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A大调钢琴协奏曲》K.488之演奏法研究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akua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A大调钢琴协奏曲》K.488是莫扎特最辉煌时期的钢琴协奏曲之一,以其真挚的歌唱性旋律而闻名。本文通过对此曲的曲式结构做简要的分析,并结合实践演奏,探讨莫扎特钢琴音乐的演奏要点。
  关键词:莫扎特 《A大调钢琴协奏曲》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1756-1791),是奥地利作曲家、键盘演奏家。他在1786年3月2日创作的《A大调钢琴协奏曲》是古典协奏曲的颠峰之作。根据对《A大调钢琴协奏曲》的研究以及演奏实践,提出如下演奏提示。
  第一乐章——A大调,快板,奏鸣曲式,4/4拍子
  该乐章隐含着忧郁的欢乐风格,简单明快的形式,这些特征显现出了古典乐派所追求的均衡与优美。1-30小节,开头一反强奏的常规方法,由弦乐组以p的力度奏出温馨、亲切的第一呈示部主部主题,犹如一阵微风轻轻抚过。四小节后,乐队进入,这是一个过渡性的演奏。30-38小节,是副部主题,由弦乐奏出亲切、甜美、含有半音下行的旋律。之后,大管进行重复。这段没有按照传统的模式进行调性对置,而是与主部主题性格相似,同样具有歌唱性,更委婉一些。67小节,由钢琴开始的第二呈示部,同样在A大调上重复乐队的主题,这时钢琴要演奏得圆润、亲切,以手指连贯为主,尤其是左手的八分分解伴奏音型,要演奏得抒情优美,音质和时值均匀。68小节的小连线,既要断开,又不能生硬,控制好力度,声音集中,左手阿尔贝蒂低音轻柔、连贯。71-74小节,是第一乐段的第二乐句,指尖要立住,演奏得干净、流畅,要一气呵成。75-78小节,是第二乐段的第一乐句,情绪开始少许激动。76小节可以用四分之一踏板,避免由于跨越而造成轻微的断裂。79小节,要屏住气息,随着音阶的走向,奏出波浪形的力度变化。音色要统一,音阶要连贯,无棱角,结尾要奏得干净有力。
  4小节后钢琴进入,这段要一气呵成,随着音阶的起伏要奏出层次感,左手阿尔贝蒂节奏型要轻巧、连贯,以陪衬的形式烘托右手旋律。91-97小节,注意听左手的旋律,中声部旋律要连贯、圆润,有歌唱性。95小节,八度重复这一旋律,乐队与它同时进行,力度逐渐加强,力量要深些,但不要过,声音不要僵,左手八度连接,需要三分之一的切分踏板。98-106小节,钢琴在E调上演奏副部主题,与第一呈示部相同,只是在调性色彩上有些变化。整个臂膀要放松,手指的控制力要强,肘、腕随着旋律的走动而辅助手指轻微移动,触键柔和。两小节一个吸气口,气息要平稳。笔者认为,可以随着乐感在较小范围内奏出橄榄形力度变化,这也体现出了作曲家的情感。106小节,在弦乐的陪衬下,管乐重复这段主题,钢琴以分解八度来附和它,就像两个人谈论问题达到了共识一般。第117小节的和弦,使用臂的力量,稍踩些踏板,虽是半拍,但要让人感觉声音是有弹性、饱满的。136小节的长颤音(tr),要与左手的时值保持一致。143—197小节是展开部,乐队刚以欢快的情绪在高音区奏完结束部,休止两拍后,弦乐组就以P的力度奏出一个田园风格的新主题,使人感到深情、委婉,与之前的旋律在风格、音色、速度、力度、情感上,都形成了明显的对比。并且与钢琴的单旋律线条形成了五声部的对比复调,蕴含了更多的内容。
  156小节,木管组与钢琴进行交流,黑管与长笛以模进的手法先后提出问题,钢琴幽默地回应它,这时弹奏钢琴手指力度要深些,内在些。之后,钢琴以十六分音符的迂回跑动,使音乐全面的展开了,音阶要富有歌唱性。180小节的半音阶可用轻微的抖动踏板,左手十六分音符进行的分解和弦,应产生跃动性的气氛。192小节的三连音是为呈现一种色彩效果,要平均清晰地奏出,用很有弹性的非连音奏法把音乐推起来,会使音乐更加可爱些,符合莫扎特的特性。197小节钢琴的半音阶进行很自然、顺当地结束了发展部。
  198小节,由乐队开始的再现部主题又回到A大调上,8小节后是钢琴带有装饰性的主题旋律。206小节的短倚音,一般奏成与主要音符相等的时值,且落在拍子上。261小节,乐队休止,钢琴在A大调上以对位的手法,重复了乐队在展开部时使用的主题,音乐更加显得妩媚、温柔。之后,木管组继续重复主题,钢琴却以流动的十六分音符活跃地、热情地把音乐推向了高潮。乐队最终停在了四六和弦上结束了再现部。
  298小节是钢琴的华彩段,对于莫扎特来说,结尾的这种强有力的卡农式陈述,钢琴最后坚定地停在了一个很长的颤音“tr”上,接着乐队全奏(tutti)进入,主题又一次在管弦乐队中安详地再现。一首经典的协奏曲,常常有好几种华彩段任人选用(如霍洛维茨在录制莫扎特K.488时弹奏的华彩乐段使用的是布梭尼版本的,在K.271的三个乐章中都有2-3个华彩段任人选用),现今多数演奏者使用的这个版本,是历年来演奏家们即兴创作的。
  第二乐章——#f小调,柔板,复三部曲式,6/8拍子
  这首富有表情的曲子的主题,以意大利西西里民间舞曲的节奏为基础,通常这类节奏不能演奏或演唱得过慢,否则会有脱节的感觉,表现不出深情的歌唱性。古典时期的音乐有很强的节制性,不能像浪漫时期的作曲家那样尽情抒发情感,速度随意渐快或减慢。莫扎特在家信中也提到,他的所有协奏曲中不演奏柔板(Adagio),宁愿用行板(Andante)演奏。这一乐章使用了莫扎特仅用过一次的#f小调,旋律不仅柔美,而且还带点伤感色彩。但如果用心去感受的话,你会听出它是“感而不伤、思而不泣”的,充满了坚强。在莫扎特式的平静、隐忧中,你会感到苦涩中的甜美,绝望里的曙光,甚至会使你有一种无限幸福的抚慰!
  1-34小节,是A部分,1-12小节的主题是钢琴在诉说着苦难,我们不难感到那宁静的沉思与淡淡的伤感。手指尽量贴键,控制好气息,将各音连起来。注意小连线之间的呼应,句子的头尾相连自如。第4小节的32分音符要有气息滚动的感觉,但不能突出,要自然地进入到第一乐句的属功能上。第7小节的双音小连线,不能弹成附点音符,必须做到断连自然的效果。这些莫扎特式的小连线,也更能表现出莫扎特内心歌唱性的、富有激情性的倾述,而这种用法贯穿于三个乐章,表现出莫扎特沉思的心灵呼唤。
  第10小节的跳音时值不要过短,以阶梯状向上走动的感觉进入小节高潮。这个高潮主要是带动第11小节的终止,以平稳的结束为主。在该乐段中更重要的是左手声部以音程平行式连接进行,要弹得柔美连贯,富有极深的感情。12-19小节,乐队自然、毫无缝隙地进入,尤其当单簧管奏出爱抚式的第二主题时,它那特有的音色,连同悠扬的长音交织的旋律,仿佛一下子使我们又回顾了他那坎坷的一生:“泪盈眶中无需诉,痛于腹中勿言白”,奏出了莫扎特内心的哀怨、痛苦与无耐。
  20-25小节,钢琴表现了人生的无奈,左手的#F音不宜过强,要与乐队的终止和弦融为一体,否则会有脱节或发愣的感觉。第2拍的三十二分音符要自然地与第1拍的最后一个三十二分音符连起来,有种内心要急切表白的感觉。这个音型不断在段落中重复出现,给人一种深刻的、欲说又止的伤感气氛。25-35小节是钢琴与乐队的对答,在以乐队演奏悠长旋律为背景的衬托下,钢琴的那种欲说欲止的感觉,仿佛是莫扎特在问上帝:“我该怎么办?希望在哪里?”表现了内心中矛盾的冲突。
  35-50小节是B部分,音乐不再低沉,而是加入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出现了一丝光明。尤其是46-47小节,钢琴与大管的应答,更能感到莫扎特似乎得到了上帝的旨意,那就是人生的希望,美好的未来。51-52小节由乐队作为连接,把音乐引向再现部(53-99小节)A/。76小节,钢琴变化乐队的主题,加重了悲怆的气氛,有种欲哭无泪的感觉。80—84小节似乎是钢琴在轻声哭泣,而乐队在不住抚慰。到84小节时,钢琴的几个孤零的单音似乎还没有脱离这种悲伤,弦乐组以拨奏为背景,更是渲染了此气氛。92—97小节,长笛、单簧管、大管先后重复第二主题,钢琴在这种背景下不断重复的小字三组C音与乐队的对答中,肯定了自己的未来。
  第三乐章——A大调,适度的快板,回旋奏鸣曲,2/2拍子
  古典时期在钢琴协奏曲中一般都使用这种曲式,通常意味着其中有很丰富的旋律,更易使独奏与乐队轮奏或竞奏,以扩充篇幅,增强对比性和技巧性,庞大的曲式结构与第一乐章取得平衡。此乐章充满了明朗、欢快的情绪,洋溢着蓬勃的活力,在情绪上,也与前两个乐章形成对比,自始至终保持兴奋的状态,以坚定的信念结束了全曲。但速度不宜过快,1-8小节,钢琴应以满腔的热情奏出主题A,来表现莫扎特在第二乐章中经过沉思与上帝的祈问后,看到了光明和希望。注意左手和弦分解的单位拍及连贯性,既要轻盈,又要把握好每个单位拍的重音,这样才能把喜悦心情在节奏的衬托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生动活泼。
  每小节的第一个音小指可稍加重些,这样有利于节奏平均,指尖要有“点”的感觉,不要弹成legato,那样会显得没有精神,混浊一片。第1小节的两个四分音符时值要弹满,否则会给人一种手舞足蹈的儿童般的喜悦,而没有深刻性。第2小节的a2要弹的明亮、有弹性,但不尖锐,音不能直接打上去。3-4小节的级进音型要注意指法,且一气呵成,犹如热锅中滚动的油珠,圆润流畅。第6小节的a2音要弹得更加明亮。在类似40-43小节的复调性写法中,要使用切分踏板来保持各声部的连贯。其中,两个中声部相互做反向对比进行,这就在高低声部平衡中得以变化,就像道家的阴阳八卦图一样,高低两个声部的长音,类似八卦阴阳鱼外面的圆圈儿,中间两声部的反向运行,如同圈内的两条阴阳鱼在相互推动运行,从中体现了古典作品的理性思维。62小节,钢琴那甜美、悠闲的旋律以第一插部B的形式进入,与主题形成了力度与情绪上的对比。连音要柔美,用指腹弹奏。跳音以“鸟欲飞必先伏”的反弹动作。左手音程时值要饱满连贯,66-69小节倚音既短促又轻盈。下行音阶用指尖触键法弹奏,速度做到快而不乱,清晰明亮,从容不迫、一气呵成。
  151-156小节,右手的琶音加上左手的八度切分,与弦乐和长笛的呼应,更使整个音乐进入了热烈的气氛。值得注意的是,左手这种长短切分音型,被后来的贝多芬作为向命运挑战、叩响命运之门的典型语句。176-201是B2,这次钢琴以极其典雅、纯真的音乐来表现,乐队以卡农式应和着。197-201小节的四次向上模进,推动了主题的再现。230小节是第二插部C,右手以下行音阶和上行和弦分解结构组成,带有一定的华彩技巧性,演奏时要在力度上具有丰富的戏剧变化性。第一个和弦要弹得果敢,用二分之一的正踏板。363-368小节,钢琴右手是长短连接的力度型,要表现好这个贝多芬常用来向命运挑战、叩响命运之门的音型。442小节的第三次A再现与以往不同,而是在之前有八小节的连接段,乐队以丰厚的多旋律交织,加上低音八度的衬托,表现出了无限的幸福。
  488小节,进入尾声,双十度音阶与和弦分解的跳跃性进行,表现出欢悦达到了高潮,尤其钢琴左手八度所采用的切分音型,更增强了兴奋的力度及深度。最后,全曲干净、利索的在强有力的华丽音符中结束。
  
  参考文献:
  [1] 陈明美:《莫扎特钢琴音乐研究》,全音乐谱出版社,1991年版。
  [2] [英]菲利普·拉德克利夫,裘耀章译:《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年版。
  [3] [苏]涅高兹,汪启璋、吴佩华译:《论钢琴表演艺术》,人民音乐出版社,1963年版。
  [4] [美]约瑟夫·班诺维茨,朱雅芬译:《钢琴踏板指导法》,上海音乐出版社,1992年版。
  [5] 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6] 彭圣锦:《弹钢琴的艺术》,全音乐谱出版社,1985年版。
  [7] 张洪岛:《欧洲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年版。
  
  作者简介:郑重,女,1979—,黑龙江人,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2007级在读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钢琴演奏、钢琴教学,工作单位:淮阴师范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 本文以中外音乐史上学堂乐歌、普契尼的歌剧、马勒的《大地之歌》及德彪西的音乐为例,对西学东渐与东学西渐的现象进行分析及论述,最终总结出要重视西学东渐也不能忽视东学西渐,因为新世纪音乐的本质更强调的是民族性和个性化。  关键词:西学东渐 东学西渐 学堂乐歌 普契尼 马勒 德彪西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回首历史,西方与东方的文化交流交融屡见不鲜。早在两世纪之前,随着百日维新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