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疹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系统症状的研究进展

来源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nzhaoganc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药疹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系统症状,是一种特异性的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为皮疹、发热、淋巴结炎及内脏系统受累(包括肝炎、心肌炎、肾炎、肺炎等)。目前为止其发病机制尚不确切,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药物代谢途径、病毒感染与激活、免疫反应及遗传等。由于初发症状的非特异性,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往往被延迟,其死亡率高达10%~20%。及早诊断并停药是治疗的关键,糖皮质激素、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等综合治疗能够降低药疹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系统症状患者死亡率。

其他文献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原醛)临床分型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指导治疗。目前所知原醛至少有7种类型,其中以醛固酮腺瘤(APA)和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IHA)两型为多见。鉴别腺瘤和增生的方法中以双侧肾上腺静脉采样检查(AVS)法最为可靠,但由于其本身具有局限性而难以广泛开展。CT应用最为广泛,对于单侧大结节腺瘤CT诊断的结论可靠,不必考虑AVS检查;对于其它病例,特别是IHA,CT检查的结论不
基于Hull-White模型,研究由零息债券的市场价格进行参数校准的问题.构造函数将问题转化为正则化问题,并利用正则化方法得到解的存在性,稳定性和所满足的必要条件.最后利用必
目的 探讨循证护理在预防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并发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60例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患者按入院时间分为循证护理组130例和传统护理组130例,循证护理组对术
炎性反应在颅内动脉瘤形成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目前,颅内动脉瘤的病理生理学过程主要考虑是由异常的血流动力学和炎性反应共同引起。已有研究表明,颅内动脉瘤壁中存在的炎性细胞主要是单核巨噬细胞,且可分泌多种效应分子,削弱和破坏血管壁结构。因此,研究不同亚型的巨噬细胞及其效应分子在颅内动脉瘤病理生理学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差异,将为探索颅内动脉瘤的发病机制和有效的靶向治疗提供线索。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以T细胞过度活化且激活B细胞产生大量自身抗体为特征的自身免疫疾病。研究认为其发病机制受环境与基因的共同调控。树突细胞是目前所知体内功能最强的免疫抗原提呈细胞,在免疫监视、免疫防御和免疫自稳中均发挥作用,是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重要环节。人体血液中两组重要的树突细胞亚群是髓样树突细胞和浆细胞样树突细胞,前者能通过凋亡细胞介导而活化,后者能表达Toll样受体及分泌干扰素α,均在系统性红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后免用腹带、早期翻身,对产妇主观舒适度、第1次排气时间、腹胀、子宫收缩及泌乳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在我院产科择期行剖腹产的产妇120
寻常型天疱疮是一种危及生命的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疾病,以累及皮肤和黏膜为主要症状,临床表现为皮肤黏膜的糜烂、水疱、大疱,组织病理可见表皮内水疱伴棘层松解,是天疱疮中最常见的类型。目前研究达成的共识为寻常型天疱疮的发病除了与抗桥粒芯糖蛋白的IgG抗体介导的体液免疫有关外,T细胞所介导的细胞免疫也是寻常型天疱疮发病的关键因素。
目的:分析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131 I治疗后,血清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A-TG)升高的影响因素。探讨A-TG是否可以作为D T C复发和转移的随访指标。方法2008年1月至2013年2月间106例
甲状腺疾病与脑血管病的关系日益受到关注。研究显示,甲状腺疾病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烟雾病、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动脉夹层分离等多种脑血管病有关。文章对甲状腺疾病与脑血管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目的 探讨术中收集肾盂尿培养经皮肾镜超声清石术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经皮肾镜结合EMSⅢ代碎石清石系统治疗54例复杂性巨大肾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照组为术前中段尿培养,实验组为术中收集肾盂尿培养.结果 术前中段尿培养,阳性率为16.7%,术中肾盂尿培养,阳性率40.7%.两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术中收集肾盂尿培养在皮肾镜超声清石治疗中较术前尿培养阳性率高,可以有效选择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