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戊烯基黄酮类化合物抗炎作用的研究进展

来源 :赣南医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zhonghua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异戊烯基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重要的黄酮衍生物,其特点是在黄酮母核的不同原子位置上有异戊烯基的取代,且结构多样,相较于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更强的抗炎、抗骨质疏松、抗肿瘤、抗氧化等药理学作用.根据异戊烯基在母核中取代位点、取代基的数量和结构类型的不同,将异戊烯基黄酮类化合物分为3-异戊烯基取代黄酮类、5-异戊烯基取代黄酮类、6-异戊烯基取代黄酮类、8-异戊烯基取代黄酮类、多异戊烯基取代黄酮类、吡喃环异戊烯基取代黄酮类等六种类型.本综述概括并总结了这六种类型的异戊烯基黄酮类化合中具有抗炎作用的代表性化合物及其相关作用机制,以期为异戊烯基黄酮类化合物治疗骨关节炎等炎症性疾病提供理论依据,从而为研究开发新的异戊烯基黄酮类药物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是慢性疼痛中一种较为顽固、难治愈的疾病,然而现有临床治疗方法有限,溯源在于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在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中对疼痛行为进行量化可客观评价其疗效.其中,机械痛敏、热痛敏和冷痛敏的检测常作为机制研究和药物研发的基础性指标,已在动物实验中广泛应用,但仍难以全面评估其镇痛效果,存在一定局限性,亟需拓展综合且客观的疼痛评估和监测工具.为此,本文除介绍经典的疼痛行为学检测指标外,还延伸了其辅助指标,如步态分析、转棒和旷场实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