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的“诗意”呈现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song1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王崧舟教授的《枫桥夜泊》能成为经典课例,关键在于其课堂所呈现的“诗意”。课例中的诗意性主要体现在举象造境勾勒画面、写话入情体悟情感、理解“钟声”意象探寻文化之根、因声求气品味“愁情”这四方面。
  关键词:诗意语文 王崧舟 《枫桥夜泊》 钟声
  多年来,语文教师习惯把古诗词文本硬生生地拆解,脱离诗人的情感,完成翻译就等同于教授完毕。其实,古诗词不宜单独分析或是逐字逐句解释,这样容易导致诗歌意境零散破碎,不利于学生把握诗情。而王崧舟“诗意语文”的教学理念则打破传统逐句分析讲解古诗词的教学模式,主张融入情境去领悟,追寻文本背后的精神价值,挖掘古典文学蕴含的文化。《枫桥夜泊》课例正是“诗意语文”在古诗词教学的新尝试,刷新众多一线语文老师的视野,提供古诗词教学和教研的新思路。本文从教学方法入手,挖掘“诗意”在教学中的具体表现。
  一、举象造境,勾勒枫桥月落图
  在解读诗词时,先激活文本的语言,让学生通过咀嚼、品味将文字想象还原成一个个生动、具体的意象,这便是举象;接着把富含生命的意象重新组合形成画面,逐步导向情境当中,这便是造境。
  王崧舟讲授《枫桥夜泊》时,用诗意的语言启迪学生将诗中的意象具体化:“睡不着觉啊,张继看着月亮缓缓地升起来,又看到月亮沉沉地落下去。当月亮完全落下的时候,天地之间一片幽暗,一片朦胧。在一片幽暗和朦胧之间,诗人还看到了什么?”
  毫无疑问,学生能回答出,是“江边的枫树”。但王老师岂会就此罢休?他继续追问,让学生通过语言还原“江枫”,看到诗人内在之意诉之于外在之“象”。
  师:看到的是怎样的江枫?把眼睛闭上,月亮落下去了,天地之间一片幽暗,一片朦胧。这时秋风瑟瑟地吹来,吹过江枫,吹过枫林,吹着火红的枫叶,吹呀,吹呀……现在看到枫树了吗?请睁开眼睛。你的脑海里出现了关于江枫的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一条小河,边上有一排枫树,秋风吹来,枫树的叶子在一片一片地飘落。有的飘落在地上,有的飘落在水面上,甚至有一两片飘到了渔船上。
  师:看到这样一番情景时,你的心里是一种什么感觉?
  生:特别特别忧愁。
  文本里的“象”在学生的描绘下,呈现出鲜活的画面。然而,仅看到画面是不够的,学生还要尝试体悟“象”背后所承载的诗人情感。此时,王老师指着由“象”组合的板书,说道:“大家看,月落是景,乌啼是景;江枫是景,渔火是景;霜天是景,钟声是景。这景那景,都一层又一层包围着——”无论是落月还是江枫,都透露出凄冷和萧瑟。王老师将诗中一个个相互印证且同性质的意象进行层层叠加,重现张继所创造的立体且有机的整体意境,使得学生走进情境之中,体悟张继在那当下的孤寂与忧愁。朱光潜曾说:“无论是欣赏或是创造,都必须见到一种诗的境界。”“见”即是将文本中每个看似独立、隐晦的“意象”密码进行转化并且整合,进而复活诗中的意境。王崧舟别出心裁的安排,擦亮了语文意识,发掘诗歌的意境美,激活学生心中的诗情。
  二、写话入情,深入文本体悟情感
  王崧舟认为:“对文字,你必须去还原它、想象它、复活它……让文字在你的心中含情脉脉、情意绵绵、热情洋溢、激情四射。”“入情”需要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运用诗性的语言营造诗意的氛围,驱使学生钻进文字里,唤醒情感体验,试着与文本、与作者对话。
  课堂气氛来到高潮,王老师设置了写话入情的环节:
  师:在这个夜半时分,那钟声穿过枫林,贴着水面,来到了张继的客船之上。你听,这钟声那样真切,似乎在对张继说些什么……孩子们,展开你的想象,写写钟声的诉说。注意,此时此刻,你要化身为寒山寺的钟声。你来到客船,想对孤独的张继说些什么?对寂寞的张继、对忧愁的张继说些什么?
  (大屏幕出示)
  这钟声仿佛在说:
  张继啊张继, 。
  (生随着音乐,想象写话)
  王老师运用独具穿透力的语言还原凄凉的秋夜情境,突显真切的钟声给心灵受伤的张继微妙的抚慰,进一步,让学生在音乐声中遐想,设身处地代“钟声”诉说,写下要对寂寞、忧愁的张继说的话。
  写话训练是王老师带领学生深入文本体悟情感的妙招。他运用动情的语言引发共鸣,召唤学生回忆自身的生活感悟。在复合、还原文字的过程中,学生和文本“情情高度相融”。这一环节,让这群仍然不知何为“愁”的少年,凭着自己对文本的感悟,为“钟声”抒写充满灵性和智慧的心声,在情境中感悟诗人的愁怀,走进诗人那孤寂的心灵里。
  三、理解“钟声”意象,探寻文化之根
  学语文就是学文化,需要我们潜心涵泳悟其蕴。王崧舟提出“在语文教学当中探寻文字深处的文化根系”。本课例中整个教学始终紧扣“钟声”,带领学生探寻“钟声文化”之根。
  课堂的开端,王老师以“钟声”的经典诗词、歌曲为抓手,将《枫桥夜泊》置于历史和文化之下进行解读。追随当代陈小奇的《涛声依旧》、清代王士禛的《夜雨题寒山寺寄西樵、礼吉》、明代高启的《泊枫橋》、宋代陆游的《宿枫桥》,这些跨越时代描写“钟声”的歌词与诗句缓缓推进,引出唐代张继《枫桥夜泊》的“钟声”。这样的课堂导入不仅触发学生思考“钟声有何魅力被一代又一代的诗人传诵”,想要探究“什么原因能使钟声流传至今”,还让学生初觉“钟声”有着丰富的意蕴。接近课的尾声,王老师顺势引进五首把愁眠寄托于“明月”的诗句,所谓“明月千里寄相思”,正好诠释了文化与经典。众所周知,古代诗人喜欢将自己的心情寄予“明月”,鲜为人知的是“钟声”也具有特别的象征意义。此环节抛出“明月”意象,与“钟声”进行鲜明对比,在文化语境下彰显“钟声”的独创性,挖掘其经典且极富诗意的文化内涵。“钟声”原是无情之物,在张继笔下的“钟声”扣人心弦、感人肺腑,是寄托情感的特殊文化意象符号。课堂最后又一次从今到古追溯宋、明、清的三位诗人,并以当代陈小奇的歌曲结束。整堂课呈现起承转合的结构,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寒山寺的“钟声”饱经沧桑却依旧悠然回响,认识到“钟声”文化的独创魅力。
其他文献
摘要:《雅典的泰门》是莎士比亚的最后一部悲剧,它反映了一种信仰与伦理身份的焦虑。文艺复兴时期是英国社会转型的重要阶段,这种焦虑既是英格兰民族性格发展的动力,也是构建其文化传统的因素。论文以典型人物泰门为切入点,结合时代特点,分析英格兰民族共同体形成过程中的社会观念与价值取向的转变。  关键词:泰门 价值观 焦虑  城邦像一部真正的戏剧。保持城市自身的健康和力量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如同一个人的理智和美
期刊
摘要:以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为观照,通过文本细读,可以发现剧中的筵席场景、肉体肢解形象等狂欢化场景颇多,具有胜利与失败、生与死交替的双重意义,又因其夸张、细致入微的呈现方式,在戏剧创作上初步展现了马洛独特的、具有怪诞美学倾向的艺术逻辑。  关键词:马洛 《帖木儿大帝》 筵席 肉体 怪诞美学  《帖木儿大帝》(Tamburlaine the Great)是早期现代英国剧作家克里斯托弗·马洛(Chris
期刊
摘要:在19世纪的美国,女性作家的个人艺术创作常常折射出了一种焦虑感,而这种焦虑感主要涉及女性作家对自身作者身份的认同和对其作品文学价值的不确定性。美国19世纪女作家伊丽莎白·斯托达德被文坛遗忘了八十年。本文通过对其个人经历和文学作品的研究,希望从家庭生活的崇拜论、父权社会下的女性创作、婚姻与艺术之间的矛盾和女性的自我怀疑这四个方面分析和理解19世纪的美国女性作家在其艺术创作的道路上和作家身份认同
期刊
摘要:苏轼在《论仓法札子》一文中指出制定仓法旨在增俸养廉,但仓法实在过于严苛,即便这样,在实际操作中也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反而导致政府因噎废食,起到了混乱纲运的相反作用。因此,苏轼作此札劝谏君主废除仓法。  关键词:苏轼 《论仓法札子》 赏析  苏轼(1037-1101),字子瞻,眉州眉山(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仕途多舛,元祐六年(1091),奉召出任翰林学士承旨,并兼任侍读,不久又被调
期刊
摘要:香菱是《红楼梦》塑造的极为成功的艺术形象,特别是“香菱学诗”一段表达了作者对悲剧人物的自我救赎,香菱命运多舛,历经坎坷,际遇堪伤。但作者并没有让香菱自暴自弃,沉沦在苦海无边的生涯中,而是通过“香菱学诗”来展示人物对美好事物的憧憬,香菱三首咏月诗表达了人物内心的真实情感,使得人物成为鲜明、生动的有机整体。  关键词:香菱学诗 人物塑造 自我救赎  《红楼梦》这部经典之作之所以具有恒久不衰的艺术
期刊
摘要:《乞放市易欠钱状》是苏辙公文代表作之一。苏辙在这篇奏状中批判了市易法在施行过程中出现的四大弊端,并提出相应对策。奏状反映了苏辙的民本和廉洁的思想,对现代社会有着深远影响。《乞放市易欠钱状》以数据说话,以及运用四言骈体的艺术特色,对现代公文写作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苏辙 《乞放市易欠钱状》 现实价值  苏辙(1039-1112),字子由,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擅长政论和
期刊
摘要:静观是对外物的超越,是返诸内心的宁静而后形成的与天地万物的交流和融合。它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存在方式。它从整体生命存在的特质出发,注重主观的释然与超脱,看重旁观的丰富和超越,在宁静的栖居中获得自我的确认。它是人生顿悟的方式,以生命的动感来呈现最丰富最深邃的静,更加呈现出静观持久却更高的真实本相。  关键词:静观 超越 主观 客观 生命  静观,并非虚无,而是涉及内在生命的反身自省,它要求
期刊
摘要:长期以来,各界学者大都认为《放鹤亭记》体现了作者苏轼政治斗争失败后的消极情绪和出世倾向。然而,尽管文章明显将“南面之君”与“隐居之乐”对立,我们仍应看到文字背后作者对“出世”与“入世”二者关系的更深思考,进而剖析“西山为何不可久留”的困境,并研究这类出世思想的矛盾性及其价值。  关键词:《放鹤亭记》 西山 出世 入世 困境  正如孔子所言:“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从古到今,许多中国文人的
期刊
摘要:晋宋易代时期,各世家大族被驱逐出权力中心。朝代更迭,文人们还没来得及感慨旧朝,便要思考自己的出路。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这一时期的文人心态较为复杂。据陶渊明的《咏贫士》七首来看,主要有三种,即固穷心理、隐逸心理与倦仕心理。由此,以陶渊明为代表的文人承担了艰巨的历史责任,坚守了儒家正统思想的道德标准。  关键词:晋宋易代 文人心态 陶渊明 《咏贫士》 七首  陶渊明在世期间,东晋共经历了两次政权
期刊
摘要:《尘埃》是残雪的一篇具有象征意味的作品,在城市的语境下,通过象征与写实的手法的运用,凝练了“尘埃”的文学意象,构建了复杂的叙事艺术,展开自我的精神思索,形成独特的审美内涵,文本还表达出对历史、文化多个层面的批判。  关键词:残雪 城市 叙事 批判  2015年6月的《上海文学》杂志刊发了著名作家残雪的短篇小说《尘埃》。这是一篇从文本形式、创作内容到思想指向多个层面都具有先锋性的作品。著名学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