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基固体燃料燃烧反应动力学模型研究进展

来源 :能源与节能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wenjun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碳基固体燃料是中国最主要的能量来源,燃烧是碳基固体燃料能量转换的重要途径,焦炭燃烧在碳基固体燃料燃烧中占主导地位,因此,焦炭燃烧反应动力学模型的研究对于认识燃烧现象、提高燃效效率、控制燃烧特性、清洁燃烧非常重要。在对碳基固体燃料燃烧过程进行阐述的基础上,综述了国内外碳基固体燃料燃烧反应动力学模型的研究进展。
其他文献
以顺丁烯二酸酐、脂肪醇聚氧乙烯醚为原料,合成一种新型纳米渗吸剂(N-SA),用红外光谱仪、核磁氢谱仪对产物进行表征,用表面张力仪测定cmc,用Zeta电位及纳米粒度分析仪和透射电镜检测粒径分布及形态,用光学接触角测量仪和旋转界面张力仪测试对岩心的润湿性能改变,使用具塞渗吸瓶和岩心流动仪对纳米渗吸剂(N-SA)的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纳米渗吸剂(N-SA)的cmc为0.042 g/L,在水溶液中以球形胶束存在,0.1%的粒径为91.2 nm,与煤油的界面张力低于1×10-3mN/m,
采用壳聚糖-羧甲基纤维素钠(CS-CMC)、壳聚糖-海藻酸钠(CS-ALG)原位生成混凝剂,并通过烧杯实验研究其对高岭土悬浊液的混凝特性及机理。探究混凝剂投加量、水力条件、pH值、悬浊液浓度对混凝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岭土悬浊液pH为5,CS-CMC投加量各20 mg/L时混凝效果达到最佳,沉降2 min后浊度去除率达到98.13%。高岭土悬浊液pH为4,CS-ALG投加量为CS投加10 mg/L、ALG投加20 mg/L时混凝效果达到最佳,沉降4 min后浊度去除率达到97.87%。CS-CMC、CS
基于乙醇分子易被碳纳米管容纳,分别用H2PtCl6和Fe(NO3)3的乙醇溶液和先乙醇吸附饱和后再用H2PtCl6和Fe(NO3)3水溶液浸渍碳纳米管,将0.3%Pt-4%Fe负载于碳纳米管内和管外,考察了
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离子交换膜选择透过机理的研究进展,指出了研究离子选择透过性的目的,详细介绍了唐南平衡理论,双电层理论和空穴传递双电层理论及各理论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综述了氙气在工业技术、日常生活和基础研究领域的重要作用,总结了氙气分离富集方法,概括了活性炭、分子筛与金属有机框架三类典型氙气吸附分离材料的选择性、吸附容量及稳定性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新型氙气吸附捕集材料的发展趋势,金属有机骨架材料作为高选择性多孔固体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详细介绍了煤系固体废弃物利用现状、P型分子筛的研究现状,以及煤系固体废弃物合成P型分子筛研究进展;探讨了P型分子筛的合成机理,分析了煤系固体废弃物合成P型分子筛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并提出了建议。
对工业酶制剂的发展历史和应用现状进行了系统的综述,分析了工业酶的分类、基本特性、生产工艺及固定化技术,总结了多种工业环节中应用的酶种类及其作用。同时结合近年来生物信息学、蛋白质工程和定向进化技术的革新,论述了工业酶制剂在清洁剂工业、淀粉转化、纺织、饲料工业、食品工业、有机合成等方面的具体应用及前景,为进一步开发和利用工业酶制剂提供了参考依据。此外,针对工业酶制剂结构和生产的复杂性等限制性因素进行分析,对工业酶制剂的工艺优化和质量控制提出展望。
对固废酸渣进行急性毒性鉴别,并对固废酸渣由危险废物转变为非危险废物涉及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硫酸酸渣浸出液砷含量低于标准,由此判定通灵市某化工厂硫酸酸渣为非危险废物。在pH=3.2时浸出液氟含量更高,稳定性好。
从SAPO-34分子筛催化剂在甲醇制烯烃(MTO)反应中的积炭行为与形成机理出发,分析了积炭对催化剂、MTO反应及在工业应用中的影响,以催化剂改性和工艺技术两个角度系统总结了现有MTO反应过程中积炭调控的主要方式,为新型催化剂的开发及工艺技术优化提升提供了研究依据和参考。
在Ziegler-Natta催化体系TiCl4/Al(i-Bu)3下合成超高分子量聚辛烯,探索了催化剂、溶剂、聚合温度、聚合时间对分子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优选合成高分子量聚辛烯的条件为:主催化剂相对单体浓度1.0 mg/mL,助催化剂为三异丁基铝TIBA,Al-Ti比为80,溶剂为环己烷,单体与溶剂体积比为1∶1.5,聚合温度为0℃,聚合时间为48 h,产物特性粘度能达到13.7 dL/g,在柴油中添加量为10 mg/L时,减阻率16.7%,接近国外进口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