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媒体融合”背景下主流媒体舆论工作的机遇与挑战

来源 :当代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4468738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国主流媒体正处于媒体融入的内生困境与以5G为代表的技术变革外生冲击的双重压力之下,技术冲击与媒体发展的平衡博弈、众声喧哗与媒体生态的逻辑碰撞、舆论引导与媒体融合的机遇挑战,使得主流媒体舆论工作在一系列传播现象下更加困惑.如何深刻把握5G技术带来的媒体环境变革,厘清新闻舆论工作的机遇与挑战,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性问题.“5G+媒体融合”是主流媒体掌握新闻舆论工作话语权和深入推进媒体融合的重要战略支撑,而这需要的不仅是思想融合、技术融合、制度融合、资源融合,更是时间与经验.
其他文献
近年来,以虚拟现实技术为基础的沉浸式新闻报道开始涌现,与人工智能、数据可视化等前沿技术一同为传统新闻业带来变革.与传统新闻报道形态相比,沉浸式新闻文本的传播效果有哪些变化?是何种因素影响着这些变化?这是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值得探索的问题.本文从可信度视角切入,通过问卷调查与数据分析,探究沉浸式新闻的技术特殊性是否真正影响到受众对于新闻的接受,进而试图建立评估沉浸式新闻传播效果的相对清晰和逻辑化的指标体系.研究发现,影响沉浸式新闻传播效果的因素包括用户维度下的信任变量、媒介使用变量以及信息维度下的感知因素与技
在算法推荐技术逻辑的牵引下,沉浸式信息流投喂让用户在享受阅读快感的同时进入“信息茧房”.技术是中性的,问题出在使用技术的人身上.算法与价值、流量与导向、迎合与引导……如何处理好这些关系拷问着算法推荐的顶层设计者.算法平台作为媒体的根本属性不能变,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不能偏,流量至上不能迷失正确导向.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的需求是分层次的,算法推荐要从迎合用户对信息的“低级需求”和“本能的喜好”向引导用户对信息的“高级需求”转变,为用户的健康发展提供“温情菜单”.
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百年发展经历了几次重大改革,包括《新青年》创办及改组、延安《解放日报》改版、改革开放时期新闻事业全面改革、新时代新闻事业全面创新和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等,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成为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成为新时代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重要行动指南,对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百年发展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对推进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初心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坚持与回溯,指引着中国共产党人坚守先进性与纯洁性.而建党之始的初心形成与表达,话语建构与传播,舆论宣传与动员,无不有赖于先后创办的革命报刊.贯穿百年奋斗成长壮大史,形成特定话语体系.初心话语的历史缘起与建构经历了抉择、生成和传承发展,最终确立“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中共早期革命报刊在初心话语体系建构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了解党的“初心”来龙去脉,自觉传承发展初心精神,促进价值内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作为信息传播方式持续了数千年的故事,在今天依然是媒体叙事最重要且有效的方式之一.但是,在海量信息不断涌现的当下,只有真正的好故事才能在信息洪流中脱颖而出.因此,如何把故事讲好成为信息传播者需要关注的重要议题.为探究讲好故事的方法,本文阐述可能影响叙事信息有效性传播的关键变量,并对影响这些变量的理论基础进行梳理.文章从认知神经传播学角度构建了叙事信息有效性的研究和评价体系,期望对未来故事传播有效性的深入研究提供有价值的思路和方向.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新闻理论在启蒙救亡、革命建设的民族民主革命实践中孕育发展,历经萌芽探索、实践成熟、曲折前行、改革发展,当前进入新时代理论创新的新阶段.在百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共产党新闻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革命建设实践中探索积累、发展升华,每一阶段都形成了独特的理论成果,彰显了中国特色新闻学术的魅力和优势,蕴含着理论传承和创新的历史逻辑.本文在梳理每个阶段的创新与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中国共产党百年新闻理论的历史逻辑.
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最新成果,“2060碳中和”引发了环境议题下中国国际传播的话语转型.本研究结合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对推特中这一议题的传播图景和路径进行考察.在传播图景方面,本文总结出相关议题下的三种话语:在碳中和议题连锁效应的影响下,更具建设性色彩的科普和合作框架成为推特的主流框架,形成“长尾效应”;以环境中心主义为核心的批判性话语则带来了海外网民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讨论与反思;更具负面色彩的对抗性框架则受国家间经济及政治议题影响较大.在传播路径方面,网络结构位置更加重要的“跨界式KOL”多为持正面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也是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党的新闻事业的百年.百年里涌现了无数体现马新观的经典新闻作品和其他传播形态的作品,研究这些宝贵的新闻与传播的历史实践,是深化研究马新观的突破口.本文回顾了“狼牙山五壮士”新闻报道与传播形态的80年历程,提供了大量原版历史资料.一组英雄集体的新闻报道和其他传播作品为什么能在长达80年的历史长河中持续报道与传播,取得如此辉煌的传播效果?作者认为,除了马宝玉等五壮士的事迹本身惊天动地,展现了对侵略者的斗志与民族气概外,也因为新闻与传播的领导者、写作(创作)者真正贯彻了
面对国内严重的经济社会不平等和中国的崛起,右翼民粹主义逐步成为美国转移国内矛盾、对华实施战略遏制的主流意识形态.在身份政治的操弄下,右翼民粹主义不断强化仇华、反华、制华意识,加大对新疆问题的干涉力度成为这一过程的必然结果.随着美国对华政治逐步走向极化,对新疆问题的认知及“以疆制华”策略的选择也日渐极端化.在此过程中,虚假人权叙事成为美国干涉新疆问题、“以疆制华”策略合理化的基础.这种叙事从“强迫劳动”到“种族灭绝”的升级,也成为美国对华政治极化的依据.凭借右翼极端分子的身份契合,郑国恩也成为美国涉疆虚假人
“种族灭绝”(Geonocide)一词最早出现在波兰犹太律师莱姆金1944年所著《轴心国在欧洲的占领统治》一书中,1948年《联合国灭绝种族罪公约》将其定义为意图全部或部分消灭某一民族、族裔、种族或宗教群体的行为,包括杀害其成员、限制其生活条件、绝育……等.rn迄至2016年已出现的种族灭绝案例有一战时土耳其境内的亚美尼亚族、二战时纳粹德国占领区内的犹太人、20世纪70年代的柬埔寨人、90年代卢旺达的图西族、波黑穆族、伊拉克的库尔德族等共计47次,导致死亡和无家可归人数各5000万.一个国家或政府一旦被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