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岂之: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传承者

来源 :考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_daiv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国学大家和教育家,张岂之手不释卷。1927年生人的他至今每天坚持阅读、看新闻。他住在清华园的一所老居民楼里,尽管80多岁了,但衣饰向来整洁有加,头发梳理得整整齐齐。年轻时候的张岂之身高187公分,现在依然清癯优雅,令人见之忘俗。
  他最近在看《朗润琐言:季羡林学术思想精粹》并做笔记,每次出去开会都看一点,觉得好的都划了重点号。以有涯人生随无涯探究,张岂之乐在其中。
  颠沛流离的求学时代
  1937年日军挑起卢沟桥事变,当年11月又通过《航空部队使用法》,突破战争伦理底线,明文规定“直接空袭市民,给国民造成极大恐怖,挫败其意志”。这种不分军事设施和民用设施的轰炸即是臭名昭著的“无差别轰炸”。事实上,1937年9月日军就开始对南京实施“无差别级”轰炸。冒着敌人的炮火,张岂之姨夫带着他和弟弟从南京奔向徐州,然后沿着陇海铁路到宝鸡,一路上草行露宿,穷饿无聊,常恐无辜死,最终辗转到了甘肃。张岂之的姨夫看报纸:“哎呀!走过来了,(离大轰炸)就差一天!”
  由于战乱,少年张岂之的学校一再变动。张岂之的小学是在江苏南通完成的。南通是清末状元张謇的故乡,实业和教育比较发达,这为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怎奈外敌入侵,山河破碎,家里大人带着他和弟弟向后方转移。中学就比较坎坷了,他先是在甘肃兰州读了初一、初二,再到陕南城固读完了初三,后来又转移到重庆就读于南开高中,沐浴于张伯苓先生的教育思想阳光中。一路走来,怎一个“辛苦”了得。所幸张岂之遇到了对他影响深远的老师。
  在南开中学,有位教语文的李老师,教学很有特色,他让学生多读文言文,很少讲白话文。他选择的文言文都是爱国主义的,要求学生背岳飞的《满江红》,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天下之乐而乐”……张岂之在课间操的时候念,运动的时候也念。借用岳飞的词来表达对日本军国主义的仇恨。
  可以说,优秀的传统文化已经给他幼小的心灵铸就了牢固的家国情怀。
  抗战初期,北方高校一路南迁,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在昆明组建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这是中国教育史上一个不可复制的传奇。中国历史上,因战乱而南渡的朝代和故事很多,令人痛心的是,翻开厚厚的史书,唯有“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的眷念和“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的伤痛,从未有过北返的喜悦。直到抗战胜利,“南渡北返”才真正得以实现。
  1946年北大、清华和南开返回北平和天津复校,并于次年联合招生,生生不息的中华文脉得以进一步发展。张岂之报考了北大哲学系。他还清晰地记得语文作文题目是《大学与社会》,作文中强调了大学对社会文化的引领作用,得了很高的分数;他也不偏科,数学考了60多分,以正取生的身份被录取。这是他人生的新一页。
  难忘的老师
  尽管时隔多年,但张岂之对当年的求学经历记忆犹新,对汤用彤、任继愈、张颐、贺麟等老师的教诲一直难忘。
  汤用彤先生当年任文学院院长,开出了魏晋玄学、英国经验主义、欧洲大陆理性主义和印度哲学史四门课。他之所以要开英国经验主义和大陆理性主义,是想让学生知道,学习和研究中国哲学史必须懂得外国哲学史。这种教学方法让张岂之受益终生。张岂之当年听了前三门课并做了详尽的课堂笔记。汤先生不仅看过这些笔记,甚至还亲笔修正了里面的错讹。
  这些笔记如果现在还在,稍加整理就是很好的作品。可惜后来张岂之到西北大学教学的时候,他的一位学生借走这些笔记,“黄鹤一去不复返”了。前些年汤一介要给他父亲汤用彤先生出全集,知道张岂之笔记记得好,也曾想借去用,很可惜都没有了。这个学生去年从国外回来看望张岂之,为此还跪下给他道歉。
  让张岂之印象深刻的还有一件事。在“英国经验主义”课堂上,汤用彤先生让大家思考一个问题:洛克如何用经验主义修改了笛卡尔的知识学说?张岂之认真阅读了原文,很快写出了读书笔记,但汤先生却认为他忽略了一个重要环节,即没有注明笛卡尔能够贯彻其知识论的起点:“我思故我在。”青年张岂之辩护道:“这些我懂,别人也都懂,所以没必要写出来。”汤先生教育的风格就是娓娓道来。他轻轻地说:“要从学生时期养成好习惯,写东西是给别人看的,作者了解的东西读者未必了解,要处处考虑读者。文章中重要的环节即或众所周知,也不能省略。
  贺麟先生的教学方法也很独特有效。那时候他开的是“黑格尔哲学”选修课。1948年选读该课的共有五个学生,贺麟先生译出了中文本《小逻辑》,让学生根据原著对中文本“加以校正”或提出问题。其他四人据德文版,张岂之据英文版。平常自学,每周去贺麟先生家里听课一次,大家常常能引起争论。这种教学方法特别有启发性,五人之一的杨祖陶就是这样走上哲学道路的。后来,贺麟先生在《小逻辑》译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引言”中说:1946至1950这一学年内,我在北京大学授“黑格尔哲学”一科,班上有杨宪邦、张岂之、杨祖陶、陈世夫、梅得愚诸同学,并有王太庆、徐家昌二同志参加。上学期我们研读《小逻辑》,下学期我们研读列宁的《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他们都参读了我的译稿,有几位同学并曾根据我的译稿与英文或德文本对照读,作有读书报告。他们对于名词和译文的斟酌修改,都曾贡献过宝贵的意见。
  上大学的时候,张岂之求学积极主动。有个学期讲师齐良骥先生开的选修课“英文哲学名著选读”,只有张岂之一个学生选读,但系里并没有因此停开,齐先生也没有提其他要求。结课后齐先生还递给他一张纸条,问自己的讲课不足之处。后来的石峻先生讲课风格不同于齐良骥先生, 他热情奔放,随时挥洒,听得人天宽地阔。但美中不足的是他的湖南乡音较重,语速较快,有些地方学生听不明白。于是张岂之就把听不懂或听不明白的地方归纳出来,写短信给石先生请求点拨。石先生有时候留书给张岂之,纸条上会提示阅读时注意哪些问题。他还主动问张岂之需要哪些书,并带他到自己堆满了图书的宿舍让挑选。张岂之借书后写借条,石先生不要,说“你用后还我就是了。”师生间这份宝贵的情谊迄今让张岂之感念不已。   从学生到先生
  1950年张岂之从北大毕业,毕业以后有两个途径:一个途径就是工作,刚解放,北大毕业的学生,新中国急需要人才;另一个途径就是继续读书。任继愈先生建议张岂之继续读清华哲学系的研究生。任先生还让张岂之星期天去见他,“我带你到清华看看,环境很好,学术气氛也不错。”张岂之一度担心自己考不上,任先生鼓励他好好准备。当年清华大学招了24名研究生,哲学系有三个名额,其中就有张岂之。但这个时候导师不大容易见到了。他们或者进行自我的思想改造,或者去参加土改,很难见到人。
  随后有消息传出:清华不办文科了,都并到北大去。这让搞文科的学生惶恐不安。好在柳暗花明,天无绝人之路。张岂之的另外一个老师史学家侯外庐先生派人来找他。1948年张岂之听过他的《中国思想史》专题课,得了80分的成绩。1951年侯先生到西北大学去做校长,想要把在北大听他课的学生带去。一找张岂之,正瞌睡有人送枕头,可把他高兴坏了。第一,西安就是古代的长安,西汉、唐两个盛世都在这里,文化古迹丰富,这是研究历史的最好城市;第二,西周就是在那里兴起的,有2000多年文化积淀;第三,西北大学当时是国立西北大学,前身是西北联合大学,老师当校长,跟着他学,进步会挺大的。就这样,张岂之决心去西北大学。
  甫去侯先生就给了他讲师名义:“你在清华当过研究生的,我不给你助教。”侯先生强调:讲课的人是讲师,不讲课的人不是讲师。就这样,张岂之第一门课是给法律系调干生讲《逻辑学》。侯先生来听了他一堂课,说原理基本讲得可以,但是举的例子不生动,还需要继续努力。
  张岂之对教学一向重视。从1952年到1978年,20多年一直是讲师,直到改革开放后才被评委教授。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改革开放以来,张岂之起初担任西北大学历史系主任职务,后来又当了副校长、校长。这都是他没有预料到的。不过当校长的时候他依然没有放弃业务,坚持给历史系和中文系的本科生上《中国思想史》的课。以至现在学生回忆道:张老师讲中国思想史片旁征博引,信手拈来,不看原稿,听起来非常过瘾。其实并不是张岂之记忆好,而是他重视课堂教学,准备充分,要用的材料都能背下来。
  现在高校有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但在张岂之的记忆中,教他的老师们在课堂内外都是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典范。这对张岂之的教育理念影响深远。
  作为学生和长期助手,侯外庐先生主编的皇皇巨著《中国思想通史》就有张岂之的一份贡献。在科研和编写教材之间,张岂之一直重视教材编写工作并践行之。没有上级布置,没有申请课题,没有启动经费,20世纪80年代的一个下午,张岂之和几位同仁聚在一起进行讨论并归纳出若干原则,之后就开始了《中国思想史》的编写工作。这本由张岂之统稿主编的教材今天依然还在大学使用。2002年张岂之又主编了既有思想史又有文化背景的《中国思想文化史》,历经四年。不仅如此,张岂之还特别关注青年人阅读。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社会上一度出现贬低、否定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议论,这促使张岂之决心做出适合年轻人阅读的书来。他用两个月的时间拟出提纲,又邀请专家,主编了《中国传统文化》一书。该书于1994年11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此后又出了插图本和英译本,共印刷十多次,迄今不衰。张岂之并未满足于已有成绩,2002年他拟出15个专题,以“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制度文明”为主线,邀请学术观点相近的专家写出了《中国历史十五讲》一书,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销路很不错。
  作为名满天下的人文学者,张岂之谦虚谨慎,他说,有生之年在学术研究上要再做一些事,还有新的计划要实现。
其他文献
分子谱线可以在射电频谱上显现,但是采用离散数字功率谱分析算法会引入离散误差,难以获得分子谱线准确的频谱信息。针对射电频谱上离散数字功率谱分析带来的频率偏移问题进行
在卫星激光测距系统中,激光光斑特性的好坏关系到测距成功与否,而经望远镜出射后的真实激光光斑特性尤为重要。为了准确掌握经望远镜出射后的激光光斑特性,提出了一种精准测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华大学发明人:隋森芳文摘:本发明属于生物技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华大学发明人:隋森芳文摘:本发明属于生物技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华大学发明人:隋森芳文摘:本发明属于生物技
本文从企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的分析入手,通过对我国210家企业的问卷调查统计,从资源获取的角度,借助BP神经网络,深入分析了企业的资源获取与技术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为我国企业如
针对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星载原子钟在钟差预报时与不同模型的适应度不同的问题,采用二次多项式(Quadratic Polynomial, QP)模型、灰色(Grey Model, GM(1,1)模型和灰色+自回归(GM(1,1)+Autoregressive, GM(1,1)+AR)模型对不同类型原子钟的钟差进行预报,着重分析不同类型原子钟的预
细胞的正常生长要求保持氧化与抗氧化平衡,而高糖环境会破坏这种平衡,使细胞倾向于氧化,产生大量的氧化中间产物,对细胞造成氧化应激(OS)损伤,从而导致炎性因子分泌,细胞增殖
博落回是一种中草药植物,从博落回中提取的生物碱具有消炎、杀菌、抗肿瘤等功能,并在畜禽生产中发挥着增强动物机体免疫力、提高动物生长性能、改善饲料转化率等作用。本文就
患者女,55岁.饭后恶心、呕吐,纳呆一年,右上腹胀痛,加重一周入院.查体:一般情况较好,心肺听诊无异常,肝脾未触及,右上腹压痛.曾患胆囊炎.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正常.X线胃肠钡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