腓骨后外侧入路内固定术治疗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研究

来源 :中国医学创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CW88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经腓骨后外侧入路(TPA)内固定术治疗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AF)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20年3月于本院治疗的84例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TPA组和经腓骨入路(TA)组,每组42例.TPA组采用经腓骨后外侧入路内固定术治疗,TA组采用经腓骨入路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VAS评分、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足功能评分系统(AOFAS)评分、骨骼肌肉功能评估量表(SMFA)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TPA组术中出血量为(243.69±30.12) mL少于TA组的(264.34±35.51) mL,手术时间为(98.72±17.43) min短于TA组的(112.19±23.64) min,术后3d的VAS评分为(2.39±0.57)分低于TA组的(3.72±0.85)分,术后6个月的SMFA评分为(16.35±2.29)分低于TA组的(32.41±2.75)分,术后6个月的AOFAS评分为(89.63±3.04)分高于TA组的(81.37±5.2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PA组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2.86%高于TA组的76.19%,并发症发生率为4.76%低于TA组的19.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PA内固定术治疗旋后外旋型Ⅳ度AF是安全可行的,创伤小、术后疼痛轻且踝关节功能恢复更佳,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其他文献
药物共晶是一种可以改善活性药物成分诸多理化性质的新型固体形态,与单组分和复方药物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是一种有潜力的新型药物开发技术.近几年已有药物共晶获批上市,针对药物共晶制定科学合理的质量控制方法,是我国药品监管部门面临的挑战.本文通过对药物共晶的表征方法进行综述,全面掌握可有效鉴别药物共晶的分析技术,为药物共晶质量标准的建立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