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沁真伪辨(一)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_bright_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玉之有沁,成因复杂,尤为难辨,古今言沁者,名目繁多,措辞闪烁,故界定飘忽,如下所列,非已确立,资料所及,语词所陈,实为探讨所指,此录。
  “沁”字可解释为吸收或渗入的意思,玉的沁色是因玉器埋入土中,经千百年受底层各种不同性质的矿物质作用以及各种不同化学成分浸扰,表皮的一层保护膜被破坏而产生的颜色变化。沁色主要与玉材、玉质、埋藏土、介质环境、埋藏时间等因素有关,地区环境不同,沁色也就不同。
  所谓沁是非原生玉质本身所有的次生变化。由于玉是一种矿物集合体,本身就存在着密度、硬度的差异,又受人工琢制过程中工艺的影响以及玉料本身存在的一些肉眼难见的绺裂和玉质的老化,再加上玉在年深日久的自然环境中或被缓慢氧化,或被周围其他物质的渗透侵蚀,外观上发生色变甚至质变,又因生坑、熟坑、干坑、湿坑的差别,使得玉变得五颜六色。沁实际上是玉的一种瑕疵缺陷,但却是鉴别古玉真伪的依据,成为古玉的重要特征之一,历来人们对玉的沁色不厌不弃,沉迷其中,自宋代仿古作沁始,历来花样不断翻新,沁是美色,被爱玉嗜古者赋予了种种美名。
  沁 名
  玉沁的研究由来已久,唐代诗人仲之元的《玉赋》应该是中国艺术史上最早描写沁色的作品,“五色相宜,千名竟出。振鹤羽以益鲜(白),耸鸡冠而增焕(红)。匪蒸栗之足侔(黄),何纯漆之能乱(黑)……腾虹于白气(孩儿面),或见女以青衣(天青)。山林孕之而含郁,川读育之而涟漪。”用优美的文字写出玉的白、红、黄、黑等沁色。
  从宋始起人们对古玉沁色的关注和研究就更多了,明代曹昭《格古要论》中说“有红如血者谓之血玉,古人又谓之尸古……有黑漆古,有渠古,有甄古者价低,尝见菜玉连环上俨然黄土一重,并洗不去,此古土也。”清末民初是古玉研究史上的重要时期,也是古玉沁色研究的繁荣期,一大批研究玉器的专著先后问世,如吴大澂的《古玉图考》、陈性的《玉纪》、陈寿基的《玉谱类编》、吕美璟的《玉纪补》、李凤廷的《玉记正误》、章鸿钊的《石雅》、刘子芬的《古玉考》、李宜与人合著的《玉说》、钱启同的《玉说荟刊》、刘大同的《古玉辨》等等。这些古籍中常有“烂石豉、雨过天青、峨眉黛、美人髻、金貂须、鱼脑冻、玉带缠腰、长虹贯日、孤雁宿滩、红日东升、苍龙浴海、桃花流水、澄潭水苍”等形容词,让人看了浪漫美妙,充满遐想。
  古人对玉沁色的命名和形容确已达到了相当的水准,如,色如干栗,名曰“甘黄”;色如蜜蜡,名曰“老甘黄”;受水银沁而色黑的称为“黑漆古”;受血沁深者为“酱紫斑”,浅者名“枣皮红”等等。古代有沁色“十三彩”之说,十三并不是一个确定的数字,只是表示沁色的变化诡秘和色彩繁复而已。沁名归纳起来如下:
  按物性命名
  黄土沁—色如干栗,俗称“玵黄”;
  松香沁—色比干栗略深,盘后犹如蜜蜡,俗称“老玵黄”;
  靛青沁—色如天青,俗称“玵青”,深如蓝宝石色的又称“老玵青”;
  石灰沁—重沁,白如鸡骨,俗称“鸡骨白”,轻沁色如碧桃,绿中透红,盘后犹如碧霞玉玺,俗称“孩儿面”;
  水银沁—色黑,盘后色如乌金纸,俗称“纯漆黑”,又称“黑漆古”;
  血沁—色赤,色有浓淡,淡者称“枣皮红”,浓者称“酱紫斑”;
  铜沁—色绿如翠,盘后脆嫩绿润,俗称“鹦哥绿”。
  按色彩比喻
  红—鹤顶红、鸡血红、朱砂红、燕支斑红;
  绿—松花绿、苹果绿、焦芽绿、瓜皮绿;
  黄—蜜蜡黄、鸡蛋黄、秋葵黄、粟色黄、黄杨黄、老酒黄;
  青—铁莲青、竹叶青、虾青、胆青;
  紫—茄皮紫、玫瑰紫、羊肝紫、檀紫、灵芝紫;
  黑—乌云片、淡墨光、黑漆古;
  白—鸡骨白、象牙白、鱼肚白、米白、梨花白。
  按沁色数量形容
  一色沁—“纯一不杂”;
  二色沁—“黑白分明”或“天地玄黄”;
  三色沁—“三光普照”或“状元及第”、“桃园结义”;
  四色沁—“四维生辉”或“福禄寿喜”;
  五色沁—“五星魁聚”或“五福呈祥”,曰“青五彩”;
  多于五色沁称为“群仙上寿”或“万福攸同”,曰“浑五彩”。
  古籍有关沁色之说不过是用吉祥语分辨沁色的多寡而已,还有形容沁色纹理的名词,如“蛤蟆皮、牛毛纹、鱼籽斑、冰裂纹、乱柴纹、蚂蚁脚、唐烂斑、洒朱点,尚有些专用名词,如脱胎、宝浆(包浆)、蛀孔、蚀斑、灵泉、玉璞、玉筋、玻璃光、地涨足等等。沁色多变,真幻莫测,虽然如此,判断沁色仍旧遵照“以透为贵”的原则,沁色深入玉肌越沉越好,沁色奇俏被称为“巧沁”,巧沁也历来被尊为沁中上品。古人命名和形容玉沁色今天看来曼妙有趣,富有诗意,可以发挥人的审美想象力,但毕竟有些不严谨,有些尚可理解,有些还是缺乏科学的实证,更不能凭借有些飘忽不定的形容词来准确判断,正因如此,才使得人们不断探究奥秘而乐此不疲。
  成 因
  玉之所以受沁总的来说是与玉质、地热、湿度、压力和不同地区所存在的化学物质与矿物质等因素有关。就玉本身而言属于非均质结晶体,密度、硬度分布不均,有些部位肌理致密、硬度高、耐腐蚀性强,色物质就较难沁入;玉有些部位相对疏松,硬度低,分子颗粒较粗,而就较易使色物质沁入。因为玉质本身质地不均,在长期内应力作用下就会发生解理现象,产生绺裂,相对就容易被浸染侵蚀。
  古玉也会因为玉质不同,所处壤质、环境、时间长短不同,沁色、沁相、受沁的程度就有所不同。如湿坑比干坑容易受沁,有些玉器会全部受沁变色,有些则只是局部变色,入土古玉完全不受沁的很少见。通常情况下,没有百年以上不太可能形成目视可见的沁相,受沁是一个很漫长的缓慢渐进的过程。
  沁色与地域环境、土壤性质有密切的关系,在自然条件下,酸碱度呈中性,干湿适度且成百上千年不变的环境是不可能绝对存在的,大多不是偏酸就是偏碱,干湿变化很大,其周围还会存在可与之发生氧化置换作用的矿物成分。古人墓葬多放置水银、石灰、朱砂,认为可以防腐、保干、辟邪,这些强腐蚀性物质更加大了玉器受沁的可能性。
其他文献
摘要: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混凝土结构广泛用于房屋建筑工程、桥梁、港口、大坝、地下工程等。由混凝土结构具有一系列的优点,因而在建筑工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将简要介绍混凝土的养护以及其表面缺陷的修补方法,具体介绍自然养护、人工养护及缺陷修补,希望对初学者有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混凝土养护修补   自从1824年Aspdin发明水泥后,混凝土开始得到应用。1850年,Lambl用铁丝
汉王朝是充满蓬勃朝气的大一统封建帝国,国力十分强盛。《汉书》记载:“蜀广汉主金银器,岁各用五百万。”可见西汉时期金银器的制造已具有相当规模。当时统治阶级拥有大量黄
(接上期)  作伪  人们以受沁的古玉为美,以受沁多、色美者为贵,却很难知道鉴别真伪沁色的诀窍。历来制造假古玉者更不会公开作伪沁的方法,这就需要从历史的资料中和当代的手段上分析辨伪的依据。沁色的辨认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沁的深浅变化;玉的土蚀现象;沁色透光情况。如下:沁色分布很难匀净,其中往往有呈色深浓的斑点状或丝缕状的形貌。辨认沁色时要仔细审视沁色最外缘部位的颜色,如果明显较深,往里明显变浅,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