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课堂教学要有效的落实“内容标准”

来源 :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vebo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课堂教学,内容标准,落实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8)09-0060-02
  
  2008年《历史教学》第3期刊出陆安先生《由“第三次科技革命”一课引发的思考》一文,读后颇受感动:一是感动于陆老师的敬业精神、求实精神和探究精神;认识陆老师源于2001年大作《新课程理念在历史课堂的“软着陆”》,此后留心拜读他的文章,可谓“嘤其鸣矣,求其友声”。二是感动于董老师跨越年龄的“代沟”,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换水、充电、洗脑”不甘落后,可谓“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但是,仔细品味董老师的教学过程,似有“为山九仞,功亏一篑”的遗憾,那就是缺失了“概述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教育。
  我们知道,“内容标准”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由此形成的教学目标是教学任务的具体化。从本课的“内容标准”来看,可以理解为以下三个方面:1、重点:知道计算机网络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领域的重大成就;2、重心: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3、要求:在学习计算机网络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领域重大成就过程中,概括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董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使用多媒体课件,通过自主学习,由浅入深的讲述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标志和核心,以及生物工程的发展等;然后通过自己收集的“新颖的文字资料,鲜活的图片资料”等,将历史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内化和提升了教学内容;最后,通过讨论“互联网”和“克隆人”两个问题,将课堂推上高潮,把本课的教学重点落实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可以说,不失为一节成功的常态课。但审视整个教学过程,如果问及学生“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是什么?”学生回答可能比较艰难。因此,从落实“内容标准”来看,笔者认为本节课缺失了“概述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那么,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是什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领域的重大成就,引导学生分析或概括这些特点呢?翻阅几个版本的初中历史教科书,如北师大、人教社等版本,都没有现成的结论。这就需要教师利用教材的弹性,开发课程资源,有效的落实“内容标准”。例如,在本课教学中,董老师可以在“内化”教学内容的环节后,通过“生物工程是在哪些学科的基础发展起来的”等问题,以及“鲜活的资料”,让学生分析和归纳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加快;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科学技术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等。
  《历史课程标准》把“课程目标”分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它们之间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即“知识与能力”是教学目标的基础,是认知历史和感悟历史的依托;“过程与方法”是我们解决历史问题所必备的途径与手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可以看作历史教育所承载的终极意义——促进学生的发展。
  本课教学中,董老师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认识网络技术的价值和作用,循循善诱地教育学生遵纪守法,文明上网;辨证地看待“克隆”现象等,彰显了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让我们感到课堂教学的“精神气质”。但回过头来,想一想,这节课在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时,是否还要正面进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教育呢?
  我们说,从整个学科课程来看,“课程目标”还分为微观目标、中观目标和宏观目标。微观目标是我们每一节课要解决的问题,中观目标是我们每一个模块要达到的目标,宏观目标则是学科课程的总体要求。有些宏观目标不是靠某一节课能够解决的,它有一个从微观到中观、再到宏观的落实过程。就本节课而言,《历史课程标准》中的宏观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创新意识”,需要我们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微观目标人手,落实面向未来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让学生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道理;感悟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远大志向;形成崇尚科学的意识,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发展。
  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实际,拓展教学内容,落实宏观目标。例如,在本课教学中,董老师可以在“提升”教学内容的环节上,结合第三次科技革命给我们今天生活带来的影响,让学生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道理;结合我国在原子能、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等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认识“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性;从而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意识和创新意识等。
  什么是有效的课堂教学?2006年历史学科展开过讨论,2007年《中学历史教学参考》又组织了讨论和征文比赛。目前学术界仍没有形成统一的看法。有的学者从表层、中层、深层三个方面,进行结构化分析;有的学者沿用经济学上效果、效率、效益的概念,综合解释有效教学等。无论如何阐释有效教学的含义,有一点我们需要清楚,那就是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正如任鹏杰主编所说:“教育的效用,从根本上说,是服务于我们的人生。”
  基于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围绕教学目标,从不同层次挖掘“内容标准”的丰富内涵,做到教得轻松,学得愉快,追求“效果、效率、效益”的蕴意。我们说,这里的“效果”就是有效的落实“内容标准”;“效率”就是45分钟内的最佳效果;“效益”就是课堂教学后,对学生成长产生的一种推动、牵引和导向作用。如董老师让学生讨论“互联网”“克隆人”等,进行“人文的、伦理的、精神的、生态的问题”教育,就是一种深层次、高效益的尝试。
  有效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思想、教学思维和教学理想,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按照预设目标,通过教学过程,引起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反应。但教师的“预设”与学生的“生成”往往彰显矛盾,这就需要教师搭建思维的“梯子”,机智处理。例如,董老师在提出:“你认为克隆技术是否应该限制?是否应该克隆人?说明你的理由”时,面对“课堂一下子肃静了许多”,董老师及时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大胆一些”的话语……并把求知的火花“燃烧到课外,甚至燃烧终生”,就是教师的教学机智,也是课堂教学有效落实“内容标准”的一种策略。它必将“对学生成长产生一种推动、牵引和导向作用”。
  
  责任编辑:任世江
其他文献
著名军事史专家、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陈海宏教授的新著《欧陆烽烟——五百年欧洲陆战的演进》已于2010年1月出版。该书聚焦了1500至2000年这短短500年间的欧洲战争。  在世界近现代历史中。欧洲是发生战争最频繁、最激烈的洲,曾经发生了诸如三十年战争、七年战争、拿破仑战争、两次世界大战……这样的全欧洲的战争。欧洲国家之间的战争更是层出不穷。欧洲人为进行战争发明创造了形形色色、千变万
2007年9月21日至25日,教育部历史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年会暨全国高校历史系主任联席会议在古都开封隆重举行。本次会议由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承,办,来自全国近90所高校的13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盛会。教指委主任委员马敏教授(华中师范大学)主持大会。与会各教指委委员作了主题发言。    一、历史学科教材建设问题    章清教授(复旦大学)从教材的功能、教材在历史教学中的地位和教材产生的机制三个方
摘 要 18世纪中叶以后,领事制度愈加受重视,西方各国将领事制度作为争夺市场和向外扩张的工具。因葡萄牙国力相对较弱,与清政府关于澳门地位的谈判迟迟无法达至共识,致使葡驻广州领事的交涉事宜一拖再拖。在葡领事设置之前,葡国在广东等地的事宜多由外国商人或他国驻广州领事兼领。后经中葡多年交涉,葡国驻广州领事馆才得以正式设置。葡国驻广州领事馆服务的范围主要包括现在的广东、广西、海南、香港等地区,领事的主要职
【摘要】持续八年的日本侵华战争,导致数以千万的中国人民沦为难民。他们居无定所,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战后在“联总”大量善后救济物资的帮助下,“行总”对这些难民进行了救助,并帮助其中的相当一部分返回家乡。为了成功遣送难民,行总在署长蒋廷黻的领导下,制订了一系列方针政策,明确规定了遣送的标准、程序及遣送的路线、交通工具等问题。行总成立了专门的遣送难民的机构,遣送之前进行了广泛的动员准备工作。行总的难民遣
关键词 2009年高考,江苏历史试题,命题准确性,答题,评卷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l(2009)19-0048-03    笔者参加了2009年江苏省高考历史试题25A的阅卷工作,得知本题得分在6道主观题中最低。现把我参加批阅该题时所了解的一些情况做一介绍,供诸位同仁参考。为便于阅读,笔者将原题及答案摘抄如下:  北宋年间,面对严峻的民族矛盾扣阶级矛盾,
编译说明:诚如《历史教学》编辑在征文中所言,历史学科在批判性思维的研究方面几乎还是空白。笔者在中国知网上键入“批判性思维”进行搜索,发现关于历史学科批判性思维的文章屈指可数,仅三两篇而已。这些文章基本都以理论为主,很少涉及实践操作层面。理论终究要与实践相结合才有生命力!在历史课堂中,应该如何进行批判性思维教学?国内没有可供借鉴的案例,这恐怕是将批判性思维教育融入我国中学历史课堂中的最大不利因素。当
“相对于发展成熟而多元化的西方医史,中国医史或医疗社会史在中国史学范围里的‘妥当性’似乎仍受到置疑。近年来我经常被问到我为何仍在做医疗史,为何不回去做传统的社会史。言下之意,医疗史在中国史里是有点偏门、有点不入流,甚至乏味,所以浅尝其中滋味即可,不宜久留。”[1] (p.3)  梁其姿教授在其新著中的这段告白,确乎道出了目前从事医疗史这一国内尚算不上主流史学研究的研究者的心声。本世纪以来,这一研究
《世界是平的》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在3月份发表的一篇题为《新冠肺炎是新的历史分期的起点》的文章中提到,新冠肺炎将成为“公元前和公元后”那样的历史分期的起点。也就是说,新冠前和新冠后,将是如同公元前公元后一样的两个不同的时代。  所谓不同的时代,其实并不是在某一时间节点后突然“变幻”出的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但是,这确实意味着,某些事件会成为历史进程的加速器,比如新冠疫情。  在全球疫情走势仍不明朗的
摘 要 20世纪20年代前期,我国国内有关生活费的调查便已有所展开,但规模尚小且不完善。1926年社会调查部(1929年改称北平社会调查所)成立后,迅速成为近代社会调查的主要推动机关。作为一个专业调查研究机构,北平社会调查所在创办初期即以劳工生活费为主要研究对象,不仅取得了丰硕的调查研究成果,留下大量可资利用的调查资料,同时在具体调查方法的推介和生活费指数的编制问题上,也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与导向作用
[摘要]潮汕善堂始于宋代,崇奉大峰祖师。千百年来,潮汕善堂绵延不绝、深入民众、多方行善,广联海外,形成了独特的善堂文化。其特色表现为:民间信仰强力支撑其存续;具有强烈的延展性;生命力非常旺盛。潮汕善堂文化对于当今慈善发展的启示是:传统资源在慈善发展中大有可为;慈善组织应该行为规范服务社会;慈善组织必须把握方向合理定位。  [关键词]潮汕,善堂,文化,慈善  [中图分类号]K2[文献标识码]A[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