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層設計之下,大灣區尚待區域磨合

来源 :澳门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cl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粵港澳大灣區由廣東境內的九個城市和香港、澳門兩個城市組成。這不僅僅是中國的巨大城市群,也是世界範圍內的巨大城市群,這11個城市的國民生產總值相當於世界上第十大經濟體。
  為什麼中國高層要提粵港澳大灣區?這裡至少有幾個層面的意義。第一,大灣區建設就是要實現灣區本身的可持續發展。第二,實現國家的進一步整合。第三,把灣區建設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國際化經濟貿易、科技創新平台。
  首先,如何實現大灣區內部的可持續發展?今天,廣東全省、香港和澳門都面臨經濟發展和轉型問題。廣東珠三角已進行“騰籠換鳥”多年,儘管初見成效,但仍然面對巨大的內外部壓力。中國其他城市群(主要是長江三角洲城市群和京津冀城市群)和世界其他國家都在加緊轉型,並且在很多方面都比廣東快速。
  除了深圳,中國很多城市的創新能力已經或者正在超越廣東的其他城市。香港和澳門產業單一,面臨就業、住房等方面的巨大壓力。儘管兩地領導層決心大,多年努力轉型,但都沒有取得令人滿意的成就。再者,儘管港澳兩地都有自身的很多優勢,但兩地市場極其有限,優勢不能充分發揮出來。通過進一步整合,可以促成11個城市之間的優勢互補,各方面資源的有效配置。
  大灣區的發展也要帶動整個國家的發展。自改革開放以來,廣東“先行一步”,一直在引領中國的發展,做出了巨量的貢獻。廣東的高速發展很顯然也離不開香港和澳門的貢獻。中國下一步的發展任務艱巨,不僅要逃避“中等收入陷阱”,實現“全面小康社會”,還要把國家提升到發達經濟體水準。
  從世界經濟史來看,光是逃避“中等收入陷阱”就不容易。在這個過程中,大灣區如果缺少動力,整個國家的壓力就會變得更大。對大灣區來說,不僅自己要達到高收入水準,也要對周邊地區乃至整個國家起到輻射作用,也就是繼續做經濟發展的引擎。
  就國家的整合和統一而言,大灣區建設也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香港少數人開始搞“認同”政治,甚至港獨運動。澳門儘管情況比較穩定,但從長期看也不能忽視,因為少數人也開始搞“認同”政治。因此,大灣區建設不僅僅是要追求可持續的經濟發展,也追求粵港澳地區的進一步整合和國家的統一,加快社會經濟的整合,通過社會經濟方法實現國家的真正統一。
  “一國”和“兩制”之間並不是平衡的,因為“兩制”是“一國”之內的“兩制”,大灣區就是在充分發揮“兩制”優勢的基礎之上的“一國”建設。客觀地說,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一國”建設不夠,才導致香港今天的局面。
  “一國”之內的
  世界級經濟平臺
  就國際性平台建設而言,大灣區有望成為國家主導的一國之內的國際經濟大平台。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後,美國退出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在客觀上為中國減輕了國際壓力。不過,如何打造新的國際合作平臺對中國是個考驗。中國現在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最大的貿易大國,迫切須推進經濟全球化,在實現內部可持續發展的同時,引導國際經濟的發展。這並不容易,區域全面夥伴關係協定(RCEP)在進行過程中,因為一些國家的阻力,進展並不會很順利。
  而中國倡議中的亞太自由貿易區過大,各國之間連基本共識都沒有,相信也不會很容易落到實處。在國際層面上,從前西方國家領導全球化,但在今後很長一段時間裡,西方很難繼續扮演這個角色,因為主要西方國家都面臨很大的內部問題。貿易保護主義、經濟民族主義、反移民思潮的興起是西方內部問題的外部反映,他們首先必須解決這些問題,否則很難在國際上有所作為。
  在解決眾多內部問題之前,西方希望在國際層面再進一步推進貿易自由化並不實際。中國通過“一帶一路”引導國際層面的發展,做“領頭羊”;不過,也要意識到,中國的主要任務仍然是國內發展。如果沒有國內的可持續發展,中國的國際角色也很難持續。從前的大國(包括現在的美國)無一不是如此。
  粵港澳大灣區可望成為“一國”之內的世界級經濟平台。作為自由貿易區,大灣區已經具有諸多優勢,包括巨量的經濟總量、優質的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世界級製造業基地、優質金融制度、優質服務業、教育科研等。灣區內部的一些城市創新能力已走到世界前列,例如2016年深圳所獲得的國際專利超越法國、英國;華為公司連續兩年居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專利申請量第一位。
  不過,各地的優勢沒有整合與利用,也就是沒有做到資源有效配置。其中原因很多,但可以從“一國兩制”構架中來理解。第一,“一國”的意識不強。一旦涉及具體利益問題,大陸、香港和澳門三地可能糾纏不清,誰也不讓利,一點小問題可以糾纏多年而無法及時解決。第二,沒有利用“兩制”優勢,各搞各的,造成重複建設和巨大的資源浪費。例如香港具有金融、教育和科研資源,澳門具有優質服務業資源,但是這些都沒有和珠三角其他地方整合起來,通盤考慮。
  廣州和珠海多年來發展教育,尤其是在高等教育方面已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但發展效果並不符合預期。廣東為什麼不能充分利用香港的教育資源呢?在“一國”構架下,廣東和香港的教育資源整合完全是可以做到的,只是人們沒有這個思想意識。再者,是香港的金融制度資源。這個制度在香港已很成熟,在世界領先。這些年,廣東為了照顧香港的發展,本身沒發展金融體系,但廣東也沒充分利用香港這個金融平臺,造成巨大浪費。
  行政主導地位過強
  壓制企業作用
  在大灣區內,行政分割過於嚴重,很多問題都是因為行政分割過於嚴重而造成的。不僅僅是“一國兩制”,而是“一國十一制”,也就是說,每一個城市都有自己的制度。不僅內地九個城市和香港、澳門之間缺乏有效協調,內地九個城市之間也沒有有效協調。廣東很多年前就開始做“同城化”的努力,在很多方面(主要是交通)已經互聯互通,但仍然有巨大的改進空間,尤其是在社會保障等社會政策方面,還沒有有效地互聯互通。
  相對於中國其他地區,廣東創新發展的主體一直是企業和政府起輔助作用,但因行政主導地位過強,企業和市場的主體地位沒有凸顯出來,企業仍然面臨行政分割所導致的巨大制約。在世界其他大灣區,企業在灣區的經濟乃至社會整合方面扮演巨大角色,但在廣東,企業的這個作用被行政所分割,起不到整合作用。   怎麼辦?因為是“一國兩制”,較之其他大灣區,粵港澳大灣區的整合有其難度。但因粵港澳大灣區存在一個強大的中央政府,行政分割所造成的困難也不是無法克服的。有幾方面路徑可以考量:
  第一,優質城市建設。灣區可以對標國際一流城市建設來進行。很多年前,廣東已經提出“叫板新加坡、首爾”等城市。“叫板”不僅僅是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更是“軟體”方面的。灣區內部很多城市的基礎設施已經跟上,甚至不亞於港澳,但管理水準遠遠沒跟上。這方面,灣區各城市通過服務業的整合快速得到提升。應當指出的是,廣東現在的服務方式和水準本來就和港澳經驗相關。
  第二,城市群建設。城市群建設已經提升為國家計劃,灣區可以參考其他國家的灣區建設經驗,例如東京灣區、三藩市灣區、紐約灣區等。除了要參考這些灣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更重要的是這些灣區如何克服行政分割的限制,讓企業和社會在灣區整合方面起主導作用。
  第三,灣區範圍內的制度整合。這裡要建設的是筆者稱之為一個內部版的“歐盟”。歐盟具有很好的理念,有效推動了歐洲的經濟社會發展。現在出了問題,並不是理念不對,主要是因為缺少一個強有力的中央協調者,因為歐盟由主權國家組成,各國之間的國家利益很難協調。
  粵港澳大灣區則不同,有強大的中央政府作為協調者。灣區內部現在的整合情形遠不及歐盟,例如在勞動力市場、人員流動、關卡管理、科研合作等方面,都離歐盟很遠,甚至還沒有開始。這方面,有很多灣區“共同市場”有待建設,包括共同製造業基地、共同金融市場、共同勞動力市場、共同房地產市場、共同教育市場、共同服務業市場等。如上所說,香港的金融、教育、科研優勢,為什麼廣東不能用?如果這些灣區共同市場建成了,就可以實現灣區內部資源的有效配置。
  第四,世界性貿易平臺建設。在這方面,灣區要深入研究成功的案例,結合灣區的現實,打造世界級自由貿易平臺。歐盟的經驗、北美自由貿易區的經驗、TPP規則等都是可以借鑒的。這不是說把這些自由貿易區的規則簡單抄過來,而是研究這些經驗,把這些國際多邊主義的規則內化,變成"一國"之內大灣區自由貿易區的規則。因為這些規則具有國際性,也比較容易為國際企業所接受。
  再者,在“一帶一路”的背景下,這樣做尤其有意義。“一帶一路”並非單向道,而應當是雙向道。這表明不僅中國要通過“一帶一路”走出去,國際大企業、國際技術、專業人才也要通過“一帶一路”進入中國,成為中國和世界的永恆關聯。從經濟總量等各方面來看,大灣區在“一帶一路”中的作用,不是中國其他城市群體所能比的。
  第五,中央高層組織協調。鑒於“一國兩制”的複雜性和城市之間的嚴重行政分割,這11個城市之間本身或廣東省一級很難產生有效的協調機構。如果沒有有效的協調,本來很容易解決的一些具體利益問題,就會被放大到阻礙灣區的整體整合。因此,可以參照京津冀協調模式,由高層組織協調機構。沒有這樣一個頂層設計,很難達成上述幾個方面的目標。
其他文献
1
期刊
特區政府重視本澳復康服務發展,為有需要的殘疾人士提供多元化住宿、展能、職業訓練及家屬資源等服務,澳門基金會多年來致力拓展和深化弱勢社群服務,推出不同類型增進居民福祉的項目,支持機構開展針對性復康服務,為殘疾人士提供機會展示能力與才華,鼓勵他們發揮獨有天賦,實現自我價值,融入社會。  社會不斷發展,殘疾人士需要持續適應社會環境變化,亦要訓練獨立生活能力,融入社群。如你細心觀察,社區中不難發現許多殘疾
期刊
踏入8月,本是坐看雲起、迎接另一番景象的時刻,不過,8月1日選管會確定被接納候選名單後,宣佈進入為期一個月的禁止宣傳期,而競選活動期是由選舉日前第15日(9月2日)開始至選舉日前第2日(9月15日)午夜12時結束,期間不遵守具約束力的指引,將構成加重違令罪。對於25組正摩拳擦掌、銳意奮發的候選人及團隊而言,是否足以令人氣餒與沮喪?而綜觀本地媒體的廣泛關注和報導,有讓人大開眼界、墮入霧裡看花的錯亂之
期刊
由澳門中聯辦組織的“澳門中文媒體珠海啖荔活動”於8月4日圓滿成功,本澳約30家傳媒機構社長、總編輯、採訪主任及記者,中聯辦文教部部長徐婷、副部長浦海龍和劉偉、副部長級助理邵彬、處長傅漢榮、處長級助理李鳳洲等共90餘人到珠海參觀,行程包括:珠海日月貝歌劇院、港珠澳大橋、拱北聯安市民藝術中心,並於當晚參加晚宴。主辦方希望藉此活動,讓澳門傳媒感受內地改革開放的成就及社會經濟發展的成果,增強國家認同感及民
期刊
內地女假稱兌錢串謀同黨搶劫40萬  41歲內地男事主報稱在賭場替客人兌換現金,4月3日,31歲內地女子屠某致電男事主,聲稱朋友介紹,假裝需要兌換40萬港元現金,隨後相約到路氹某酒店房交易。事主攜現金進入房間後,屠某取出胡椒噴霧噴向對方面部,之後兩名男同黨綑綁事主手腳及用浴巾封口,搶走事主帶來折合40萬港元現金逃去。事主其後自行鬆綁報警。司警調查發現,三名賊人得手後潛逃內地。至4月18日,涉案屠某經
期刊
“我的夢想和焦慮一樣多,我的焦慮和白髮一樣多”。在社會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焦慮!焦慮!讓許多年輕人在奮鬥的同時,感受到了無形的壓力。有人將焦慮化作實現人生理想的潛在動力,有人則陷入焦慮的情緒中,慢慢迷失了自己。心理學家指出,長期焦慮會讓我們的生活失序,陷入慌亂狀態。這需要我們不斷調試自己內心的指標,找到自己的節奏感。
期刊
在今天的中國,把房地產與中國社會的命運聯繫起來,可能很多人已經不會感覺到過於誇張了。也就是說,房地產決定了中國社會的命運,是進步還是退步,穩定還是不穩定,是改革還是革命,是幸福還是悲慘。  實際上,很多年來,房地產的變化是最能牽動中國社會的神經,而今天這種情況變得更為嚴峻了。在政府調控接連失效之後,人們已經對房地產失去了信心,自私的人們都在瘋狂,希望在泡沫破滅之前進行最後的一搏。  前英格蘭銀行行
期刊
劃分中央與省之許可權,使國家統一與省自治,各遂其發達而不相妨礙;同時確定縣為自治單位,以深植民權之基礎。  孫中山,1924年11月,  《北上宣言》  中央和地方的關係也是一個矛盾。解決這個矛盾,目前要注意的是,應當在鞏固中央統一領導的前提下,擴大一點地方的權力,給地方更多的獨立性,讓地方辦更多的事情。這對我們建設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比較有利。我們的國家這樣大,人口這樣多,情況這樣複雜,有中央和地
期刊
智慧城市一詞,澳門人未算陌生,事實上,近年特區政府多份施政報告以及首份《五年發展規劃》,已正式將智慧城市建設納入其中,只是,到目前為止,仍停留在紙上談兵階段而已,可謂好事多磨。近期傳來特區政府和阿里巴巴集團簽約的消息,引起坊間熱議。  8月4日,特區政府與阿里巴巴簽署《構建智慧城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按特區政府的說法,該協議是要充分利用阿里巴巴領先的雲計算、應用大數據等相關技術能力,促進澳門智慧城
期刊
基於希望有更多的年青人進入立法會,經過認真思考,本人決定不再參選下一屆立法會議員,今天,是本人在第五屆立法會期的最後一次議程前發言,此時此刻,我的感想和感謝之意,5分鐘內難以用語言表達。  我還記得,2005年10月17日,本人滿懷“嘗試做直選議員、學習會做議員、爭取做好議員”的心情,就任第三屆立法會議員。12載春夏秋冬,好似就在昨天。  12年,對於澳門和立法會,只是一個過程,但對於人生來講,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