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好人的纠结

来源 :家庭之友·爱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jin4f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起车祸的肇事者,他显然不是一个英雄;作为一个胆小怕事的打工仔,他显然也算不上伟大。但即使家徒四壁、困难重重,他仍然选择了承担责任。
  没有监控、没有路灯,也没有路人的夜晚,尽管老人坚持“没事,你走吧”,撞倒老人的他还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扶起老人,并将老人送到医院救治。
  此后,在他看来本是一个肇事者应尽的义务,却因此获得了铺天盖地的荣誉和称赞。生活悄悄发生改变,而他在荣誉与现实之下,经历了很多的矛盾和纠结。
  忏悔
  2014年1月16日早7点,经过25个小时的辛苦辗转,王冬迈着沉重的脚步,踏进了李光全老人的家。他整个人看上去憔悴不堪,随身携带的只有一个小黄布袋。也许是因为穿得太少,也许是忐忑紧张和悲伤,王冬的身体微微抖着。李光全的去世对他来说太突然,王冬怎么也没想到干爹会走得这么快。
  一进到李光全的灵堂,王冬紧走几步,扑通一声跪倒在地,放声大哭。听到哭声,李光全的妻子葡学芳从屋子里走出来,跪在地上的王冬喊了一声干妈。葡学芳没有说话,转身进了屋子拿出一件毛衣,走到王冬面前,轻声说:垫一下吧,地上冷。听了干妈的话,王冬更是泪如泉涌。
  等王冬站起来走进屋子,葡学芳还在默默擦眼泪。见王冬衣着单薄,她又翻出一件厚夹克坚持让王冬穿上。在路上,王冬觉得心里积攒了很多话,可是真到了李家,却又不知该说些什么。等他木然地穿好了夹克,葡学芳拿出梳子替他把头发梳整齐,王冬才哭着喊出:干妈,我对不起你,对不起干爹!
  见王冬哭得直发抖,葡学芳急了:你是个好孩子,男子汉的眼泪贵如金,不哭了,我们都不怪你。你今天能来,我非常高兴。李光全的儿子李云昌走过来,用手机播放了老人最后的遗言:儿女们,生死有命,我走后,你们千万不要告王冬。虽然他有些不足,但他尽力了。听了干爹临走前的叮嘱,泪如雨下的王冬冲出去再次跪倒在灵堂前。
  就在这次来李家前,胆小的王冬还在担心李家会提出远超于他承受能力的赔偿或追究刑事责任。他知道自己没有尽到义务,甚至做好了坐牢的准备。但李云昌在众多媒体前当场表明了态度:不可能追究,他对父亲做得够多了。而经济方面,李云昌说:我们没有要求,我了解王冬的情况,他也很不容易,都困难,不可能拿出钱,我们理解他。至于以后,他要作为儿子寄钱给妈尽孝,那是他的心,不给,我们不勉强。如果不是因为自己没有认真兑现承诺,如果不是因为自己这么长时间连打个电话都不敢,干爹或许不会走得这么快?至少不会遗憾吧?李家一家人的宽容,让王冬心里充满了羞愧。
  车祸
  王冬和李光全的故事还要追溯到2012年11月6日晚上。
  那天早上,王冬接到了妻子李丽香打来的电话:儿子的病又重了,你得赶快回来呀。28岁的王冬,家住贵州习水县大坡乡,是两个孩子的父亲。8个月大的儿子是他心里的痛。儿子出生时,头上就有个鸡蛋大的肿块。半年前,夫妻俩来到成都肿瘤医院咨询,医生说孩子太小,立即手术怕影响大脑发育,得观察治疗一段再说。在成都生活开销太大,夫妻俩商量后,李丽香带着儿子回到了贵州老家,王冬则在崇州一家鞋厂当起了工人,以便妻儿来成都时有个地方落脚。
  接到了妻子的电话,王冬归心似箭。他立即辞了工,等他结了工资打好行李已是6点多了。想到第二天要回家,王冬想为小儿子买份小礼物。他向工友借了辆电瓶车,赶去超市。等上了路,王冬才发现工友的电瓶车车灯坏了,这条街上也没有路灯,王冬只好在夜色中小心地骑车前行。
  出了工厂大门口不远,王冬突然看见前方有个模糊的人影,他一边猛踩刹车,一边向左打死了方向。可这一切都太晚了!电瓶车撞在一个人身上,伴着哎哟一声喊叫,车前的人仰面倒了下去。王冬也跟着摔倒在地,顿时感到磕破的额头钻心的疼痛。但他顾不上自己,一骨碌爬起来掏出手机。借着手机的灯光,王冬发现被自己撞倒的是一位老人。他顾不上淌血的额头,慌忙上前把老人扶了起来,查看老人的伤。
  被撞的老人就是李光全。时年60岁的李光全是四川南部县人,在崇州一家鞋厂做仓管,当晚随处转转的他刚在彩票销售点买了两注彩票,走在回去的路上。李光全麻利地站了起来,王冬发现老人的脑后正在流血,赶紧上前用左手捂紧了老人的伤口。李光全对王冬说:小伙子,没事,庄稼人身板硬朗,这点小伤不碍事,我要回前面的鞋厂宿舍。您老多大岁数了?家人在附近吗?王冬一边问老人,一边观察着老人的伤情。听说老人一人在崇州打工后,一样在外打工的王冬深知老人在外的不容易。明天我就回老家了,老人真撞出问题怎么找我?那我不就成肇事逃逸犯了吗?如果老人身体真有问题,我这辈子能心安吗?想到这些,王冬执意要送李光全去医院。
  你也是个打工的,挣钱不容易,我去诊所弄点药就没事了,实在不行我就在诊所缝几针。王冬的左手一直捂着老人的伤口不敢动,他刚用右手拿起电话,李光全就抓住了王冬的手有些生气地说。
  这时同厂的老乡陈友刚好路过,王冬赶忙拜托工友拨打了120。
  10分钟后,120救护车到了。救护车出动意味着不去医院也得付钱,李光全只好一边上了救护车,一边数落王冬小题大做。在崇州中医院,王冬提议给李光全做个脑部CT,李光全生气地拒绝:不做,不用做,你一个月能挣多少钱?在医生的劝说下,李光全最终才接受了检查。
  这个检查,王冬觉得是为了以防万一,李光全觉得纯属多余。可是3个小时后,检查的结果却真成了万一。医生告诉王冬:李光全为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出血,你要有心理准备,伤情不容乐观。情况好的话,能保住生命,但医药费也要五六十万,并且会落残疾。
  王冬听了立刻蒙了:怎么会这样?有那么一会儿,王冬觉得脑子一片空白。但他很快明白过来,不管怎样,要想办法救人啊!王冬摸摸口袋,里面是结算好的工资,但只有3000块。他赶紧打车赶回厂里,借遍了工友才凑足了两万块钱的入院费。
  整个晚上,王冬守在李光全病床前,一步都不敢离开。他一遍遍在心里祈祷:大爷,求求您,挺住啊!可是,老天并没有听到王冬的祈求,第二天早上,李光全数度昏迷,医院立即对他进行了手术。   李光全被推进手术室的那一刻,王冬觉得天塌了。
  荣誉
  11月17日晚,远在浙江打工的李光全的儿子李云昌和女儿赶到了崇州中医院。听到父亲被撞伤,李云昌的第一个想法是绝对不能放过肇事者。可到了医院后,医护人员纷纷向他讲述了全部经过。
  得知父亲再三拒绝可王冬还是坚持把他送到医院,积极救治并寸步不离地照顾,李云昌的气愤变成了感动。他拍着王冬的肩膀说:你是个好人,我不会为难你的,我们一起想办法把我爸的病治好吧。李云昌的宽谅让王冬也很感动,得知李家的经济情况也不太好,王冬心里更加难受,自己的一时大意,竟给两个家庭带来了灭顶之灾。
  事故发生后,交警对现场进行了勘查,认定王冬和李光全应各负一半责任。得知丈夫撞了人,妻子李丽香卖掉了家中仅有的两头肥猪和粮食凑了1.2万元,第三天带着儿子从贵州赶来。
  崇州中医院对李光全进行了两次手术,医药费近7万元。为了凑够钱,王冬家里已经卖光了能卖的东西,父亲还求人担保在银行借了3万元贷款。整个家到了崩溃的边缘,可李光全却丝毫没有好转。
  11月20日,李光全转到了省人民医院抢救。在崇州中医院救治老人的过程中,一名护士见家境贫寒的王冬没有逃避责任,积极救治老人并悉心看护,把王冬的故事发在了微博上。没想到,仅一天这条微博就被转发了几万次。很快,国内近百家媒体竞相报道此事。
  在媒体的呼吁和关注下,王冬贵州的老家为他筹集了6万块钱。11月21日,央视焦点访谈和面对面两个黄金强档节目播出对王冬的采访,引爆了更多网友的热议,勇于承担责任的王冬被人们称为“仁义哥”,而李光全老人则被人称为“厚道翁”。热心网友和市民为李光全成立了仁义爱心捐款基金,捐款账号公布仅一个月,就收到了24万元。
  2013年1月,王冬在中国好人的评选活动中入围,被评为中国好人。山东菏泽一家公司老总被王冬的诚信感动,通过媒体向他发出了入职邀请,成都一家酒店给王冬提供了二居室的标间。之后,陆续有多家企业和老板向王冬抛出了橄榄枝。
  困境
  两个月后,捐款达到30万元,李云昌和王冬商定,爱心捐款不到万不得已时绝不动,剩余的钱将转赠给急需帮助的人。
  自从李光全老人转到省医院后,王冬和李云昌一家都住在酒店。因为不知道老人何时醒来,他们在医院附近租了一套两室一厅,王冬妻子带着孩子负责洗衣服做饭。为了维持生计,王冬四处打工挣钱。
  王冬夫妇都是老实本分人,很快和李光全一家建立起良好的关系。140多天的朝夕相处,王冬和李家结成了干亲,王冬恭敬地叫李光全干爹。在王冬夫妻和李家共同努力下,2013年3月中旬,李光全的病情终于好转。李云昌决定带父亲到浙江台州,而王冬终于回了贵州老家。
  回到贵州,一向冷清的王家几乎每天都有人登门拜访。3月底的一天,习水县的一位领导见到王冬对他说:你是习水的骄傲,你得给我们家乡长脸,为习水争光、为贵州人民争气,你应该担负起服侍老人的责任,怎么回老家了呢?领导的一番话让王冬如芒刺在背。
  这时,王冬感到了生活的改变,以及成为中国好人的压力。扶起李光全送他到医院,王冬始终认为是肇事者应尽的义务,一个肇事者有什么值得表扬呢?只是社会发展到了扶不扶成为热门话题,而他竟受到了英雄般的待遇。
  蜂拥的媒体采访令他感到疲惫和无所适从。2013年4月,王冬推脱不了,到一家电视台做节目。当记者提问:你是中国好人了,也是肇事者,对李大爷今后的生活你有什么打算?王冬毫无底气地说:我将每月支付1500元后期治疗费用。
  第二天,王冬看到了追踪报道,1500元成了醒目的标题。其实,1500元对许多家庭算不了什么,可王冬的老家在穷乡僻壤,父母都是农民,母亲先天性弱智,还有个鳏居的二伯在他家住。3年前,二伯脑里长了一个肿瘤,因为没钱一直没做手术。前年,一场大雨冲毁了家里的土坯房,7口人只好暂住到大伯修的砖房里。王冬的大女儿仅8岁,小儿子头上的肿块还在拖着,一家7口全靠王冬一人打工支撑。车祸发生后,家里能卖的也早都卖光了,还有银行3万元贷款。每个月1500元,对王冬来说不堪其重。
  成了名人的王冬在街坊四邻的议论声中压力山大,贵州和成都已经有太多人认识他,平静的生活成为奢望。他想起菏泽那家化工厂老总曾经的邀请,4月初,王冬把两个孩子寄养在老家和妻子来到菏泽,进了工厂当工人。王冬每月工资3000元,李丽香2000元。月底领到第一笔工资,王冬立即汇了1500块钱到李云昌的卡上。
  释然
  树欲静而风不止,王冬在山东打工的消息传开后,甚至有不怀好意的人对王冬进行讹诈。而中国好人王冬在公司里也很快扬名,同事们都认为他们夫妻俩的工作和待遇,完全是老板看在中国好人荣誉上才给的,这令王冬很尴尬。王冬的处境老总看在眼里,他把王冬叫到办公室,对他说:我招你进厂是看重你的人品,而不是你头上的光环,做好自己的事,不用在乎别人怎么说。王冬这才觉得心里稍稍平静了一些。
  5月中旬,王冬突然接到了李云昌打来的电话。李云昌在电话里说:我爹癫痫病复发了,你想想办法吧。干爹出院时,30万捐款已所剩不多,但他身体恢复得很好,明明能自由活动了。刚离开时,王冬也多次打电话,干爹情况一直不错,睡得好吃得香,甚至有一次还在电话里叮嘱王冬好好打工。李云昌的电话,让王冬有点将信将疑,会不会是中国好人闹的?李家认为我得到了更多的好处?我在电视节目里讲过每个月寄1500块钱,难道是因为钱太少,不满意?
  带着复杂的心情,王冬没有给李云昌回复。几天后,王冬收到了李云昌发来的两张照片。照片上的李光全痛苦得全身痉挛。王冬不敢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干爹病情加重,自己的责任也相应增加。当听到李云昌要求他前往台州照顾老人一段时间后,他惊慌失措地摁断了电话。
  天啊!我该怎么办?王冬掩面而泣。儿子的病刚刚花掉4000块,他头上的肿瘤不能再拖了。对王冬来说,照顾干爹,出钱出力都很难兑现。就在王冬几近崩溃的时候,他又接到了一个律师打来的电话。律师称是代表李家给他打这个电话的,每月你要定期支付2000元医药费,并要尽到护理责任。要不上了法庭,你这中国好人就得声名扫地,还得进监狱。听了这些话,王冬心如刀绞,如果前往台州照顾干爹,自己的家就垮了;不去台州,王冬觉得自己的良心像在油锅里反复被煎着,一天也没好受过。
  无计可施,王冬选择了逃避。每当李云昌打来电话,王冬就慌忙摁掉,然后痛哭一场。李光全61岁生日,王冬收到李云昌的短信:也许这是爹最后一个生日,希望你能来看他一下。王冬汇了3000块钱后再次选择了回避,内心的痛苦和压力让他长期失眠,越来越消瘦。
  2014年1月12日,王冬接到李云昌的电话:我爹走了!噩耗来得突然,王冬意识到,如果不补偿过错,自己将遗恨终身。他做了一个决定,无论李家人怎样对他,都要去为干爹送行!临行前,他叮嘱妻子:如果我坐牢了,你得辛苦把女儿、儿子带大。夫妻俩抱头痛哭。
  可是,到了李家,王冬这才知道,李云昌第一时间把父亲癫痫复发的消息告诉王冬,是觉得无论作为肇事者还是义子,王冬都应该知道。出院时,两人曾商定,以后老人需要照顾,各自承担一半。在外打工的李云昌也是希望王冬负起那一半责任的。后来给王冬打电话的律师并没有征求李家的意见,李家也没有在医药费上对王冬有强制要求。李家希望的只是王冬能多打电话,在李家人心里,他们早把王冬当作家里的一员。
  王冬后悔不已。如果干爹癫痫发作,自己能及时打个电话,至少能让干爹心里好过一些。想起车祸时,那个坚持不让他送医院救治的老人,想起干爹临终前叮嘱儿女不能找他麻烦,是自己的心太狭隘呀!王冬泪如雨下。
  1月19日,王冬以义子的身份送了干爹最后一程。回家前,他坚持给干妈留下一万元钱,葡学芳坚持不收。王冬表示:虽然干爹走了,但我还要认李家这个家,还会尽我的能力照顾干妈!
  正如王冬自己所说,他能获得中国好人的殊荣,离不开李光全及其全家人的厚道和宽容。而王冬自己尽管有过动摇、退缩和逃避,值得欣慰的是,在良心和苟安之间,他最终还是选择了做个好人。
其他文献
2009年,28岁的谢谢在西藏南迦巴瓦雪山下认识了菜菜——一个在外资银行工作的上海姑娘。2010年,他们一起辞去工作,迈出了环球旅行的第一步,10个月4万元,他们穿越亚非18国。在南美的巴塔哥尼亚冰原、智利的复活节岛、南极大陆、北非里夫山脉的蓝色小城,他们穿着自带的婚纱,拍下一张张独具特色的婚纱照。最美的旅程,是和心爱的人肩并肩去看看这个世界,把世界变成我们的。  从2009年在西藏认识菜菜至今,
期刊
女友在酒精的驱动下与我联系,说长跑七年,男人仍没有结婚的意思。我当然不分青红皂白痛骂渣男,不料她立刻发挥护犊子的圣母作风,道:怪不得他,他是不婚主义。  我第一次听说“不婚主义”,是一位大哥给我讲他的浪漫史:在飞机上邂逅女郎,攀谈之下发现,他是理科生,她也是;他爱花爱狗爱小说,她也是;他持不婚主义,她也是。志同道合,绝不能错过,下飞机前就互换联系方式,几个月后就结为伉俪。  很多人一生中都有个阶段
期刊
她离婚了,是因为小三的出现。失婚时,人也失态,哭闹、告状、毁物三不误。她是外企公关经理,在出国进修期间,母亲突发脑溢血,可前夫替她悉心照顾老人直到出院。正是这件事,让她看到了前夫的仁爱,也让她明白:离婚只是婚姻的结束,不是仇恨的开端。  当她看到一组数字,即中国平均每天5000对夫妻离婚时,她坐立不安了,她深知,不是所有的离异男女都能放得下,如果有人在这一关键时刻给他们一个“失婚不失态”的调解,即
期刊
做媳妇的,必须要懂得妈妈和婆婆这两者是不同的,虽然你叫婆婆也叫妈妈,但是相处的方式不一样。  一 做女儿的时候和妈妈顶嘴,妈妈一下子就忘了;但是如果结婚后顶婆婆的嘴,小心遇到个心胸狭窄的婆婆一辈子牢记在心。  二 在家做女儿的时候肚子饿了妈妈煮三餐给你吃,很自然;嫁为人妇婆婆煮三餐给你吃,很不孝。吃完饭,妈妈洗碗,很自然;吃完饭,婆婆洗碗,你很不孝。  三 妈妈煮饭给女儿的丈夫吃,没有人有意见;婆
期刊
人们期盼精彩浪漫的爱情,能不受世俗功利所累,不被门户高矮所限,不被威逼诱惑所易,始终不渝,只求付出,不图回报。然而,世间真的有这样不染尘埃的爱情吗?古代大户人家就争抢新科进士为婿,这“榜下捉婿”,看起来似是“重才”,实质却是“重官”和“重势”。他们用自家的地位、财力,加上女儿去进行“资源交换”,“傍”上一个未来的大官。建立如此婚姻,定是有所求的。现在,当年轻的女子挽着其貌不扬或老态龙钟的“财郎”或
期刊
有成千上万的男人,可能成为某个女人的好丈夫。  这句话,从一位做律师的女友嘴中,一字一顿地吐出时,坐在对面的我,几乎从椅子滑到地上。别那么大惊小怪的。这话也可以反过来对男人说,有成千上万的女人,可以成为你们的好妻子。我是针对文学家常常在作品中鼓吹的那种“唯一”,才这样标新立异。女友侃侃而谈。  没有唯一。唯一是骗人的。你往周围看看,什么是唯一?太阳吗?宇宙有无数个太阳。指纹?指纹也有相同的,虽说从
期刊
当蹒跚学步的女儿扑向躺倒于沙发上的爸爸时,爸爸却放不下手里的手机,头也没抬,一边扶住孩子一边还在刷屏看微信:“等会儿,看完这个,爸爸再陪你。”见爸爸半天没反应,女儿只得悻悻地坐在地上,自顾自玩起别的。  类似一幕曾发生在你家么?  当手机功能被开发到极致,让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便利时,却也带来诸多问题,比如减少了传统的人际互动交流。尤其在亲子关系中,这种缺失给孩子成长带来的影响愈发引起重视。  1.年
期刊
家庭是教育孩子最重要的场所,而对于大多数只有一个孩子的中国父母来说,孩子的教育没有经验可言,要实现他们的梦,就是一场没有彩排的演出。因此,当家长的要善于学习、及时总结,掌握家庭教育的智慧。  常帮孩子分析情势,千万不要用别人家孩子的长处比自己孩子的短处。  父母忌讳数落孩子,或拿别人做榜样来教育孩子。如果孩子一时在某个方面失误了,他本来就很内疚,你再在他伤口上撒盐,拿隔壁孩子比较,其阴影有两个:自
期刊
今天在楼下菜摊看到了新鲜的黄花菜。浅绿、草绿、黄绿,不同深度的绿色在一株小小的花上,特别漂亮。抓起一把看看,一根一根都非常紧实,鲜嫩,还有清浅的香味,看得人心里舒服,于是就买了一斤,打算晚上做了吃。沸水里焯一下,过几遍冷水,多泡一阵,沥干水之后就可以凉拌或是炒来吃了。要不,炒鸡蛋吧!黄黄的鸡蛋配上绿色的黄花菜,赏心悦目的还好吃。接着又买了黄瓜、茄子、苦瓜、小白菜和豆腐。拎着满满一兜子菜往家走,心里
期刊
早上7点:男女性欲高峰期  有些人越到晚上越精神,有些人则是早起的“百灵鸟”。《美国性爱调查报告》指出,男女性欲有时差,但清晨7点是男女性致都最高的时候。此时,男女体内性激素水平最高,男性兼有晨间勃起,性爱质量会更理想。  8分钟:最佳前戏时间  对大多数女性来说,没有前戏,会让她们在心理上产生抗拒感,同时,私处难以产生分泌物,进而影响到男性的性快感。法国一项研究认为,对于一般夫妻来说,前戏在8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