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比较单侧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手术前后脑血流量(CBF)变化与围手术期事件,从而为患者选择合理手术方式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43例单侧症状性颈动脉中至重度狭窄(>50%)患者,其中24例患者接受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组),19例患者接受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组).观察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心率、血压,CBF值变化等围手术期事件,并对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血压、心率及CBF值变化进行比较.结果 CAS组住院费用(t=-1
【机 构】
:
100078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神经外科;100853 北京,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外科;100853 北京,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放射诊断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比较单侧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手术前后脑血流量(CBF)变化与围手术期事件,从而为患者选择合理手术方式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43例单侧症状性颈动脉中至重度狭窄(>50%)患者,其中24例患者接受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组),19例患者接受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组).观察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心率、血压,CBF值变化等围手术期事件,并对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血压、心率及CBF值变化进行比较.结果 CAS组住院费用(t=-11.850,P=0.000)以及术后低血压(x2=3.634,P=0.022)、心动过缓(x2=3.634,P=0.022)、新发DWI高信号(x2=18.734,P=0.000)比例均高于CEA组.CEA组与CAS组患者手术前后心率(F=65.403,P=0.000)、舒张压(F=6.980,P=0.012)、患侧(F=7.717,P=0.008)和健侧(F=15.170,P=0.000) CBF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不同观察时间点两组患者心率(F=2.452,P=0.048)、收缩压(F=13.296,P=0.001)和舒张压(F=5.814,P=0.020)、患侧(F=48.959,P=0.000)和健侧(F=57.758,P=0.000)CBF值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其中,CEA组患者术后第1~3天心率高于术前(P=0.000,0.000,0.003),术后第3和7天患侧CBF值(P=0.000,0.001)以及术后第3天健侧CBF值(P=0.000)均高于术前;CAS组患者术后第1和2天心率低于术前(P=0.000,0.005),术后第3和7天患侧(P=0.000,0.000)和健侧(P=0.000,0.000)CBF值均高于术前.结论 单侧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早期心率、血压和CBF值均发生改变,应针对不同人群选择适宜的个体化治疗方案,以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其他文献
目的 总结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以减少此类疾病误诊为脑肿瘤.方法 与结果男性患者,46岁,临床主要表现为头痛伴言语不清.血浆D-二聚体升高,头部MRI显示左侧颞叶后部占位性病变并出血可能,行左侧颞叶占位性病变切除术.组织学形态观察,脑组织结构疏松、解离、坏死,皮质内灶性出血,小血管增生,神经细胞明显减少且呈缺氧性改变,胶质纤维空泡化,大量富含脂质的吞噬细胞浸润,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蛛网膜下腔浅静脉管腔内混合血栓形成;免疫组化染色,病灶细胞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提示为反应性增生的胶质细胞,CD
阿尔茨海默病是以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和精神行为异常为特征的神经变性病.睡眠障碍既是阿尔茨海默病的常见临床症状,又是加速疾病进展和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二者存在交互作用.由于目前阿尔茨海默病尚无有效干预靶点,睡眠障碍作为其可控危险因素,早期准确诊断并管理睡眠障碍对延缓阿尔茨海默病进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综述阿尔茨海默病睡眠障碍的临床表现、危险因素、早期筛查及管理,以期从睡眠角度探索阿尔茨海默病治疗的新靶点.
目的 初步探讨首发抑郁症患者执行词语流畅性任务时前额叶和双侧颞叶脑激活特征.方法 纳入2021年1-3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收治的40例首发抑郁症患者以及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正常对照者,采用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抑郁症状严重程度,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成像(fNIRS)技术检测执行词语流畅性任务期间前额叶和双侧颞叶脑区激活特征.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抑郁症患者前额叶和双侧颞叶氧合血红蛋白积分值与SD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抑郁症患者SDS评分高于正常对照者(68.38±12.
2型糖尿病发病率较高,治疗周期较长,需要患者进行长期药物治疗与饮食作息调节,其特点是患者自身能产生胰岛素,但细胞无法对其做出相应反应.目前临床治疗2型糖尿病主要以西医为主,常用药物有促胰岛素分泌剂、胰岛素增敏剂、酶靶点调节剂等,具有一定临床疗效.近年来随着中医的广泛应用,中药治疗优势逐渐显现,多研究指出,中西药结合治疗能进一步提高疗效,将西药与多味中药、单味中药、中医针灸、中医穴位埋线相结合疗效显著,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与生活质量.对此,研究分别总结中西医对2型糖尿病的认知与治疗,进而阐述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