蚝的中国味

来源 :天下美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sic_ca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还以为蚝只有生吃这一种方法吗?《ZEST天下美食》告诉你,中国有自己的蚝文化。本期特别为食客们挑选了1个蚝场,4个城市,7家餐厅,12道蚝式菜品。
  记忆中的“蚝”美味
  “(她们)一面用一块精美的手帕托起了牡蛎,一面又向前伸着嘴巴免得在裙袍上留下痕迹。随后她们用一个很迅速的小动作喝了牡蛎的汁子,就把壳子扔到了海面去。”——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
  也许是这段文字过于深入人心,以至于大多数中国人,把俗称为“蚝”的牡蛎,默认成了西方饮食文化的舶来品。走进五星级酒店的餐厅。常常看见有雪白碎冰堆如小山,山上躺着来自法国、新西兰、澳大利亚、美国、日本,甚至南非的生蚝,——生吃,似乎成为它们的唯一吃法。甚至有了“除了生吃都是暴殄天物”的定论。其实,翻翻古书,我们不难发现,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殖牡蛎的民族。远在汉朝已有关于养蚝的记载,明朝郑鸿图著《业蚝考》中,对延绵至今的撬竹养殖法已作过详细的叙述。蚵、海蚵、海蚵仔、海蛎子、海蛤蜊、左蛤、蛎黄等,是中华民族对“蚝”的昵称;生吃,水煮,香煎,软炸,生晒,蚝油,蚝豉等,是中华民族记忆中“蚝”的味道。
  “蚝”在中国
  “蚝”有源
  傍晚时分,正是涨潮的时刻,鹭鸟渐渐低翔,三五群聚拢在一处。木船从水面轻轻荡过,偶尔还能听到从船底传来轻微的刮蹭声:水面下清晰可见又触手可及处,隐没着一支支的竹竿,时不时会与船底亲密接触。
  竹竿上拴着线,沉浸在海水中或有三五年了;顺着线一拉,水底幽幽地升起一串如同岩石般的东西,在出水的一刹那手感陡然变得沉重,——又是一年秋风送凉,正是它们肥壮的时侯。
  这,是中国人养殖的蚝,与其他地方的养殖方式不同,蚝苗会被栓成一串,挂在一支支竹竿做成的桩子上,养在出海口附近咸淡水交界的蚝田里。据说这种叫做“撬竹养殖”的方法从明代便已出现,而更早以前,沿海的先民们已经会利用蚝喜欢吸附在岩石上的特点“抛石养蚝”来养殖它们。——不过,因为蚝会分泌一种像水泥的物质将自己牢牢的固定在石头上,收蚝的时候需要大动干戈的把它们撬下来,显然没有拉一根绳子提上来一串来的方便。
  这里,是位于中国南部粤东沿海一个叫做汕尾的地方。——如果这个名字让您感到生疏的话,它还有一个名扬海内外的称号:海陆丰。没错,就是那个在19世纪20年代开创了中国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的海陆丰。这里气候温暖,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光照充足,冬不寒冷,夏不酷热,红海湾的海水中蕴含着丰富的浮游微生物,正是适宜蚝类生长的风水宝地。
  正是收蚝的季节,时不时地看见一船一船的蚝运到,被工人们用大竹筐装了,一筐一筐地抬到岸上:需要运往外地或是生吃的会原只送走,清洗、杀菌后冰镇保鲜;余下的则就地取肉,被丢弃的蚝壳蔚为壮观地堆在岸边。沉甸甸黑乎乎土渣渣的蚝,外貌实在难以勾起食欲,可当那紧闭的粗陋坚硬的蚝壳被打开,一团晶莹莹白亮亮圆滚滚颤巍巍的蚝肉跃入眼帘时,几乎所有人的咽喉都会不自觉的上下运动。——肥,美,且硕大,正是红海湾所产蚝的特色。
  “蚝”味道
  受交通运输及保存条件的限制,在无法冰镇保鲜兼飞机快运的从前,身处内地的人们想要一睹生蚝的芳容,其难度可想而知。即便是在盛产蚝的地区,为了长期保存和食用,人们也不得不绞尽脑汁想出种种办法。
  生晒,把鲜蚝取肉后摊晾在竹篾上晒成金黄色的蚝千。吃的时候同姜葱爆香后略煮,然后蒸;把蚝肉煮熟之后再做成蚝豉,色泽滋味都会变得更浓,和香菇、发菜、猪肉一道焖,便是广东人过年必定要吃的传统菜肴“好市发财”(取蚝豉发菜的谐音)。至于蚝油,本是做蚝豉时煮蚝的水浓缩而成的副产品,因其滋味极其鲜美,便逐渐成了需要单独大量生产的调味品了。
  说起来,中国人传统的胃,从来都难以忍受生冷寒凉的食物;且不论海水是否污染,学欧洲人对蚝生吞活剥大快朵颐,对于出国都要带着烧水壶的中国人而言,常常是种折磨。历数中国产蚝地区的各种吃法,无论南北古今,生吃属于浅尝辄止的非主流;蚝仔烙,蚵仔煎,生炒明蚝,香煎金蚝,藕香蚝豉,鲜蚝豆腐,蚝油牛肉,咸菜煮生蚝,蚝豉焖猪手,火腿炖蚝豉、猪肉蚝豉汤、地鱼蚝豉节瓜汤……不计其数以蚝入菜的佳肴,才是中国人习惯的蚝味道。
  “蚝”典故
  英国人说,凡是以“R”结尾的月份都是适合吃蚝的月份,换算成中国人的食材日历,大概是每年从立冬到清明之间,而在气温偏高的中国南部地区,想吃到真正肥美的蚝,还要耐心一点再多等上一个来月。
  说来有趣,中国古人对于蚝,从食用到药用到利用,可谓物尽其用。至今广东顺德和深圳沙井仍保留有蚝壳砌成的墙,印证着珠三角一带民居“蚝壳为之,一望皓然”的建筑特色;始建于公元1053年的宋代泉州万安桥(又名洛阳桥),则利用蚝分泌粘合物的特性来加固桥墩,造就了一座历经大风大浪屹立千年不倒的名桥。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高度肯定蚝的药用价值,说:“(牡蛎)肉治虚损,解酒后烦热,……滑皮肤,牡蛎壳化痰软坚,清热除湿,止心脾气痛,痢下赤白浊,消疝积块。”至于吃法,宋代人苏颂在《本草图经》说:“海人取之,皆凿房以烈火逼开之,挑取其肉”。——这恐怕是有据可考的最早的中式烤蚝了。
  蚝在世界界
  在欧洲人们将蚝分为Flat Flat Oyster来自深海,充满金属和海水的味道,比如最被饕餮热爱的法国Belon铜蚝就是。它的金属味经常被嘲笑为:一身铜臭。势力最大的Rock Oyster生活在岩石上,如美国而日本人的生蚝分类更仔细一些:岩蚝再分为真蚝(Makaki)和岩蚝,两者外表看来相似,但体积差别很大。真蚝的蚝壳较岩蚝薄,体型细长,长度有4、5公分,一般人较熟悉的广岛蚝,或属日本品种但移居到美国养殖的熊本蚝(Kurnamoto)就属于真蚝。而岩蚝体型巨大,蚝壳厚实,一只只大如手掌,世界有名的深海野生日本蚝(lwagaki)重约300克,长度可达10公分,就牡蛎的品种相当多,仅在北美地区就有超过200种以上的可食用牡蛎。中国也有很多种牡蛎,广东湛江、珠海、山东青岛都有出产,做炭烤生蚝不错,做成台湾小吃“蚝仔煎”也很讨喜,但都不能生吃。
  市面上能吃到的高级牡蛎,多数来自美国、欧洲或澳洲。被称为“蚝中极品”的法国的贝隆生蚝(Belon)肥嫩甘美,美国的熊本生蚝(Kumamoto)个头虽小,但风味独具。澳洲的悉尼岩蚝(Sydney Rock)
  蚝的吃法
  判断生蚝的新鲜程度:
  1.撬蚝时有较大阻力
  2.撬开时没有异味
  3.蚝裙有活力,蚝肉有弹性
  蚝的吃法
  品尝生蚝的三大指标:
  1.蚝的新鲜度
  2.肉质的丰厚程度
  3.汁液的成度
其他文献
极少有人能准确解释,为什么西湖春天门口,总是排着等位的长队。    一家餐厅,连接两座城    移民美食高度集中的深圳,偏偏饮食风尚上有着坚实的壁垒。所有形成品牌的高端连锁酒楼,基本都以粤菜为主。横扫全国的无冕之王川菜和湘菜,虽然热闹,但皆各自为战,鲜有影响力。多个曾举旗南下的北方餐饮大头,也都铩羽而归。西湖春天,却从这片残酷的土地开始,生根、发芽,成为深圳本土最火热的江南菜馆。  从80年代中期
期刊
在大众的眼里,酒店是一个神秘的地方,特别是高档酒店的餐厅,除了价格不菲之外,里面林林总总的花样也令门外人难以想象,虽然这些花样吸引了不少客人前来,但有时候用餐完毕,客人们尚未能全晓奥秘所在。本期我们就探访酒店的餐厅,从环境、菜品、调料、酒水、服务等各方面,揭秘他们各自研发的独门武器。  外滩英迪格酒店,“恰”牛排馆  气势汹汹的战斧牛排  上海滩上的牛排馆近来开了不少,中国人民对牛排的接受速度也是
期刊
酷爱F1、钓鱼、高尔夫,永远穿一条花裤子、幽默健谈,随心随性,天马行空的创作灵感、不受拘束的行为方式,这些标签汇聚在同一人身上,能否猜出他的职业?艺术家?赛车手?或者文艺青年?  陈泽春,深圳香格里拉酒店行政总厨,彻底刷新了以往人们对厨师的认知。    穿花裤子的大厨    五星级酒店的大厨,厨艺超群之外,还需有严谨得体的行为之道。但重量级的厨师里能有气概挑战权威和制度,陈泽春的特立独行是公认的。
期刊
清茶配美人,香茶卷浓情,婚茶赛月老。    现代婚礼中,“敬茶”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最让新郎新娘欢乐的是敬完茶叫过爸妈后的“改口费”,绝对是大婚当天最大部头的进账。关于“敬茶”,在中国传统婚俗中其实是大有讲究的。为什么婚礼上少不得“茶”呢?    爱茶者都知道,茶树是不可移植的,移植必不能活。所以传统婚俗中茶的引用,就是利用了茶树的这种自然属性。一旦婚事定下,就当从一而终,没有再“移植”即反悔的
期刊
人类学家列维.施特劳斯(Claude. Lévi-Strauss)曾在阐述食物与图腾的关系时指出——食物不仅是用来吃的,也是用来想的(Not only are [they] good to eat, but [they] are good to think with)。果不其然,每每打开婚宴的菜单,我都难免感叹我们人类实在是太能想了。 桂圆莲子被美誉为“早生贵子并蒂莲”,蒜茸蒸龙虾被尊称为“山盟海
期刊
近日到上海跟朋友聚会,席上有人说,如今结婚很要命,办婚宴,像点样子的地方,要4千多元一席。同样的餐厅,2003年是2千多元一席的。有人当即回应:当然啦,陆家嘴的房子已经涨到17万/平方米了(上海人都不知道哪里住的是什么人),婚宴怎能不涨?  广州稍为好一点,像广州酒家这种档次的餐厅,2011年上半年的满月喜筵每席也就是2700元(未包酒水),已经凑齐了“鲍、参、燕、翅”,算得上是高档酒席了。  在
期刊
Temple Restauranl Beijing  布鲁宫餐厅的比利时老板新开餐厅''主营法餐,还可以举行私人宴会。全称没有中文名,字面意思是“北京古寺餐厅”,坊间传闻日“庙”。餐厅改装了北京一座600多岁的古寺,院子内最早的建筑群是永乐年间的“敕建智珠寺”,去就餐的话还可以顺便怀个古吟个诗什么的。老北京知道,这里曾经也是北京最早的黑白电视工厂。菜品上很有一些亮点,比如闻名的烤龙虾,全称是“烟熏
期刊
这是一本写给吃货看的历史、经济双料混合畅销书。从不同国家对待食物的态度上。一目了然民族性、经济特征……  法国作家安德烈·纪德是1947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之所以在介绍《吃遍世界看经济》这本书之前先提他,是因为纪德有一本著名的散文集——《地粮》。这本书也曾被翻译为《地上的粮食》或者《人间食粮》,是纪德在游历了北非和意大利后所写成的,以非常抒情的方式,创作出的一系列诗意篇章。在《地粮》中,纪德探
期刊
每逢假日,都是肠胃经受考验的时刻,同时消化系统经受着破坏性的试验。这个时候,当然要准备一些特殊时期的常规武器——消食片,才能保证持续和猛烈的战斗力。  坚硬!磐石一般的对手当食物变成了难以攻克的对手,我们只能一筹莫展。江中健胃消食片的平面广告里,食物变成难啃的骨头:灯泡葡萄、鹅卵石鸡蛋、砖头蛋糕,这些东西进了胃里,光靠消化系统是对付不了的,准备一些健胃消食片打硬仗,还是很有必要的。  恐惧!厌食自
期刊
“我为自然着迷,从某种程度来讲我所有的作品都是围绕这个主题生发开去的。对自然以自己的视觉体系去重构和再诠释是我所执着追求的,因为观众可以从中获得审视事物的全新角度。”一视觉艺术家Matt walford如是说。  1.ZEST:是什么样的机缘让你开始这个水果扫描艺术创作的?Matt Walford:整个系列的用意是要启发人们从一个不同的层面去观察事物,这次的切人点是水果。我用了扫描仪设备来参与创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