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国内外主要大型综合客运枢纽进行了调研分析,总结成功经验,分析功能要点,并以国家铁路深圳新客站综合规划的编制工作为例,探讨大型综合客运枢纽前期规划的主要工作内容和规划重点,并针对加强规划管理工作提出了可参考的建议。
关键词:交通规划,综合客运枢纽,规划管理,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C91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目前,随着城市轨道和城际高速铁路加快建设,国内各大城市正在兴起大型综合客运枢纽建设的热潮,关于综合客运枢纽的研究也逐步引起了交通规划和城市规划界以及相关管理部门的重视,并形成了一批规划研究和设计成果,为综合客运枢纽规划建设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2.国外调研分析及成功经验
2.1国外典型综合客运枢纽
2.1.1日本:六本木新城
六本木新城综合客运枢纽是一座集交通换乘、办公、住宅、商业设施、文化设施、酒店、豪华影院和广播中心为一体的建筑综合体。六本木新城建立了良好的区内交通体系,在规划时就考虑到将地铁交通系统与都市公共交通系统相结合,并将人的流动放在第一位来考虑,以垂直流动线来思考建筑的构成,使整体空间充满了层次变化感。
2.1.2欧洲:巴黎拉德芳斯换乘枢纽
拉德芳斯换乘枢纽,是集轨道交通(高速铁路、地铁线路)、高速公路、城市道路于一体的综合客运枢纽,每天约有40万人次在这里换乘各种交通工具。拉德芳斯枢纽将多个车站都整合在四层的大型建筑内,乘客不用出站就可以换乘各种方式。拉德芳斯通过开辟多平面的交通系统,行人与车流彻底分开,这也是拉德芳斯区发展成功的重要因素。
2.2成功经验总结
国外在综合客运枢纽的规划建设方面有如下成功经验:
一是成熟的规划建设理念和技术。注重铁路、城市轨道、城市公交、出租车、长途汽车等多种交通方式以及同一交通方式内部多条线路在枢纽内有效衔接,在空间上尽量采用立体分层方式来缩短换乘距离。
二是枢纽建设与城市开发结合紧密。在满足交通功能的前提下,在枢纽主体设施内部和周边进行商业、旅游和居住开发,使得综合客运枢纽成为交通转换功能、商业活动和其他公共服务功能有机融合的综合体。
三是具备良好的体制和机制保障。国外往往实行相对集中的大交通运输管理体制,甚至是大交通与城市建设集中管理,由于职能清晰分工明确,易于整合各方资源、建立紧密高效的协调机制来联合推动综合客运枢纽的规划建设。
3.国内调研分析及功能要点
3.1国内典型综合客运枢纽
3.1.1北京南站综合客运枢纽
北京南站是有“亚洲第一火车站”之称,是集普通铁路、城市轨道、公交、出租等交通设施于一体的大型综合客运枢纽,也是中国首座高标准现代化的客运专线客站。北京南站在总体规划上采用了综合多种公共交通方式的思路。换乘大厅的设计方便乘客快速集散,分层次的交通功能区域设置保证乘客、车辆流线清晰。
图 1北京南站综合客运枢纽效果图
3.1.2上海虹桥综合客运枢纽
上海虹桥综合客运枢纽具有高速铁路、磁悬浮、城际铁路、高速公路客运、城市轨道交通、公共交通、民用航空等各种运输方式的集中换乘功能,整个交通枢纽集散客流量为48万人次/日。虹桥枢纽将是上海面向全国、面向长三角区域的门户站点,也是上海市对外交通的第一枢纽。
图 1上海虹桥综合客运枢纽效果图
3.2功能要点分析
从国内目前交通枢纽的规划建设情况来看,现代综合客运枢纽应具备以下新型功能:
3.2.1功能综合化
交通枢纽作为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标志,其功能已从单一转向多功能、综合化发展。交通枢纽不仅要满足多种交通方式的接驳与换乘,还要兼顾购物、休闲、娱乐、信息交流等功能,并作为城市景观建筑。
3.2.2土地与空间利用的集约化
表现在多种方式的集散和换乘由平面布置转为立体布局,建筑结构多层化,建筑空间向地下与地上垂直发展,并十分重视枢纽生态环境的改善。
3.2.3交通换乘的人性化
通过完备的高标准的多层次的交通组织体系,将对外交通(航、铁、公、水)与城市轨道、市郊铁路、市内公交、出租车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为乘客提供方便、舒适的服务。
4.大型综合客运枢纽规划探讨
对深圳而言,历经改革开放30年的飞速发展,全市已基本形成完善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全市综合交通正面临围绕轨道交通为核心的全面整合。《国家铁路深圳新客站综合规划》项目总结了特大型铁路枢纽研究的一般内容和步骤,促进了城市规划与区域性设施规划设计之间的技术融合以及机制协调,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因此,选择该规划项目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大型综合客运枢纽规划的重点内容。
4.1规划选址与功能定位
综合客运枢纽的前期选址一般遵循:与城市总体布局规划相协调;与道路交通、公共交通以及综合客运网络相协调;重视现有设施的利用改造;引导多交通方式的综合协调。
综合客运枢纽的功能定位重点把握两方面:一是确定枢纽的交通功能定位,包括枢纽提供的交通方式服务、枢纽在综合交通系统中的地位和功能以及枢纽在区域或更高层面的作用和角色;二是确定枢纽的城市功能定位,包括枢纽带动周边地区的城市发展功能、枢纽与周边地区的一体化发展以及枢纽地区在区域内城市发展中的支撑作用。
4.2需求分析与规模预测
需求分析是确定接驳设施规模及布局的主要依据。枢纽需求分析应以枢纽功能和等级定位为指导,以枢纽周边的外部交通環境为约束,综合考虑周边土地开发模式与地块功能、枢纽吸引范围等情况,对枢纽的交通需求进行预测,然后确定枢纽接驳设施规模。应重点考虑:开展详细全面的交通调查;明确枢纽的客流结构;校核枢纽各交通设施的规模;在轨道和常规公交设施规模预测中应给予相应的弹性预留。
图 2新客站枢纽客流及接驳设施构成
4.3设施布局与组织规划
枢纽的主体内容包括空间设施布局和流线组织规划。空间设施布局是通过对换乘客流重要度排序、在枢纽宏观功能定位和建设规模确定的基础上对枢纽内主要交通功能区进行划分。流线组织规划包括枢纽内部交通组织设计、结合枢纽出入口设计和周边道路状况进行外部交通组织设计、对枢纽周边地区的道路交通和土地利用规划提出调整建议。这部分工作应遵循:高效、有序的交通组织运作;便捷、舒适的人行换乘系统;集约、优质的城市空间开发经济;可行的建设实施操作,形成交通枢纽总体方案,指导各设施布局和枢纽详细设计。
图 3新客站枢纽人流换乘组织图
5.关于加强规划管理工作的建议
随着综合客运枢纽在城市结构中的作用日渐增强,在规划前期工作中应充分重视枢纽与城市的发展关系,从规划设计管理层面来加强对枢纽建设的控制和引导。结合深圳的实际情况,对枢纽规划管理工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5.1强化交通影响评估机制,有效控制枢纽对城市的冲击
随着综合客运枢纽功能的多元化演变,枢纽的交通换乘功能已不再占据主导地位,枢纽及枢纽地区的土地综合开发利用使得枢纽成为城市中一类新型的交通产生源,若枢纽的设施规模和布局没有进行合理的规划和控制,将严重影响枢纽地区的交通运行,成为交通拥堵源。因此,进一步强化综合客运枢纽的交通影响评估机制显得十分必要。
5.2建立部门协调机制,保证枢纽规划建设各环节的顺利进行
由于综合客运枢纽的规划建设涉及多个单位和部门,需要组织一个稳定的、有力的协调机构,保证枢纽与城市之间在行政、建设主体和设计三个层次上有着良好的沟通机制,最终实现枢纽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协调建设和运营的基础。
5.3借鉴和推行国际咨询工作模式,深入指导规划编制管理
由国内一些大型综合客运枢纽的规划过程来看,都进行了不同形式的国际咨询活动,为枢纽规划工作提供了极具价值和参考意义的方案和建议,为枢纽的规划深化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
5.4加强枢纽规划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不断创新枢纽规划理念
由于国家相关规范已不能有效适应现代综合客运枢纽的规划管理工作,应结合国内外现有的枢纽规划成功案例和经验,尽快建立适应现代枢纽规划的评价指标体系,提高枢纽规划管理水平和效率。同时,还应加强研究枢纽与城市的互动关系,进一步创新枢纽规划理念。
参考文献
汪弘毅,赵发科,张震宇,等.国家铁路深圳新客站综合规划[R].深圳:深圳市规划局,2006.
林群,李锋.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技术体系及工作指引[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
孙永海,新深圳站客运枢纽工程前期工作实践[J],城市交通,2008,6(3):67-71.
杜丽娟,城市综合客运枢纽设计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 2008.
Terry Gourvish.The High Speed Rail Revolution: History and Prospects[R],2009.
BatesE.G.A Study of Passenger Transfer Facilities[R],TRR,1 978.
作者简介:聂丹伟(1984.10-),男,江西丰城人,助理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城市交通规划。
关键词:交通规划,综合客运枢纽,规划管理,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C91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目前,随着城市轨道和城际高速铁路加快建设,国内各大城市正在兴起大型综合客运枢纽建设的热潮,关于综合客运枢纽的研究也逐步引起了交通规划和城市规划界以及相关管理部门的重视,并形成了一批规划研究和设计成果,为综合客运枢纽规划建设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2.国外调研分析及成功经验
2.1国外典型综合客运枢纽
2.1.1日本:六本木新城
六本木新城综合客运枢纽是一座集交通换乘、办公、住宅、商业设施、文化设施、酒店、豪华影院和广播中心为一体的建筑综合体。六本木新城建立了良好的区内交通体系,在规划时就考虑到将地铁交通系统与都市公共交通系统相结合,并将人的流动放在第一位来考虑,以垂直流动线来思考建筑的构成,使整体空间充满了层次变化感。
2.1.2欧洲:巴黎拉德芳斯换乘枢纽
拉德芳斯换乘枢纽,是集轨道交通(高速铁路、地铁线路)、高速公路、城市道路于一体的综合客运枢纽,每天约有40万人次在这里换乘各种交通工具。拉德芳斯枢纽将多个车站都整合在四层的大型建筑内,乘客不用出站就可以换乘各种方式。拉德芳斯通过开辟多平面的交通系统,行人与车流彻底分开,这也是拉德芳斯区发展成功的重要因素。
2.2成功经验总结
国外在综合客运枢纽的规划建设方面有如下成功经验:
一是成熟的规划建设理念和技术。注重铁路、城市轨道、城市公交、出租车、长途汽车等多种交通方式以及同一交通方式内部多条线路在枢纽内有效衔接,在空间上尽量采用立体分层方式来缩短换乘距离。
二是枢纽建设与城市开发结合紧密。在满足交通功能的前提下,在枢纽主体设施内部和周边进行商业、旅游和居住开发,使得综合客运枢纽成为交通转换功能、商业活动和其他公共服务功能有机融合的综合体。
三是具备良好的体制和机制保障。国外往往实行相对集中的大交通运输管理体制,甚至是大交通与城市建设集中管理,由于职能清晰分工明确,易于整合各方资源、建立紧密高效的协调机制来联合推动综合客运枢纽的规划建设。
3.国内调研分析及功能要点
3.1国内典型综合客运枢纽
3.1.1北京南站综合客运枢纽
北京南站是有“亚洲第一火车站”之称,是集普通铁路、城市轨道、公交、出租等交通设施于一体的大型综合客运枢纽,也是中国首座高标准现代化的客运专线客站。北京南站在总体规划上采用了综合多种公共交通方式的思路。换乘大厅的设计方便乘客快速集散,分层次的交通功能区域设置保证乘客、车辆流线清晰。
图 1北京南站综合客运枢纽效果图
3.1.2上海虹桥综合客运枢纽
上海虹桥综合客运枢纽具有高速铁路、磁悬浮、城际铁路、高速公路客运、城市轨道交通、公共交通、民用航空等各种运输方式的集中换乘功能,整个交通枢纽集散客流量为48万人次/日。虹桥枢纽将是上海面向全国、面向长三角区域的门户站点,也是上海市对外交通的第一枢纽。
图 1上海虹桥综合客运枢纽效果图
3.2功能要点分析
从国内目前交通枢纽的规划建设情况来看,现代综合客运枢纽应具备以下新型功能:
3.2.1功能综合化
交通枢纽作为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标志,其功能已从单一转向多功能、综合化发展。交通枢纽不仅要满足多种交通方式的接驳与换乘,还要兼顾购物、休闲、娱乐、信息交流等功能,并作为城市景观建筑。
3.2.2土地与空间利用的集约化
表现在多种方式的集散和换乘由平面布置转为立体布局,建筑结构多层化,建筑空间向地下与地上垂直发展,并十分重视枢纽生态环境的改善。
3.2.3交通换乘的人性化
通过完备的高标准的多层次的交通组织体系,将对外交通(航、铁、公、水)与城市轨道、市郊铁路、市内公交、出租车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为乘客提供方便、舒适的服务。
4.大型综合客运枢纽规划探讨
对深圳而言,历经改革开放30年的飞速发展,全市已基本形成完善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全市综合交通正面临围绕轨道交通为核心的全面整合。《国家铁路深圳新客站综合规划》项目总结了特大型铁路枢纽研究的一般内容和步骤,促进了城市规划与区域性设施规划设计之间的技术融合以及机制协调,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因此,选择该规划项目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大型综合客运枢纽规划的重点内容。
4.1规划选址与功能定位
综合客运枢纽的前期选址一般遵循:与城市总体布局规划相协调;与道路交通、公共交通以及综合客运网络相协调;重视现有设施的利用改造;引导多交通方式的综合协调。
综合客运枢纽的功能定位重点把握两方面:一是确定枢纽的交通功能定位,包括枢纽提供的交通方式服务、枢纽在综合交通系统中的地位和功能以及枢纽在区域或更高层面的作用和角色;二是确定枢纽的城市功能定位,包括枢纽带动周边地区的城市发展功能、枢纽与周边地区的一体化发展以及枢纽地区在区域内城市发展中的支撑作用。
4.2需求分析与规模预测
需求分析是确定接驳设施规模及布局的主要依据。枢纽需求分析应以枢纽功能和等级定位为指导,以枢纽周边的外部交通環境为约束,综合考虑周边土地开发模式与地块功能、枢纽吸引范围等情况,对枢纽的交通需求进行预测,然后确定枢纽接驳设施规模。应重点考虑:开展详细全面的交通调查;明确枢纽的客流结构;校核枢纽各交通设施的规模;在轨道和常规公交设施规模预测中应给予相应的弹性预留。
图 2新客站枢纽客流及接驳设施构成
4.3设施布局与组织规划
枢纽的主体内容包括空间设施布局和流线组织规划。空间设施布局是通过对换乘客流重要度排序、在枢纽宏观功能定位和建设规模确定的基础上对枢纽内主要交通功能区进行划分。流线组织规划包括枢纽内部交通组织设计、结合枢纽出入口设计和周边道路状况进行外部交通组织设计、对枢纽周边地区的道路交通和土地利用规划提出调整建议。这部分工作应遵循:高效、有序的交通组织运作;便捷、舒适的人行换乘系统;集约、优质的城市空间开发经济;可行的建设实施操作,形成交通枢纽总体方案,指导各设施布局和枢纽详细设计。
图 3新客站枢纽人流换乘组织图
5.关于加强规划管理工作的建议
随着综合客运枢纽在城市结构中的作用日渐增强,在规划前期工作中应充分重视枢纽与城市的发展关系,从规划设计管理层面来加强对枢纽建设的控制和引导。结合深圳的实际情况,对枢纽规划管理工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5.1强化交通影响评估机制,有效控制枢纽对城市的冲击
随着综合客运枢纽功能的多元化演变,枢纽的交通换乘功能已不再占据主导地位,枢纽及枢纽地区的土地综合开发利用使得枢纽成为城市中一类新型的交通产生源,若枢纽的设施规模和布局没有进行合理的规划和控制,将严重影响枢纽地区的交通运行,成为交通拥堵源。因此,进一步强化综合客运枢纽的交通影响评估机制显得十分必要。
5.2建立部门协调机制,保证枢纽规划建设各环节的顺利进行
由于综合客运枢纽的规划建设涉及多个单位和部门,需要组织一个稳定的、有力的协调机构,保证枢纽与城市之间在行政、建设主体和设计三个层次上有着良好的沟通机制,最终实现枢纽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协调建设和运营的基础。
5.3借鉴和推行国际咨询工作模式,深入指导规划编制管理
由国内一些大型综合客运枢纽的规划过程来看,都进行了不同形式的国际咨询活动,为枢纽规划工作提供了极具价值和参考意义的方案和建议,为枢纽的规划深化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
5.4加强枢纽规划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不断创新枢纽规划理念
由于国家相关规范已不能有效适应现代综合客运枢纽的规划管理工作,应结合国内外现有的枢纽规划成功案例和经验,尽快建立适应现代枢纽规划的评价指标体系,提高枢纽规划管理水平和效率。同时,还应加强研究枢纽与城市的互动关系,进一步创新枢纽规划理念。
参考文献
汪弘毅,赵发科,张震宇,等.国家铁路深圳新客站综合规划[R].深圳:深圳市规划局,2006.
林群,李锋.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技术体系及工作指引[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
孙永海,新深圳站客运枢纽工程前期工作实践[J],城市交通,2008,6(3):67-71.
杜丽娟,城市综合客运枢纽设计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 2008.
Terry Gourvish.The High Speed Rail Revolution: History and Prospects[R],2009.
BatesE.G.A Study of Passenger Transfer Facilities[R],TRR,1 978.
作者简介:聂丹伟(1984.10-),男,江西丰城人,助理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城市交通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