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里求生的“坚忍”号

来源 :奇闻怪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e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航海史上一个非常壮烈的死里求生的故事。那是1914年的8月8日,当皇家南极探险队驶离英格兰的普利茅斯港时,恰逢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沙克尔顿的船是一艘三桅木船,特别适于经受冰的撞击,船名叫“北极星”,是挪威最有名的造船厂建造的,造船的木料是栎木、枞木以及绿心奥寇梯木,都是十分坚实的木头,须用特殊工具才能加工。沙克尔顿用他家庭的箴言“坚忍制胜”将船重新命名为“坚忍”号。
  海水结冰 困在原地
  一路向南驶去,探险队最后一个停泊港是南乔治亚岛,这是不列颠帝国在亚南极区的一个荒凉前哨,只有少量的挪威捕鲸人住在那儿。离开南乔治亚岛后,“坚忍”号扬帆驶向威德尔海,这是毗邻南极洲、有大量流冰群出没的危险海域。在6个多星期里,“坚忍”号闯过1 600多千米漂着冰群的海路,距最后目的地还剩大约160千米的路程,然而就在此时,1915年的1月18日,大片流冰群将船包围,急剧下降的温度使海水结冰,结果将船周围的冰块冻结成一体,“坚忍”号被卡住了。
  一些船员是来自皇家海军的职业水手,一些是粗犷的拖网渔民,他们曾在北大西洋的酷寒中工作过,还有一些是刚从剑桥大学毕业的学生,他们是作为科学家参加探险的。还有一个名叫布莱克博罗的年轻人,是从布宜诺斯艾利斯港偷偷搭船混进来的。所有的人怀着不同的希望聚到一起,而现在,这些希望都化成了泡影。
  对沙克尔顿来说,更是失望到了悲伤的程度。他已年届40,筹划此次远征耗去了他的大量精力,欧洲正忙于一场大战,往后很难再有这样的探险机会了。船上的每个人都知道,最终的结局无非是二者必居其一:要么坚持到春天到来,浮冰自行融解,使他们得以脱身;要么是浮冰所产生的挤压力决定船的命运,极大的可能是船会像蛋壳一样被挤碎。
  第2天,沙克尔顿下令弃船,大伙钻进帐篷,在冰上度过了一夜。帐篷薄得能让月光透入,温度很低。弃船后的第2天,沙克尔顿召集大伙,平静地宣布,队伍将进行冰上行军,目标是西北方约640千米远的保利特岛。然而奔向陆地的行军是不切实际的:拖着满载货物的救生船翻越巨大的冰块,穿过深深的积雪,是不可能的。于是沙克尔顿下令在冰上扎营。冰海上的营盘成了大伙的新家,食物从半沉没的“坚忍”号打捞上来。南半球正值夏季,气温攀升,半融化的松软积雪使行走变得十分困难,大伙的衣服总是湿乎乎的,然而每晚当气温骤降,又把湿透的帐篷和衣服冻得硬邦邦的。大家的主食是企鹅加海豹,海豹脂肪成了唯一的燃料。
  冰面开裂 乘船离开
  到了4月份,营盘下面的冰开裂了,沙克尔顿知道,等待已久的化冻时刻已经来临。4月9日,他命令3艘救生船下水。28个人带着基本口粮和露营设备挤上了小船。气温降至-10 ℃,海浪倾泻在毫无遮掩的小船上,他们连防水服装也没有。
  夜以继日,时而穿过漂着流冰群的危险海域,时而穿过大洋上的惊涛骇浪,每条船的舵手都奋力控制着航向,其余的人则拼命舀出船中的水。船太小,难以在劲风中把握,在几次改变方向后,沙克尔顿下令朝正北方挺进,背靠大风驶向一块小小的陆地——象岛。
  这是连续7昼夜未能合眼的可怕的冒险航行,衣服都冻成了一层厚厚的冰甲。透过漆黑的大海,伴随着有节奏的爆发性呼吸声,白喉虎鲸从船舷旁探起头来,用它们狡猾的小眼睛打量着船上的人。霍尔尼斯,这个曾在北大西洋的拖网船上见过世面的人,此刻也被吓得捂着脸哭泣。年轻的偷搭客布莱克博罗叹息着说:“我的脚不行了。”沙克尔顿也感到筋疲力尽了,但他每日每夜都坚持站立在船尾,为的是让大伙知道,他还在控制着局面。直到4月15日,救生船终于在象岛陡峭的悬崖下起伏颠簸,接着就开始了登陆。可是他们很快就发现,在这个被上帝遗弃、 风雪横扫的荒岛上根本无法生存。怒号着的狂风吹过冰川席卷而来,撕破他们的帐篷,卷走他们仅有的一点家当——毯子、铺地防潮布和炊具。水手们一窝蜂地逃上小船隐蔽,还有一些人则趴在地上,湿冷的帐篷倒在一边,破碎的篷布遮挡着他们的脸。
  沙克尔顿明白,外面世界的人决不会来到这座孤岛。唯一可行的办法,当然也是很可怕的办法,是由他带上最大的救生船“凯尔德”号以及几名精干船员,划过南大西洋上一段世界上最危险的海路,前往南乔治亚岛上的捕鲸站去求救。
  “凯尔德”号是一艘约6.9米长的小木船。沙克尔顿挑选了5个最牢靠的人:沃斯利,他将担任领航员,在困难条件下他的领航技术已经帮了沙克尔顿的大忙;2名爱尔兰水手卡锡和克林;还有克尼斯和文森特。
  战胜困境 冲上海滩
  從出发后的第2天起,“凯尔德”号便陷入了困境。在连续多天的航行中,有10天碰上了8~10级的大风。冰冷的海浪把人浇得透湿,在帆布搭的船舱里,下了班的船员躺在又湿又烂的驯鹿皮睡袋中,舱内漆黑狭小的空间给人以活埋在里面的感觉。几天过后,文森特便垮了下来,而克尼斯的情况也不妙,虽然他还在硬撑着。所有人都发现,他们的双脚,一直以来都是湿的,已经发白肿胀,表皮已失去知觉。此外,他们的身体也被充斥着盐渍的冰硬的衣服磨破擦伤了。但是“凯尔德”号依然固执地、机械地穿过一切狂风激浪,他们坚持在舱面上望着,坚持做饭,坚持将舱里的积水舀去,坚持扬帆落帆,并始终把握着方向。
  正如曾经担心的那样,沃斯利几乎没法使用六分仪,只能凭经验和本能的直觉来测算风向与潮流,他主要依靠航位推算法——即水手对方向和距离所做的估算来导航。他们拟议中将要出现的那块陆地——南乔治亚岛,在几十万米的航线上只是一个小小的点,稍有偏差就会错过。他们极不情愿地将航向对准该岛无人居住的西南海岸,这样即使是偏离了该岛,盛行风还会把他们向东吹往别的陆地。反之,如果航向是朝着该岛东北海岸线上的居民点,一旦错过了,不利的风向就会把他们吹向无边的大洋并湮没在那里。
  5月7日临近黄昏时,这是第14天,一大片海藻从船旁漂过。他们兴奋地朝东偏东北方彻夜划行,到第15天,午后云雾散时,卡锡嚷起来,他看见了陆地。   这不仅是水手的技能与意志的胜利,也是领航技术的胜利。即使在能够用六分仪导航的5次机会中,沃斯利也要依赖某种程度的猜测,因为船颠簸得太厉害,以致他无法给太阳准确定位。似乎是上帝存心和他们过不去,呼号的风暴使当天的所有登陆尝试都归于失败。除此之外,他们发现仅存的补给水也已稍带咸味,他们已饥渴难耐。到5月10日夜晚,沙克尔顿领着他们的小分队用尽最后的力气,总算使“凯尔德”号冲上了南乔治亚岛满是砂砾的海滩。
  到达捕鲸站 营救船员
  如果走海路,最近的捕鲸站也有约240千米远,这对破烂不堪的船和筋疲力尽的船员来说,实在是太遥远了。于是沙克尔顿决定,由他率领沃斯利和克林径直穿过南乔治亚岛的内陆前往斯特姆尼斯湾的捕鲸站。如果像乌鸦一样飞过去的话,这段距离只有35千米,但是要跨过崎岖嶙峋的山岩和危险可怕的冰隙。
  沙克尔顿最担心的是天气,但是在5月19日凌晨3时,天气很好,还有一轮满月挂在空中,正好能用来导向。
  冰川上反射出明亮的月光,沙克尔顿、沃斯利和克林离开同伴,从哈康国王湾的岬角出发,向捕鲸站挺进。他们3次企图翻过横卧在面前的陡峻山岩,但都失败了。第4次终于翻过去,却是白昼将尽。越过最初的一个陡坡后,与另一边的地面还隔着一个又长又陡的雪坡,它的底部掩藏在薄雾中。随着深夜来临,这样的海拔高度有可能把他们冻僵。沙克尔顿镇静了一会儿,“我们滑下去。”他最后说。3个人依次坐下,每人都坐在另一人的后面,并用胳膊缠住前面的人。绳索绕在他们身下,沙克尔顿坐在最前面,克林殿后,他们朝下面漆黑的深渊飞速滑去……
  清晨6时30分,沙克尔顿觉得他听见了汽笛声。他知道,捕鲸站的人总是在每天的这个时刻起床,假如自己的听觉没出错,那么下一次汽笛声将在30分钟后响起,召唤人们开始上班。3个人激动地望着、等待着。就在7时整,他们果然听见汽笛声。此时此刻,他们才确信自己成功了。
  在5月20日下午3时,经过36个小时的艰苦跋涉后,3个人终于来到了斯特姆尼斯捕鲸站附近,因为被海豹脂肪燃料的烟熏过,他们的脸又黑又脏,他们缠结成一团的乱发几乎拖到肩头,且沾满了盐渍,显得狰狞可怕。
  这些挪威捕鲸人完全吓呆了,但还是热情地接待了这几个落难者,他們用肩膀把沙克尔顿等3个人扛进了捕鲸站。一艘船立刻被派去接应“凯尔德”号及另外3人。
  象岛上,这一天的黎明来得晴朗而寒冷。这已是1916年的8月30日,自“凯尔德”号出发后已过去了将近5个月,威尔德已开始私下准备另一个救援行动。
  食物储备已经告急。其中一人严重冻伤的脚已经被探险队中的2名外科医生做了手术处理,但出现了骨头感染,状况很糟。自从来到了象岛,他一直一声不吭地躺在湿透了的睡袋里。
  午后一时,威尔德正在准备一道浓汤,这是用潮水洼中捡来的帽贝炖的汤。突然,探险队中的画家乔治·马斯顿在2艘小船搭成的避护所里兴奋地探出头来,“威尔德,有一条船。”他说着,“点一堆火好吗?”威尔德还没来得及做出反应,所有的人就翻滚到了一块,他们手握盛着浓汤的缸子,一起涌向避护所的帆布门洞,结果把门洞挤碎了。
  在外面,那条神秘的船越驶越近,当它升起智利商船旗时,大伙一时都糊涂了。离岸不到152米时,它放下一条小船,也就在这时,大伙认出了沙克尔顿强健魁梧的身影,接着是克林的身影……
  原来,智利政府为帮助沙克尔顿,便将这艘小型钢壳拖船拨给他使用。在经历了近20个月的流浪与磨难后,沙克尔顿竟没有丢掉一个人,真是奇迹!
  8年后,沙克尔顿又踏上了去南极探险的征途,但在他踏上南乔治亚岛之后的一天,因心脏病突发而去世,时年47岁。沙克尔顿的妻子将丈夫的遗体埋在了南乔治亚岛。今天,他依然安息在岛上小小的墓地里。
其他文献
  
在1991年上映的电影《终结者2:审判日》中,未来机器人和人类发生了一场大战,超级电脑“天网”为了阻止人类领袖康纳,派出了机器人T-1000从未来穿越到20世纪末追杀少年时期的康纳,与此同时,成年的康纳也派出了机器人T-800——由阿诺·施瓦辛格饰演的机器人男主回到过去,保护年幼的自己,一场大战就此展开。   相信只要是看过这部电影的人,都会对电影里的反派机器人T-1000印象深刻。它可以随意变
他们身怀绝技,饱受争议;  他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  他们经历非凡,体验神奇;  他们就是鲜为人知的RV者。  所谓RV,是英语Remote Viewing的简称,即遥视技术(又称直能潜视技术)。遥视是一种千里眼的形式,遥视者运用他或她的透视能力去“观察”,把信息聚集在一个由物体、地点、人物等组成的目标上,隐藏在遥视者的物理视域里面,尤其是与遥视者分开一定的空间距离,有时候也同样分开时间距离(过
赫里克历来被人称为“希腊的庞贝”。公元前4世纪,这个位于科林西斯湾畔的大港是希腊最重要的一座城市。每天,来自各地的商人和朝觐者汇集在这里。波塞冬神庙(海神庙)里的青铜海神塑像是他们膜拜的对象。波塞冬神掌管大海,也主宰大地,既是市民心目中的庇护神,又是造成市民灾难的恶魔。  希腊历史学家保萨尼亚斯认为,赫里克市民就是被其庇护神——波塞冬惩罚。因为市民曾经喊来官兵,“强制将一些躲在神庙里的人”处死。于
水晶头骨是指用石英晶体雕刻的人头模型。有些水晶头骨和人头一样大,但也有小一些或大一些的。玄论者(一般指持伪科学观点的人)声称,一些水晶头骨已有几千年历史。他们还经常把水晶头骨与中美洲古文化(尤其是玛雅文化)联系起来,甚至声称水晶头骨与玛雅长计历(玛雅历法)和玛雅预言有关。但真是这样吗?  先来揭穿一例   看到这儿,你一定会质疑:像黑吉斯头骨这样的水晶头骨,真的如此神奇,蕴藏魔法?美国好莱坞大片
赵佶《鸜鹆图》  南京博物院的迎春特展“百花呈瑞”是一个意外的惊喜。一般来说,这种节庆之下、旨在热闹的展览,大多走亲民和普及路线,并不以学术高度为已任,但这次却罕见地梳理了极多颇具价值的馆藏,近百件花鸟书画作品,从宋元、明清,一路到民国及近现代,“勾勒半部中国花鸟画史”所言不虚,确实囊括了一张光辉灿烂的大名单:  以宋徽宗开卷领衔,到元代李衎、倪云林,然后是林良、吕纪、沈周、文徵明、陈淳、徐渭、蓝
德国核电站主题公园   说到核电站游乐园,人们脑海里所浮现的大概是切尔诺贝利那个刚刚开业就被遗弃,荒凉地伫立在鬼城里的摩天轮。不过坐落在德国荷兰边境的卡尔卡仙境,则是一个由早已建成却因为争议从未投入使用的核电站改造而成的大型游乐园。各种反应堆、厂区装饰一新,变成了一个个特色游览项目。   主题公园占地面积55万平方米,相当于80个足球场的大小,公园内尽是花草和水池,还有一栋有450间房间的酒店
四十年的人生里,胡杏儿有过三次出走。她人生的困境与坦途亦来源于此。  第一次她12岁,从香港到贝尔法斯特念中学。最初几年,自卑和乡愁搅得她心情像这座北纬54度的城市一样湿冷。第二次她19岁,从香港科技大学休学进入TVB,本想先休一年,却再没回去过。第三次她35岁,效力TVB16年后,她约满北上;不久结婚生子,忙于人生大事的同时,也未消失在荧屏上。  幼年时,胡杏儿比大多数同龄小孩先感受到“独在异乡
用電磁波听声音  我们知道,如果没有介质,即便物体发生振动,声波也无法传播,也就无法产生声音。因此,有很多人认为,由于太阳系中没有像空气那样的特定介质,所以也就没有声音。  实际上这样的想法有点狭隘了。当我们谈到声音,总是只想起需要介质传播的声波产生的声音,如彼此交谈时通过空气传播进彼此大脑的声音,但是有很多声音并不需要通过介质传播,比如我们可以通过无线广播,听到来自千里之外的广播电台主持人的声音
强直性麻痹是一种不需要后天学习就能掌握的本能,而且这种应急机制是自身无法控制的,不是你想动就能动的。  实际上,许多动物都会出现这种防御反应,包括许多昆虫、鱼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而最容易出现强直性麻痹的家养动物之一就是鸡。  强直性麻痹发生时,动物会浑身僵硬、声音微弱、眼睛不时紧闭、对外界失去反应,严重的时候会像帕金森症一样开始颤抖。  早在17世纪的时候,就有人发现了强直性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