移驻相城孟圩子。7日下午,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代政委粟裕,副参谋长张震登临相山,视察陈官庄地区战场,运筹歼敌大计。9日至10日,华东野战军指挥部在相城召开纵队以上干部会议,抽调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第十一纵队、鲁中南纵队及特种兵纵队炮兵一部,南下双堆集配合中原野战军围歼黄维兵团。同时,研究了围歼杜聿明集团作战方案,制定了《华野战字第十四号命令》。12月15日,黄维兵团全部被歼。1949年1月10日,杜聿明集团全部被歼。淮海战役以歼敌55.5万余人的辉煌战绩告捷于天下。
  1998年,为纪念淮海战役胜利50周年,中共淮北市委、淮北市人民政府决定在相山的虎山顶上建亭并立碑以作纪念,取名将军亭。
  
  
  ★刘开渠纪念馆
  人民艺术家刘开渠(1904-1993),原名刘大田,出生于淮北市杜集区朔里镇刘窑村。
  刘开渠是中国当代杰出的人民艺术家、雕塑艺术大师、著名的美术教育家、中国当代美术馆事业的开创者、一代美术宗师、优秀共产党员。作为中国现代雕塑艺术的奠基人,刘开渠融西方写实雕塑观念和中国民族风格为一体,把雕塑对象转向人民大众,作品造型严谨朴实,具有时代精神和民族风格,其雕塑思想对中国雕塑的发展有着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刘开渠纪念馆坐落在淮北市相山公园内。1995年5月,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确定刘开渠纪念馆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7年4月,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命名刘开渠纪念馆为第三届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其他文献
编者按:1992年初,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处于一个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沿途发表了重要讲话。这些讲话后被收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通常人们把这些讲话称作“南方谈话”。邓小平的南方谈话精辟地分析了国际国内的形势,科学地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基本情况,明确地回答了一个时期以来经常困扰着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为中共十四大的召开做
期刊
2011年1月14日,原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政治局常委刘华清与世长辞,享年95岁。  这位大别山区放牛娃出身、14岁就参加红军、曾任新中国第三任海军司令的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为中国海军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被人们称为“是中央领导人中最早有海洋意识的人”。美联社将其称作“中国现代海军之父”,说他“开启了中国海军强盛的进程”。同时因为在其主政海军期间,积极推动航母发展,外媒又将他誉为“中国
期刊
在中美关系曲折发展的历程中,台湾问题一直是最为核心的问题。就在中美建交不久的1979年3月,美国国会通过了违反建交公报精神、干涉中国内政的《与台湾关系法》。此后,美方以此为依据,继续向台湾大量出售武器。经过中方的坚决斗争,两国政府于1982年8月17日就分步骤解决美国向台湾出售武器问题发表了联合公报,即《八一七公报》。《八一七公报》和《上海公报》、《中美建交公报》一道,为中美关系的长期稳定和健康发
期刊
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的90华诞,在这样一个喜庆的日子里,12月我们又迎来了《党史纵览》的而立之年——创刊30周年。回顾刊物30年所走过的路程,我们百感交集,倍感自豪。  30年来,《党史纵览》可以说是历经风雨坎坷,取得了许多的经验和教训,总结这些经验教训,发扬成绩,继往开来,对于我们今后更好地发挥刊物的宣传阵地和窗口作用意义重大。    山重水复 回眸30年    《党史纵览》创刊30年来,一
期刊
《党史纵览》杂志是从1981年12月创刊的《安徽党史资料通讯》到《安徽党史通讯》、《安徽党史研究》发展演变而来的,至今创刊已30年了。  我从1990年的第6期(总第88期)《安徽党史研究》到1993年第5期任杂志主编;1993年9月开始,以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现省委党史研究室的前身)副主任的身份兼任主编,到1998年第1期(总第131期)《党史纵览》,担任主编前后共9个年头,主编刊物44期。此后
期刊
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关系史中,中美关系一直是足以直接影响世界格局的重要篇章。在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曲折历程中,以1972年的《中美上海公报》、1978年的《中美建交公报》和1982年的《中美“八一七”公报》的出台最为引人注目,这三份公报浓墨重彩地构筑了中美关系的基石,而它们相继出台的经过,也生动地见证了中美关系从解冻到逐步发展的清晰足迹。今年是中美关系正常化40周年,本刊特发此文,以示纪念。    国际时
期刊
在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林业局退休干部周恒卿家里,珍藏着一本珍贵的笔记本,其上有50年前雷锋写给周恒卿的赠言——“周恒卿同志:您是优秀的共青团员,是我学习的好榜样。请您多多帮助我,让我们共同进步。 雷锋 62.2.22”  “老周,您是怎么认识雷锋的?雷锋又是在什么情况下写这几句话的?”在笔者的追问下,周恒卿沉浸在深情的回忆之中──    一次难忘的留言    1959年12月20
期刊
1992年,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关头,邓小平亲临南方视察,并以他惯以坚持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有的放矢地发表了一系列廓清人们思想中姓“资”姓“社”模糊观念的言论。对此,党内人士一般是从中央文件中知悉的,而绝大多数中国老百姓则是通过阅读一篇被全国报刊转载、名为《东方风来满眼春》的新闻通讯才了解到的。   这年1月18日下午5时许,时任《深圳特区报》副总编辑的陈锡添在办公室接到电话通知:速到市委接受一个特别采
期刊
叶剑英(1897~1986)原名叶宜伟,字沧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1955年被授元帅军衔。广东梅县人。曾在黄埔军校和国民革命军中任职。1927年广州起义中任军事指挥部副总指挥,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赴莫斯科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学习。回国后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瑞金卫戍司令员、军委参谋长等职,参加了长征。后任八路军参谋长、中央军委参谋长、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中共代表、解放軍参
期刊
1982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深入安徽省砀山县视察指导工作。他的一言一行、简朴的生活作风、和蔼可亲的工作态度,给我们这些负责接待工作的同志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  这年10月24日上午,中共砀山县委组织部通知我们立即到县委二楼会议室开会。那天是星期天,各办公室都没有人上班。9点整大家便到齐了。当时参加会议的有李令臣、范文光等9位同志,县委办公室主任赵文明点了名,并讲了我们的任务、纪律和保密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