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作文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

来源 :博览群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ozij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想象力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基础。就小学生作文而言,想象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关键,是启发学生富于创造性地写好作文地金钥匙。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不论是从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还是从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和学习要求来看,培养学生想象力的都有一定的科学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想象力培养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理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而想象是思维的最基本的和最重要的形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着重要意义,是作文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作文教学与想象力的关系
  什么是想象?想象是通过原有表象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活动。这种把原有表象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能力就是想象力。所以说,创造性的想象的突出特点。作文教学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作文训练,培养学生作文能力的一种活动。作文是思想内容和书面表达形式的统一体。是道德、智力、技能诸方面的综合锻炼和综合反映,是富于创造性的语言实践活动,而一切创造性活动都离不开想象。英国诗人雪莱说:“想象是创造力。”想象力是人类智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智慧,可以说没有想象力就没有创造。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可见,想象力在科学发明和艺术创造中起决定性作用。作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想象力。用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根据儿童少年的生理心理的特点,他们想象逐步从无意想象发展到有意想象,想象的兴趣浓厚。如用“二十年后的我”为题写一篇想象作文。有的同学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天文学家,乘坐宇宙飞船,揭开宇宙之谜;有的同学想象自己成为著名的医生,攻克癌症等其他疑难病症,为人类作贡献等等。指导学生运用想象力去生活、积累材料。如见到了“水”教师可问:“同学们你们会联想到什么?
  同学甲说:“水,汹涌奔泻,如箭飞驰,如马奔腾,如虎下山,威力无比,势不可挡。”
  同学乙说:“水,如一面明镜,清澈见底,如我们的心灵,洁净无暇。”
  运用再造想象去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作文的立意新颖靠想象力去创造。总之,想象力光穿了整个作文教学之中,没有想象力,学生作文思路就会闭塞,内容空洞,立意不新。所以学生的写作欲望靠想象来燃烧,观察力靠想象来培养,立意新颖靠想象去创造,私立靠想象去拓展,人物形象靠想象去塑造,语言的色调靠想象去渲染。
  二、作文教学中想象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写作能力涉及语言和思维两个方面。在语言习得方面,最基本的是语言的积累;在思维方面,最基本的是联想和想象力的培养。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思维是语言的内容,二者密不可分。教学课标把语言材料的收集和积累,联想和想象力的培养作为作文训练。学生从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到产生感情,产生思想,直至构思文章,写成文章,是一个完整的积极思维活动的过程。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无论是审题、立意,还是取材、构思,都要突出一个“新”字。而想象力正是这个“新”字的具体体现。没有想象力,学生的作文也就失去了灵性。
  1.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所谓“感”就是观察、感受;所谓“悟”就是体悟、思考。观察感受是基础,体悟、
  思考是升华。“感悟”包括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对文学、艺术的感悟,也包括对现代科学思想的感悟。感悟是情感的体验,也是理性的思考。没有情感的文章是苍白的,没有理性的文章是肤浅的。因此,作文教学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启迪学生的悟性。
  感悟自然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而且可以陶冶学生的灵性。小至花鸟虫鱼,大至山川河流,非大自然不能陶其情,非大自然不能冶其性。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感悟的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感悟自然,并且要培养学生去感悟社会,这是开拓学生生活视野的重要途径。让他们了解自己所处的生存环境,增强社会责任感,还要培养学生去感悟人生,让他们去认识别人,认识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写作和阅读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从阅读对写作的作用方面来看,阅读是写作的借鉴,是读者间接认识生活的途径。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所了解的生活,所产生的情感共鸣,所获得的思想认同等等。这些对于提高读者的写作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不仅可以对生活的感性体验,也可以获得对生活的理性认识。创造性读写结合由阅读引发学生的联想、想象,激发创造思维,主要的形式有续写、扩写、改写、读后感、文章评论等。在课内阅读的基础上,还要加强课外阅读指导,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学生的精神品质和文化素质提高了,才会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想象力也会随之提高。
  3.用原形启发,培养想象力
  所谓“原形”就是启发作用的事物。人的创造发明,创立新事物的形象,常常受类似事物或模型的启发。鲁班从茅草割手得到启发,发明了锯子。如何提供“拟想”的原形是想象力训练的关键。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生活或学习中熟知的事物中选择具有启发性的原形训练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认识到观察事物这种感性形象,通过想象就会成为生活的哲理。
  4.创设情景,引发想象力
  创设情景是引发联想和想象的重要手段。情景的创设对表象的浮现起着重要的作用。情景的创设要注意暗示表象之间的联系,使学生由此及彼地建立起表象之间的联系。根据这一情景,同学们展开合理的想象,从而使文章立意新颖。
  总而言之,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首推联想和想象。所以,作文教学必须紧紧抓住想象力培養这根主线,才能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感,打开思维的闸门,迸出思想的火花,创作出更高质量的作品来。
  参考文献:
  [1] 宋淑华;;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4年20期.
  [2] 张秀兰;;如何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4年02期.
  [3]宋庆珍;;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J];科学中国人;2015年05期.
其他文献
摘 要:情境教学是一种非常符合现代教育改革的内容的一种教学方法,以其生动有趣的特点吸引着学生。通过情境教学可以增加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提高老师的教学效率。那么在具体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情境教学有哪些教学模式,我们又能够通过哪些方法来具体的运用情境教学这种教学方法。  关键词:情境教学;小学语文;运用研究  情境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入或者创设一个具有感情的、形象的生动场景,让学
期刊
摘 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教学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在正式进行教学前,都会带领学生对文章进行朗读,并且使学生能够对文章达到熟读程度。这样不进可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述能力,小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在与他人交流时还不能流利的表述自身的想法。而教师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却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表述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有效性  语文教师要想提升学生
期刊
摘 要:小学是教育的启蒙阶段,这一阶段的学习是为往后的学习打基础的,在学生整个的学习生涯中可谓是非常重要的,书法学习对小学生学习耐心、学习兴趣等方面的能力培养能发挥很大的作用。而在我國现阶段的小学教学中还是以文化课的教学为主,对书法、音乐、美术等艺术方面的学习重视不够,并且在教学方法上也不得当,那么在目前小学书法教学中存在哪些问题,又该采取怎样的教学视点和方法进行小学书法教学。  关键词:小学书法
期刊
摘 要:培养小学生思维能力发展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近年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逐渐得到了人们的广泛重视,小学数学加血中要想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应重视起其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并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加以拓展。本文主要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分析,希望以此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有益的帮助。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思维能力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是提升学生素质和思维能力的重要
期刊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日益广泛和深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已步入人们的生活。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一些原有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日益更新的知识结构,甚至制约着课改的推进。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辅助教学手段,已在不少数学课堂教学中产生了积极的作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范围很广,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孔子云:知之
期刊
什么是有效教学?余文森教授认为:“从专业角度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我认为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学业上有进步,有提高,有收获。具体表现在认知上,学生从不懂到懂,从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从不会学到会学;在情感上,从没兴趣到感兴趣,从不喜欢到喜欢,从想学到爱学。关键是看学生
期刊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本文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初步构建了以“坚持自主性阅读、创造情境性阅读、鼓励情趣性阅读、提倡探究性阅读、推進批判性阅读”的小学阅读教学的新模式,并对这一模式的操作实践提出了一些策略性的意见与建议,使阅读教学成为一门和谐的、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的教学艺术,赋以阅读教学以新思想。  一、对阅读教学的建构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传统阅读教学忽略学
期刊
要让学生有大量的积累,必须让其广泛地阅读,不能只满足于课内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阅读内容。而要让学生在课外能广泛地阅读,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对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的指导,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引导其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的习惯,使课外阅读成为学生内在的需求,成为儿童生活中的一种人生体验,成为他们的一种新的自觉的生活方式。  一、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语文课外阅读观  所谓以学生为中心的语文课外阅读观,就是在指导学
期刊
“应用题”向来是小学数学中的难点和重点,于是老师们想尽办法让学生会解“应用题”,以至于演变到最后形成一种“题海战术”,将“应用题”分门别类,分为“行程问题”、“植树问题”等等,归纳出每一类应用题的解法,再辅以同类型的大量习题帮助同学掌握这种解法,而当学生真正面对实际问题时,并不是这样如此单一的一种类型的问题,曾经的熟练掌握现如今依然是一筹莫展。  一、基于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比较分析  在关于应用
期刊
一、有关“问题”的解释  在解释“问题”之前,我们先看看“问”的含义,何为“问”? “门”内一个“口”字,即只有开口问才会打开知识的大门,有不知道或不明白的事情時就必请人解答,而所谓的不知道或不清楚的事情就是我们所讲的问的内容,即“问题”。有关问题的解释主要有这两种:第一,要求回答或解释的题目。第二,需要研究讨论并加以解决的矛盾、疑难。思考源于问题,有问题才有思考。因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