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得开,收得住”,在游刃有余中稳夺高分

来源 :意林·作文素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refreebe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题展示】


  2021年7月10日,清华大学2021年首封录取通知书正式发出,随通知书寄出的还有清华大学校长邱勇院士给新生的赠书《老人与海》。邱勇院士在致新生的信中寄语新生:“塑造坚韧精神,磨砺勇毅品质。”想不到的是,清华大学推荐《老人与海》,却引来一番争议和误解。有人对作者国籍身份不以为然,也有人给《老人与海》贴上“宣扬个人主义”的标签。一时间,网络舆论沸腾,连带引发对大学应该推荐什么书、学生应该怎样开展课外阅读的讨论。班级计划就“学校应向学生推荐什么书、允许学生读什么书”这一问题进行讨论,请你写一篇发言稿,表达你对此的思考和认识。
  要求:自拟标题;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本道试题是材料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主要内容为有关清华大学校长邱勇院士给新生赠送《老人与海》引发的一些争议,材料的核心任务为就“学校应向学生推荐什么书、允许学生读什么书”这一问题写一篇发言稿。考生在立意构思时应基于材料,不应抛开材料,只对照核心任务展开思考。
  具体立意方向如下:
  重美好品质,不搞一刀切。邱勇院士看中的是《老人与海》展现的坚韧、勇毅的品质,这一出发点是没错的,学校也应选取那些体现人类美好品质的书。在允许学生读什么书方面,应坚持“收与放”的原则,“收”就是给学生规定书目,“放”就是给学生自行选择书的权利,但学校要做好监管。
  兼容并包,胸有格局。人类的世界是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世界,每一个做出真诚思考的人都值得被尊重,所以,不论美国人写的《老人与海》,还是阿拉伯人写的《一千零一夜》,都可以作为阅读的对象,也唯有虚怀若谷,兼容并包,才可以“酿得百花蜜”。
  自下而上,然后自上而下。这一角度的构思是本着学生的“主体地位”,学校可以先征求学生的意见,看看学生的阅读状况,在此基础上权衡、斟酌、筛选,然后向全体学生推荐筛选出的书目。

【原文展现】


  解剖麻雀,惠泽心灵
  □江苏省盐城市大冈中学 昊 晶
  各位同学:
  大家好!
  下面由我来谈一谈“学校应向学生推荐什么书、允许学生读什么书”这一问题,在具体谈这一问题之前,有必要再和大家说一下清华大学向大一新生推荐《老人与海》这件事。向新生推荐名著这件事此前一直受到好评,今年却“翻了车”,正如材料中所讲,有的人对作者“感冒”,有的人对“个人主义”忌讳。(引入太生硬,另外,“翻了车”“感冒”属于网络语言,建议考生们在考场作文中非必要慎用。)
  首先赠书的目的是“塑造坚韧精神,磨砺勇毅品质”,邱勇院士的出发点是好的,这也是《老人与海》这本书担当得起的。无论哪部作品都是人写出来的,是人就会有国籍,诸位想必清楚,我们读的是书,不是读作者。还有的反对者说,《老人与海》在宣扬“个人主义”,这有些道理,但过了头,我也不相信海明威的出发点是这个,今天的人们常讲“要胸有大格局”,将这部作品作如此理解,真是有些“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暗黑味道了,而且海明威一贯以“冰山体风格”著称,一个“个人英雄主义”的理解就能确定为《老人与海》的主题了?恐怕未必吧!(对于反对者观点的评述有和第一段重复的地方,使得文章有“赘余”之感,且有关作者国籍的论述很像在自说自话。)
  说清楚与《老人与海》相关的质疑后,“学校应向学生推荐什么书、允许学生读什么书”这一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学校可以向学生推荐那些能体现人类美好品质的书,这些美好品质包括机智、勇敢、坚毅、顽强等,学生读这些书必定“开卷有益”,黑塞在《获得教养的途径》一文中说过,这些作品有着作家和思想家的思想、经验、象征、幻象和理想,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都会使读者感到满足和幸福。这里我推荐一部此方面我喜欢的作品供同学们参考,我推荐的是:罗曼·罗兰的《名人传》,这本书给世人展现了贝多芬、列夫·托尔斯泰、米开朗琪罗这些精神巨子卓越的品质,值得世人品读、学习。(“美好品质”没必要展开解释,且黑塞话语的引用缺乏必要的过渡,显得很突兀。)
  至于“允许学生读什么书”的问题,我有两点要说,一是它是前者顺其自然的结果,也就是,学校推荐什么书就当允许学生读什么书;一是从实际出发,因为学生会有自己的偏好,比如他们可能喜欢通俗小说,诸如唐家三少的玄幻小说、刘慈欣的科幻小说,这些作品往往被老师们视为“不务正业”,而被没收,其实大可不必,老师们可以择其精华向学生们推荐,总之,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可搞“一刀切”。(“不务正业”所在的语句是病句,作品怎么“不务正业”呢?)
  列夫·托尔斯泰说:“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愿诸君读好书,然后聪明起来,强大起来!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问题总结】


  本文的最大问题是表情达意。不论网络语言的运用,还是阐述观点时的重复,抑或是没有必要的展开,实质上都是一个“如何表达好”的问题。作者的表达基本功是不错的,但还缺乏“应急”的能力。

【升格指导】


  针对上述提及的问题,文章的升格要从以下方面入手:表达追求简洁。有了简洁的意识,心里就有了衡量表达的标准。赞同什么,表达什么,理好思路,从根子上消除表意问题。表情达意出现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写作者没有思考清楚。对于本篇病文而言,需要整理好开篇,做到开篇清楚,还应做好引用的衔接,做到自然、合理。病句重写。明显有语病的句子要修改到位,先想清楚再调整。

【升格佳作】


  解剖麻雀,惠泽心灵
  □江苏省盐城市大冈中学 昊 晶
  各位同学:
  大家好!
  前面一些同學就“学校应向学生推荐什么书、允许学生读什么书”这一问题做了精彩的发言,特别是对于清华大学校长邱勇院士给新生赠送《老人与海》一事发表了不少真知灼见,我为同学们的智慧折服。(通过模拟发言场景引出论述对象,以及核心材料,显得自然。)   现在我也来谈一谈“学校应向学生推荐什么书、允许学生读什么书”这一问题。(开头做到了“放”,过渡做到了“收”,开头小巧,别致。)
  我先从赠送《老人与海》一书引发的争议说起,厘清这一争议对于解决上述问题而言是“解剖麻雀”,是“砍柴”之前的“磨刀”。首先赠书一事的出发点是希望新一届清华学子能“塑造坚韧精神,磨砺勇毅品质”。这一出发点无疑是美好的,且正是《老人与海》一书的“内核”之一。有议论者认为,作品的作者是美国人,这一质疑令人感到好笑,各民族的优秀精神产品不应该是世界人民共享吗?今天的我们不也有“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这样的观点吗?拒绝外来的东西无异于“闭关锁国”。还有一些议论者认为《老人与海》在宣扬个人主义,这种说法我不能说没有道理,海明威笔下的桑地亚哥独自在海上漂流,为保护大马林鱼而和多种鲨鱼顽强搏斗,着实是个“孤胆”英雄,这一形象也确实有着美国文艺喜欢塑造的“超级英雄”的味道,但“诗无达诂”,作品一经产出,解读权就不再属于作者了,所以,将《老人与海》解读为“个人英雄主义”也好,解读为“人类不屈精神的象征”也好,都是再正常不过的,更何况海明威一贯以“冰山体风格”著称,一个“个人英雄主义”的理解就能确定为《老人与海》的主题了?恐怕未必吧!(相较于原文,“内核之一”等说法显得谨慎、思辨。论述时接连运用反问,增强了说理的力度,做得出色的地方是对于“个人主义”的说法的辩驳很有力度。)
  说清楚与《老人与海》相关的质疑后,“学校应向学生推荐什么书、允许学生读什么书”这一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学校可以向学生推荐那些能体现人类美好品质的作品,以取“开卷有益”之效,这些作品当是各国的经典名作,用德国哲学家黑塞的话说,这些作品有着作家的思想、经验、象征、幻象和理想,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都会使读者感到满足和幸福。这里我推荐一部此方面的我喜欢的作品供同学们参考,我推荐的是罗曼·罗兰的《名人传》,这本书给世人展现了贝多芬、列夫·托尔斯泰、米开朗琪罗这些精神巨子卓越的品质,值得世人品读、学习。(相较于原文,引用黑塞的话自然、合理。)
  至于“允许学生读什么书”的问题,我有两点要说,一是它是前者顺其自然的结果,也就是,学校推荐什么书就当允许学生读什么书;一是从实际出发,因为学生会有自己的偏好,比如他们可能喜欢通俗小说,诸如唐家三少的玄幻小说、刘慈欣的科幻小说,这些作品往往被老师们视为“雷区”,其实大可不必,老师们可以择其精华向学生们推荐,总之,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可搞“一刀切”。(相较于原文,“雷区”之说简洁、顺畅。)
  列夫·托尔斯泰说:“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愿诸君读好书,然后聪明起来,强大起来!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名师点评】


  升格文较之原文,做到了表意清晰,脉络清楚、顺畅,分析有深度(对于材料主体事件的评述很有说服力),特别是引用部分的处理,因加入了过渡句而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就比如黑塞話语引用的处理,作者先明确自己推荐的作品是什么,然后才作引用,前文与引文呼应自然,说理的力度因之而增强。
其他文献
有些人就像蜘蛛一样,终日不停地在结网,等着别人投入他的网,可是第一个被这面网困住的就是他自己。有些人认为蜘蛛愚昧,蜘蛛自己很可能也知道,可是他不得不这样做,因为这面网不但是他食物的来源,也是他唯一的乐趣,不结网他就无法生存。  (從容摘自《七种武器》文汇出版社)  【适用话题】自我与他人 人际联结 生存
有种阅读方法是以吐槽为前提的。和书中的信息逐一唱反调,例如,“根本不是这样的”“这话可说大了”“怎么可能呢”,这就是“吐槽阅读”。  于我而言,这是比较标准的阅读方式,但这样的阅读,并非毫不掩饰地坦露敌意或表示憎恶。就像相声的捧哏和逗哏一样,在爱着对方(书)、理解对方的同时,敏锐地严加追问。此时需要具备向脑中注入异物般的违和感、不放过任何一个包袱的紧张感以及决定如何发言的瞬发力。也就是说,情绪要时
一  “马上就要办喜事了啊。”阿初说,“好羡慕你啊。将来的丈夫人那么好。阿江你真幸福。”  “但总觉得有些奇怪。”阿江的脸颊泛起红晕。  每次一提到这事儿,阿江就会感到奇妙的羞耻感袭来。但那种害羞的心情并非不快,其中含有让人心跳加快的幸福预感。  “迄今为止一直都叫哥哥,突然改口叫夫君不知道能不能叫得出口。”  “马上就会习惯的啊。”  “会吗?”  阿江歪着头想,在脑海里描画着沉着冷静而又亲切的
请问,每年北美洲死于熊和鹿的人,哪种更多?  看起来熊更可怕,对吧?在美国,每年都会有那么几个人,被熊杀死。而鹿呢?鹿是一种非常温和的动物。但是,按照美国保险公司的统计,发生在美国的撞车事故中,每167起就有1起是因为撞了鹿。  2017—2018年,美国发生了133万起司机撞鹿事故。因为鹿的体积大,撞到鹿的后果很严重。虽然我们没有查到因此死亡的人数,但是你可以想象,那可不是一个小数。老喻感慨说,
在少年时代,选择自己的人生路固然重要,还有一项也不能忽略:锻炼。这两个字从“金”部不从“水”部,可见非戏水扬波那么惬意。字典解释:把金属放在火里烧后,拿出来锤打,叫“锻”;把金属熔化,使它精熟,叫“炼”。想象在高热熔炉旁,火屑喷发、大锤起落的画面,岂是歌舞片那般欢乐。  从最基础的日常生活开始摆脱“蓄奴制度”——家中那两个,一个叫妈奴,一个叫爸仆。为独立自主做准备吧,从自己额头上流下的汗水才是甜的
这几天,陪伴孩子上网课、检查作业,单位事务繁杂,总是莫名其妙的烦躁。突然手机铃声响起,是母亲,她蒸好了一锅南瓜包子,让我去拿,或者父亲送过来。我连声阻止,家里不缺吃的,现在正忙,有空再说。母亲只好答应,便挂了电话。下班回家,一推门,熟悉的香气缭绕,桌子上一筐热气腾腾的包子映入眼帘,哪里来的?妻子告诉我,母亲刚来过,提了满满一兜面食,说是我最爱吃的,怕我没空就送了过来。我心头一热,顺手拿起一个,薄皮
一次上语文课,学到《边城》中傩送和翠翠初遇的片段,《边城》讲的是湘西的故事,老师说,选两个同学用湖南方言演一演傩送和翠翠吧。不知是谁大声喊了我的名字,老师准确地点了我。  我只好站起来,硬着头皮说,我不会说家乡话。  是的,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湖南益阳人,我不会说益阳话。益阳话仄声很多,音还特别重,小时候我觉得很不好听,因此决不肯说,久而久之,真的就不会说了。我以前从不觉得这是遗憾,但随着我渐渐长大
老舍先生笔下的猫既贪玩又尽职,村上春树笔下的猫既神秘又傲娇,那么多作家养猫、写猫,而我这个老文青又怎能不养只猫呢?  上次说过不养猫是有原因的(不知道的同学请翻看之前的杂志,2021年第13期),但架不住今年總是跟猫结缘。刚好室友说他同学的猫生了一窝小猫,养不了了,想送人,我又心痒难耐了。于是,上周末坐了两小时的地铁从朝阳到顺义,打算迎一只小橘猫回家。到了顺义,刚在室友朋友家落座,这位朋友就问道:
作文君:2021年是乡村振兴开局之年,不少老师也预测2022年的中考、高考会有相关主题的作文。本期我们选了两篇展现乡村风貌、描写乡村风俗的记叙文,一篇是八年级的同学写的,另一篇是高三的同学参加作文大赛的优秀作品。素粉可以对比看看,同样是写乡村,可以有怎样不同的角度和情感。  闲来无事,再次拿起时常放在桌上的竹蜻蜓。轻轻拉动连着白色丝线的小木棍,竹蜻蜓带着手绘花纹的叶片便在小竹筒里飞快地旋转起来,如
【文题亮相】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是成熟收获后的自信和实力;群山不言,巍巍屹立千万年,是风雨中的坚守和毅力;曾获得16枚奖章、名誉头衔107个的居里夫人选择不言,那是默默的奉献和大爱无私;生活中,无声的关爱、悄悄的付出、含泪的微笑……也许,“尽在不言中”更值得我们珍藏。  请以“尽在不言中”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立意自定;(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不少于600字;(4)文中不得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