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疱疹病毒的致病特点及人体抗单纯疱疹病毒免疫

来源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eg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单纯疱疹病毒属双链DNA病毒,主要引起皮肤和黏膜损伤,表现为口唇疱疹、疱疹性皮炎、生殖器疱疹等。潜伏感染、周期性复发是单纯疱疹病毒的致病特性。单纯疱疹病毒感染人体后能激发人体固有和获得性免疫应答,包括固有免疫细胞、细胞因子和T淋巴细胞都参与病毒的清除;宿主细胞还可通过启动凋亡机制抑制单纯疱疹病毒的复制及扩散。但是在某些情况下,该病毒能通过潜伏感染和某些机制逃逸免疫细胞的清除,这也是单纯疱疹病毒不能根除的重要原因。为了减少病毒复发频率,已研究出一些可以作为疫苗的单纯疱疹病毒蛋白,但尚未应用于临床。因此,明确单纯疱疹病毒所诱发的机体免疫反应及其免疫逃逸机制对疾病的预防、治疗及新药研发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白细胞介素36主要分布在皮肤、支气管上皮和脑组织中,通过与受体复合体(白细胞介素36受体和白细胞介素1受体辅助蛋白)结合作用于上皮细胞、免疫细胞等,在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白细胞介素36通过诱导促炎症细胞因子、抗菌肽、趋化因子等促进炎症反应以抵御外界病原微生物。同时由于促炎症细胞因子及趋化因子等释放,诱发银屑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或免疫相关的炎症性疾病。白细胞介素36受体广泛低表达,且未
甲扁平苔藓临床少见,可伴有皮肤扁平苔藓或独立存在。甲扁平苔藓的流行病学研究较少,其流行病学特点尚未完全阐明。甲扁平苔藓分5型:Ⅰ型为典型皮损伴有甲损害,Ⅱ型为不典型皮损伴有甲损害,Ⅲ型为头皮损害伴有甲损害,Ⅳ型为黏膜损害伴有甲损害,Ⅴ型为单纯甲损害。甲扁平苔藓有许多特征性临床表现,如翼状胬肉。临床上需与甲真菌病及其他可引起甲营养不良的疾病鉴别。甲扁平苔藓的组织病理特征与其他部位的扁平苔藓类似,皮肤
皮肤假性淋巴瘤系指临床表现或组织病理类似恶性淋巴瘤,但又不满足恶性淋巴瘤诊断标准的一组淋巴细胞增生性病变。根据皮损中浸润淋巴细胞的主要类型,可分为皮肤B细胞假性淋巴瘤和皮肤T细胞假性淋巴瘤。临床表现多样,通常为红色斑块、丘疹或结节,头颈部多见。部分皮损有自愈性和复发性。组织学上可见淋巴细胞浸润,一般呈多克隆增生,但易与其他恶性疾病混淆。皮肤假性淋巴瘤尚无特效治疗方法,目前的治疗包括手术切除、光动力
EB病毒是人类疱疹病毒之一,主要通过唾液传播,人群中感染率在90%以上,多数人在儿童期感染后呈潜伏状态,终生携带。病毒可感染多种细胞,包括T细胞、B细胞、NK细胞。病毒基因和宿主基因之间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变化,可引起包括多种淋巴组织增殖性病变在内的疾病,且多数有皮肤表现,如老年性EB病毒阳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等。EB病毒相关的淋巴瘤、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种类较多,临床及组织学大多呈谱系改变。目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