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许叔微形象的演变

来源 :中华医史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gpengi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许叔微幼年即涉猎医书,后因父母病亡,成年后才致力医学,最终医术大成。虽学医有成,但许叔微仍以科举为重,于54岁得中进士。当时,社会上流传着许叔微"夜梦神人"的故事,提及了"业医"和"科举"的关系。对此,许叔微未予详述,仅以"杳冥之中,似有所警"一笔带过。其他人则为了表述各自的观点,对许叔微"夜梦神人"之事或是如实记述,或是加以改动。通过对医学知识来源、习医时间、习医动因等因素的改动,在宋人笔下,许叔微以医济人,积攒阴德,进而得登科第。此形象得到了时人的认可,并被视为楷模,用以勉励他人。

其他文献
期刊
目的研究超声引导下内热针治疗颈源性头痛(CEH)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期间在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中心医院麻醉科就诊的CEH患者共6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盲穿组和超声组(n=32)。盲穿组在局部麻醉后依据体表标志行内热针穿刺治疗,超声组于局部麻醉后在超声引导下进行内热针穿刺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操作时间、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7 d、14 d和1个月时VAS评分、疗效,以
桑叶作为附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以"桑叶"单独入药始载于《本草拾遗》。梳理桑叶采收加工和临床应用的本草文献发现:清代以前桑叶夏秋皆可采收,清代至今桑叶采收期以秋冬为佳,称"霜桑叶"或"冬桑叶";民国以前桑叶以阴干和炙干为主,民国至今桑叶以晒干为主。可见桑叶的采收加工随着时代的变迁,发生了较大变化临床应用形式多样,不同用法疗效也不同。
《幼幼新书》为南宋儿科巨著,引用文献众多,通过全面整理引文,总结引录文献规律,厘正了现行各版本中某些异文存在的错简,为某些不可考文献的编成年代给予大致的界定。
民国时期中医药著作中广告图的出现是商业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在237幅广告图中,照片106幅,墨线图130幅,彩图1幅。可分为药店广告、诊所医院广告、医药产品广告、中医学校社团广告、书籍广告、书局广告、商品广告、公益广告8类。广告图绝大部分与医药相关,具有照片数量多、反映社会流行题材及社会风气、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和艺术性等特点,是为民国书籍中一种奇特的现象。
瓜州县博物馆藏编号01271西夏时期写本为3片藏文医书残片,分属2个不同的文书,涉及医方和外治法。医方包括泻药方、寒药方和疮伤方的配方、调配方法和给药方法。外治术包括针灸、放血方法。对3个藏文医书残片的研究,将有助于对西夏地区医药史,藏医药传播史的研究。
《修事指南》为古代三大炮制专书之一,其作者张睿生平记载极少,该书版本文献著录亦多舛误。张睿,紫琅人(今江苏南通),与鄂尔泰似有世交,因母患病而学医。医术精湛,曾为太医,其著作《医学阶梯》得康熙帝睿鉴。所著《修事指南》多与《医学阶梯》合刻,版本分2个系统:1卷本系统,现存最早者为康熙来树轩本,后世诸本多据该本递修;2卷本系统,仅存文光堂本,且源于1卷本系统。
20世纪50年代,小儿麻痹症是困扰世界的难题,在中国也流行猖獗。顾方舟等中国医学家走出国门去学习,在艰苦的环境中坚持科研和生产试验,制定出适合中国的技术路线和免疫策略,让无数中国儿童因为吃了糖丸疫苗远离小儿麻痹症。2000年,经世界卫生组织确认,中国成为无脊髓灰质炎国家。
期刊
1977—1982年,在卫生部的统一部署下,各地普遍开展了子宫脱垂、尿瘘的普查普治工作。与第1次普查普治相比,组织协作更有成效,专业人员发挥了更大作用,手术疗法得以在更大范围推广应用,数以万计的重症患者因此得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