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代价发展道路的内在要求与实现路径

来源 :职工法律天地·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qust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低代价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前提,其要求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要以人为本、同时实现代价承担的公平性与发展的全面可持续性。当前,实现低代价的发展道路的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其一树立科学的代价意识,这是走低代价发展的思想基础;其二是构建低代价的发展模式,包括实现生产方式的转变,完善社会发展成果共享机制与代价公平承担的机制,以及构建代价调控机制等主要措施。
  关键词:低代价发展;以人为本;代价意识;发展模式
  马克思在谈论人的物质生产力的时候曾经指出:“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变换。”这一思想意味着,人类的自由的实现程度与人类代价的付出趋势是成反比的。因此,追求低代价的社会发展是马克思社会发展观的应有之意。我国社会中诸多问题也充分表明,中国社会的发展付出了巨大代价。因此,必须改变这种现状,走低代价的科学发展之路。
  一、低代价发展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基本前提
  科学发展观是在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被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解决的是中国社会的未来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重大问题。其被简洁总结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是对中国未来要实现的发展理念和路径的重大概括。是在国际社会对传统发展理念进行反思,提出要实现以人为中心、综合的、可持续的发展观的大背景下,立足我国国情与发展的历史进行概括。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而低代价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观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整体而言,低代价发展与可持续发展都关注代价问题,都需求适合人类的合理的发展道路。但是,二者并不完全等同。首先,二者侧重点与视角有所差别。所谓低代价发展是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在代价思维的指导下,以最少的投入和付出,最小的风险和危险,采取适宜的发展速度,来获得最大发展收益的一种发展模式。其重点关注满足人们合理需求前提下如何将社会发展的代价减到最低限度,是从代价的发展成果与代价付出的关系角度来关注社会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是从代际公平的角度来关注社会发展的。因此,低代价发展关注的是社会发展的“低代价性”,而可持续发展则侧重追求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其次,可持续发展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出发,着重通过调节人与自然关系、通过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来实现社会的发展;而低代价发展理论则重点是通过对高代价的克服与抑制来实现探索社会的合理发展之路。二者之间相互包含,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同时,科学发展观侧重于对发展理念与发展要求的表达。要实现科学的发展,必须有科学的模式和手段,必须转变中国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大力改变传统依赖资源投入来维持经济高速增长的局面。同时必须优化我国高成本的政府管理机制,降低整个社会管理成本。因此,减少社会发展代价,实行低代价的发展不仅是科学发展的应有之义,更是落实科学发展实现的基本前提。如果不能实现低代价的发展,科学发展的落实只能是一种虚幻的场景。
  二、低代价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低代价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有三个方面:以人为本的理念、代价承担的公平性与全面可持续的发展。
  1.低代价发展观要求发展要以人为本
  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是实现人全面的发展,这是低代价发展观的最高价值诉求。在马克思视野中,发展这一范畴只能从人这一角度进行解读,这也是马克思将人的历史与其它动物的演化进行区别的重要标准之一。因此,发展是一个单适用于人的范畴。当然,人及其相互关系构成社会,其实践活动构成历史。虽然讲社会发展、历史进步,归根到底是人的发展和进步。在马克思视代价观视野中,代价的付出无论在何种意义上而言,都是以各种形式对主体的人的价值贬损。因此,降低发展的代价,从另一个角度看就是增加对人的肯定。故而,判定社会发展的代价高低,必须站在人的发展的立场上。社会发展的高代价性值得是日益严重的问题与损失已经威胁到了人的更好的持续生存和发展,形成了对主体人的严重的价值贬损与根本性质的侵害。而以物为本、以物的增长为中心的模式就曾经带来这样的问题。马克思批判当时资本主义社会时候很深刻地指出,资本主义的发展造成的物的增值与人的贬值成为同一个过程,人则成为实现经济增长的工具与手段,而不是目的。二十世纪中期以来,世界范围内以经济增长为主要内容的发展观,在发展的目的上单纯追求经济指标,在发展的过程中过分追求发展的速度和数量,也正是这种以物为本的当代体现。“人们普遍认为,经济增长本身是好事,因为它可以迅速带来较大的经济平等——正如一块大馅饼,这样社会不向富人索取财物,也能给穷人更多的物质支持。但是,经验已经否定了这种论点。”在我国当前生产实践中,为了提高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许多生产企业将工人置于高污染、高辐射的环境中,不顾生产工人健康;而有的生产企业则将大量侵害人体健康的原料添加到食品中来,为了利益放弃基本的企业责任和道德;更有将严重污染的废料直接排放到河流中,或将废水直接注入到地下水中。而作为有维护人民群众安全责任的政府管理者为了完成经济增长的政绩目标、为了保持政府的财政收入,为了实现自己的政绩,对这些视而不见,甚至充当它们的保护伞。这种为了眼前的、部分的利益而严重危害广大人民健康、危机子孙后代的行为,彻底违背了以人为本的要求,整个社会为之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因此,以人发展为最终的价值取向是低代价发展观的第一准则。
  2.低代价发展观要求实现社会发展代价的公平性
  马克思在论述历史上社会发展代价的思想时也指出,社会发展的成果一般都是由统治阶级所占有,而社会发展的代价则是由被统治阶级来承担,无论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还是资本主义社会都是如此。因此,实现社会发展代价承担的公平性是我们实现个体发展的基本内涵。而从当前我们的社会发展显示而言,经过几十年的经济高速发展,我国物质生产水平已经达到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社会物质财富相对丰富,但是我们也付出了巨大的社会发展代价。同时,这种社会发展代价的承担主体并不平衡,大量在经济增长中做出贡献的弱势群体承担了绝大部分的代价。在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实现工业化过程中,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中国的工业化资本是通过强力剥夺农民群体的利益、剥夺农业生产的剩余而实现的。这是造成农村社会长期不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工业化过程中造成的高度的环境污染,使得美丽的乡村的青山绿水也不见踪影,留给这些人只是恶劣的生存环境和多发的各种疾病。而在90年代中期,为了进一步增强中国经济的活力,大量曾经为国家做出贡献的老工人被迫下岗,承担了经济改革的所带来的代价。而在新时期的城市化过程中,大量的农民群体进入城市,他们为城市的发展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却得不到应有的医疗、教育、户籍等公共资源,大量的农民在城市化过程中失去了土地等生产资料,形成巨大群体的三无农民。因此,低代价发展观要实现整个社会发展的低代价付出,其首先要从减少这些承担社会发展代价最重的群体,实现社会发展代价承担的公平性开始。要实现享受社会发展成果与社会发展代价的对等性,实现社会发展代价承担的公正、公平性。只有坚持社会发展代价的公平,才能真正把整个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调动起来,才能整合社会各个阶层的力量,创建一个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的社会。   3.低代价发展观要求一种全面、可持续的发展
  在发展道路上保持一种低代价发出的状态,并不是要减少发展的内容与目标。它针对的是为了实现单一发展目标、单一尺度快速增长而付出高代价的不正常的状态。它关注的是通过更好滴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好地理顺人与人的关系,通过优化各种机制,从而实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与生态等各个领域的协调的全面的发展。因此,在低代价发展观视野中,发展是多维的、全面综合的、同时,低代价的发展观要求是一种持续的发展。如果说传统的发展观是在巨大代价付出的基础上实现的是一种不计长远后果的发展,低代价发展观认为,应该坚持以持续的和长远的利益作为一个社会发展的衡量准则,任何考虑未来的发挥在那都是不可取的。同时,低代价发展观并不是为了低代价而实现低代价,并不是为了低代价而放弃社会的发展。它是即将低代价与发展系统联系考虑的发展观,从低代价出发,落脚点依然是在发展上,只是用低代价作为发展的前提和条件。因为,没有一定程度的发展,整个社会的有序运行与稳定是不可持续的。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生产力的这种发展之所以是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还是以内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秽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邓小平同志在反思中国前几十年的历史之后也指出:发展才是硬道理。因此,低代价发展观依然是追求发展的,只是必须以低代价为前提。
  三、低代价发展道路的实现路径
  当前,低代价的发展道路的实现必须从两个方面着手:其一树立科学的代价意识,这是走低代价发展的思想基础;其二是构建低代价的发展模式,包括实现生产方式的转变,完善社会发展成果共享机制与代价公平承担的机制,构建代价调控机制等主要措施。
  1.树立科学的代价意识
  行为的发生在于思维的支配。树立科学的代价意识,是走低代价科学发展道路的思想前提。具体而言,科学的代价意识包含着三个主要方面,即未来意识、协调意识与以人为本的意识。
  科学的代价意识首先要求我们必须具有未来意识。这种未来意识要求我们不仅要重视眼前的状态,同时更要对将来可能付出的代价做出科学的预测。也就是说,对代价的研究不仅要努力去消除作为后果的代价,更要去防范发生前的代价。社会的发展史指向未来的,而未来的状况一定是与现在相关的。当前的行为对未来的状况产生相应的影响。而社会进步的最终目标是为了人类更好的生存与发展,这体现着当前未来的辩证关系。当前的生存需要是现实的,未来的发展需要时潜在的。不能仅仅为了当前现实的需要而将未来的可能性加以泯灭。可持续的发展要求不仅考虑当前,更要考虑未来,纪要考虑这一代人,更要考虑未来的人。故而必须树立发展的未来意识,不能断绝未来的子孙的发展之路。
  科学的代价意识要求我们必须具有协调意识。这种协调意识意味着人口、资源、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追求的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协调揭示的是系统演进控制状态的范畴,具有约束一补偿性的特征。代价产生根源之一就在于主体选择一个目标而放弃另一目标。选择一种可能性而放弃另一种可能性。这样的选择使得主体各种价值的需求之间必然产生相应的冲突,因此,必须在科学理性的基础上对主体的价值目标进行协调处理。拓而广之,要求必须对社会中各种主体不同的价值目标进行协调,从而化解矛盾缓和冲突,减少代价。
  科学的代价意识要求我们必须具有以人为本的意识。这一意识将人的发展视为发展的终极价值目标,实现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一致性。同时,这种以人为本的意识要求我们减少对自然的破坏,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人为本的意识不同于人类中心主义。而是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因为诸多重大的代价就是人们的活动极端扩张引发的自然界的报复而带来的。马克思也曾经指出,人以自然界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条件,没有自然界的存在人就失去了存在的可能性,而自然界并不由于人的存在与否影响自身。这种关系意味着,自然界有其自在的客观的发展规律与发展过程,并不因人的意志和目的而发生改变。这就意味着人作为自然界的重要组成之一,人的活动必须遵循自然的演化规律。以人为本的意识主张要抛弃那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摒弃以物质生产为核心的思维模式,而是要求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更好地发挥人的潜力、人的需要、人的价值。以人为本的意识不是去消除违反自然界规律带来的代价,而是要求人们能够更加理性。要求人们能够在认识到代价的前提下规范自己的行为,选择合适的生产方式,从而减少发展代价,换取更广阔的生存空间。
  2.构建低代价的发展模式
  低代价的发展模式内涵比较丰富,但是其核心在于实现两个方面的转变:其一是实现粗放型生产到集约型生产模式的转变,减少资源的消耗;其二是实现社会成果分配机制与代价承担机制的转变。通过共享社会发展成果、公平承担社会发展代价,促进人们行为的改变,减少社会发展各方面的成本。其三、要完善代价调控机制,减少由于人为原因造成的代价。
  其一,实现粗放型生产到集约型生产模式的转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改革开放确定的党基本路线的核心所在,促进生产的发展是中国社会发展的第一要务。社会的发展虽然不能等同于经济增长,但是经济增长是支撑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没有雄厚的物质基础作为支撑,社会其它领域的发展只能是一句空谈。然而也正是几十年来追求高速的经济增长,中国社会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其缘由在于,我们的生产方式是一种高代价的生产方式。这种高代价的生产方式主要是以来生产要素的量的投入与生产规模的简单扩大来实现物质财富的量的增加。这种生产模式是一种粗放型生产方式。首先、这一生产方式带来高投入与高能耗问题。一直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的大量的投入来保持。五十年代以来我国GDP增长了十几倍,但是伴随着的是矿产资源的消耗却增长了四十多倍。我国资本形成占GDP的比重自八十年代以来一直远远高于国际水平。其次、与这种高投入、高能耗的生产方式相伴随的是污染物的大量排放。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的污水排放量比发达国家高4倍,固体废弃物排放量比发达国家高10倍有余。同时,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却远远低于美国、日本、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   为了实现低代价的发展道路,必须实现粗放型生产方式向低代价的集约型生产方式的转变。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便是循环经济发展之路。所谓循环经济,是一种追求更大经济效益、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的经济形态。这一经济形态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以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为特征,以经济发展低代价为根本追求,是一种在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的理念下的新的经济发展形态。作为世界范围内兴起的发展模式,其主要以产品的清洁生产、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废弃物的高效回收为主要特征的生态经济体系,遵循着“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多重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这一模式能够对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程度,并能够最大程度利用现有的资源,从而降低对环境资源的开采与破坏,节约经济发展的生态和社会成本。是兼顾发展经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综合发展模式。因此,必须建立完善的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用发的形式来约束政府好企业必须遵循循环经济规律,明确企业和个体在循环经济中的责任。积极采用经济的与行政的手段,支持承载循环经济的企业主体,同时对现有的生产企业进行有计划的、稳妥的改造和淘汰。加大对个人的相关知识培训,提供支持发展循环经济的公共设施,实现企业生产、个人生活与循环经济的有序联系与协调。
  其二,实现社会成果分配机制与代价承担机制的转变。减少社会发展代价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实现社会发展成果为能够全体公民公平地享受。全体公民共享发展成果,符合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原理。全体公民发展成果,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减少社会发展代价的基本内容与手段。正如前面我们分析,巨大的贫富差距本身正是我们所付出的代价之一,也正是由于我们社会发展成果分配机制的不完善,使得广大人民群众所得到的与所付出的差之甚远。首先,实现社会发展成果分配机制的转变,必须坚持贯彻各得其所、公正公平的原则,这是保障广大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的前提。充分贯彻各得其所、公平公正的原则,也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观念的具体体现。让每一个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都能够享有社会给予相应的报酬。同时,完善社会制度,创造更加公平的社会制度,激发社会的活力,给予人民群众希望,能够各尽其能地追求和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其次、实现社会发展成果分配机制的转变,必须着力完善社会分配制度,这是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的基础。实现利益整合,构建共享机制,需要党大力推动社会分配制度的完善。当前我国建立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还有众多不足,导致社会发展的成果在各阶层之间分配不均。这就需要我们党站在政治的高度,通过深入改革当前的社会分配体制,以实现社会劳动成果分配在更大程度上为人民群众所共享。同时,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养老、医疗、保险、优抚等各方面的弊端,加大社会社会福利的力度、扩大社会福利覆盖的人群、进一步改革城乡、地域不平衡的状态。在努力促进实现社会资源公平分配的基础上,通过各种制度的完善构建良好的利益共享机制。
  在转变社会发展成果共享机制的同时,必须健全社会发展代价的公平承担机制。纵观新中国历史的发展历程,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时期重要特征之一。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为了实现工业化这一目标,整个国家集中资源重点投向工业领域。同时为了保证工业体系建设,出台了诸多政策与制度保证资源的倾向。诸如粮食的统购统销制度、户籍制度等等。从而,大量的农业领域的剩余被国家以强制的手段投入到工业领域中去,农民群众承受了工业化过程的绝大部分成本。但是在工业化体系完成之后的几十年,农村、农民群体并没有获得更多的益处,也没有以合适的方式予以相应的补偿。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量的企业营运而生,中国进入第二个工业发展时期。由于制度的不完善、政府的庇护、以及官商的利益合谋,这一时期最突出的是企业产生的巨大环境污染问题。饮用的水源、空气、土壤等广大人民群众生存的环境受到严重的损害,造成多种疾病大面积的蔓延。建立在严重污染基础上的经济成果被少数人据有,留给群众的是恶劣的生存环境与自身健康受到的严重的损害。这种代价承担的不平衡局面目前依然非常严重。因此,要减少社会发展代价,走低代价发展之路,必须坚持代价承担的公平分配原则,实现代价付出的责任制。借鉴发展国家的先进经验,严控污染主体行为。让那些造成环境污染的主体来承担相应的发展代价,才能够对这些行为主体造成实质性的制约。走低代价发展之路,实现社会发展代价承担机制的转变势在必行。
  其三,完善发展代价调控机制。代价的付出虽然在一定意义上具有客观的必然性,但是从另一个层面上而言,有些代价是通过人为的努力而减少,甚至可以避免的。所以,面对社会发展的代价,人类并不是束手无策的。人们可以通过建立与完善一系列的社会规则与制度,在科学的原则指导下,规范自己的行为方式,从而实现社会发展代价的降低。一般而言,社会发展代价的调控有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将人类社会发展要必然要付出的代价降低到最低的程度;其二,力图减少由于主观认为因素造成的失误而带来的代价损失。第一方面的内容主要关涉的是社会发展的成本方面。重点在于社会生产模式的改变,从而实现社会物质生产效率的提升。通过技术的进步,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能够发挥有效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效果,在获得同样产出成果的前提下,减少社会物质生产中资源的投入,从而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使用,减少成本意义上的代价。这种制度关涉到的更多是科学技术的研发、应用、推广等方面的机制。第二个方面的内容主要关涉的是社会治理机制。即如何通过协调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行为机制,减少不必要的付出;如何通过科学合理的决策机制,减少由于决策失误带来的损失;如何通过调控人的日常行为,从人的行为改变来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与损失。
  总之,走低代价的发展之路,是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意,是基于中国发展的历史与当代国情前提下的必然选择。这一道路的选择,要求我们不仅要从思想上实现彻底的转变,而且还要求社会相应的制度发生根本性的变革,这一目标的真正实现,任重而道远。
其他文献
目的总结皮肤软组织扩张手术失败经验教训,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我院自1987年开展此项技术至2004年,共完成手术700余例,手术失败病例20例,手术失败原因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皮肤
目前法学界对于“正犯背后的正犯”这一概念的讨论正持续升温,有部分学者认为正犯背后的正犯可以作为一种特殊的间接正犯而存在。“正犯背后的正犯”这一概念又被我国一些学者简称为“正犯后正犯”。笔者认为这两者字数差别并不大,但更倾向于支持前者的讲法,因为随意的简称可能会带来歧义。这一概念目前已被我国不少学者所认识,但距其运用到司法实践中可能还存在一定的距离,因此笔者将在本篇论文中简要探讨“正犯背后的正犯”这
摘要:想要保证煤矿企业可以顺利的进行改革和发展,离不开和谐稳定这个基本前提,那么自然要做好治安工作这个基础。本文对煤矿治安保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然后提出了六个相应的措施和方法,希望能为同行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煤矿;治安保卫;措施  如今煤矿的安保工作在煤矿企业深化改革的大环境下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矿区环境的平安与和谐对于企业的健康发展具有着积极地意义,如何做好符合时代背景的煤矿治
目的观察环磷腺苷葡胺(MCA)治疗老年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短期疗效。方法68例CHF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4例,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治疗组34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MCA90~150mg加入250
经批准的厂外贮藏库也属注册厂.因此,必须符合这种工厂的一股要求.所有经批准的房间、运输和接收设施、电梯、过道有关的结构和维护,应与其它注册厂相同.冷藏间应设温度记录
胸部病变的解剖部位定位,发现胸部阴影首先要明确病变的解剖部位,现将肺部病变与纵隔、胸膜、膈与膈下病变的主要X线鉴别分析如下:
脑中风后影响最大的是运动功能,如患侧上下肢无法活动,上肢不能抬举,下肢不能步行,如果患者在中风后不能尽早采取正确的康复措施和运动治疗,则会出现以下并发症,如肩关节半脱位,肩手
还是在今年的中国大陆“两会”期间,记者有幸与全国人大代表、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委书记刘正东面谈。说实话,百色对于我并不陌生,熟悉中国现代历史的人都知道“百色起义”,但对
目的探讨瑞德法对产妇分娩的影响。方法将222例初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116例和对照组106例,观察组给予瑞德法的书面资料,主管护士讲解及示范练习要领,包括放松技巧和腹式呼吸,指导
住宅商用纠纷具有纠纷主体熟人化、纠纷内容复杂化、纠纷的社会影响面大的特点。根据住宅商用纠纷的特点应该提供多方位、多层次的解决方式,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对于住宅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