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一轮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式都已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现代教学方式已广泛运用于政治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逐渐活了起来。然而,在实际的随堂听课中,某些所谓的“新课堂”仍明显带有师生剧本化的表演痕迹,不少冠以“活动式”“研究性”等新型名称的课堂教学在本质上仍沿用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仍是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下面,笔者试图对政治课堂教学的剖析并寻求对策,以期有效教学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从理论结合实际的角度来看,什么是教学的有效性?
首先我想对教学有效性的概念进行说明,我们先要说明“有效教学”这个概念。
有效教学: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后,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学者的关注。
而有效教学的核心在实际生活中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
在这一方面,很多国内外的专家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而我则比较欣赏陈旭远在《新课程与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中所表述教学有效性的概念:
教学有效性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具体来说,教学的有效性包含三种含义:①有效果②有效率③有效益
陈旭远同志关于这三个层面的含义也给予了完整的解释,而这些理论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既起了指导作用,也在实践中得到不断的延伸和拓展。
就我个人而言,我理解的有效的教學行为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主要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重要指标。
具体到每一堂课,有效教学行为是那些能促成课堂教学目标完成的教学行为,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课程标准进行了重新定位,要求教师从根本上转变教学方式,将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个性化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将学生之间孤立、竞争的氛围转变为合作的氛围,教学从片面培养应试能力向促进学生整体发展转变。这些新的要求和标准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规范.在其指导下的有效教学行为也应该发生一定的变化。
二.我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是怎样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的?
1、正确引导,引发思考
正确的反馈信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衡量学生学习质量的尺度。为提高反馈的正确程度,使反馈起正效应作用,教师在处理反馈信息上的导向性十分重要。教师应艺术性的有意识地选择某一、二个反馈信息,为解决“症结”开出良方,或提供思考方向,或提供新旧知识联结点等,再次把学生引下海,扬帆启航,直至达到知识的彼岸。
譬如我在《人生难免有挫折》的教学过程中,我向学生展示了一副“人生进程图”如下:
并提出问题:如果是你,你会选择一条直线还是曲线作为你的人生线路?
顿时,教室里沸腾起来,学生们各执一词,但绝大多数学生还是想要一帆风顺的人生,只有少数选择曲线同学认为美好的期望与现实的生活之间是有差距的,这样教师在进行适当的引导,不仅使学生顺利的得出了结论,而且学生的理解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发挥。
2、及时反馈,纠错巩固
教室的空间有限,40分钟教学时间有限,是一个不变量,而提高练习质量更是提高课堂质量的有效途径,其中不可忽视的是信息反馈必须及时。初中学生独立评价能力较低,只有每练一次,都给学生肯定或否定评价,把评价及时反馈给学生,才能使学生纠正错误处于印象鲜明的状态中,使摄入知识更为正确,所以在课堂上我尽量会选用一些直奔教学重点的题目,及时纠正学生在理解上可能出现的错误,巩固他们对知识的理解。
3、灵活调节,学生主体
反馈不是如同镜面反射,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不一,思维品质不一,他们在摄入信息方面存在个体性,因此,反馈亦会呈多样性。作为教师不仅要事先设计恰当的教学方法,激发与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要灵活地调节教学活动,以适应学生探究学习的需要,哪怕是花费一些时间,也要广泛地、全方位地让学生充分表达他们的感知,这也正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良好契机。
在我的课堂上时常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在《肖像和姓名中的权利》的教学中,我曾经设置了一个情景:某会场正在举行一次丑星的评选活动。并要求小组同学们对小组话题进行讨论,并将讨论的结论记录在书本上。每个小组选出发言人就这一事件作出评论,并让各小组进行自我评分和小组互评,这样学生在自己为主体的课堂里充分感受和理解了肖像的权利,在争论的过程中“理越辩越明”。
在整个课程中教师只要确保学生有组织有秩序,并加以适当的总结,为学生学习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为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提供空间和机会,课程即可完成,学生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了自己的价值,真正的从“要我学”开始向“我要学”转变。
4、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2000年前孔子即提出了“因材施教”的观念,学生的思维品质,理解能力有差异性,所以在反馈信息的处理上更要因人而异,其实这才是真正对人的教育,但是一个班级里人数众多,真正的因材施教十分困难,我只能在我的课堂里尽量的去做,在教学活动中,我积极参与到学生个人自学、小组讨论,组织交流中去巡视指导接受能力相对弱一些的学生,提高他的学习勇气,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提示他们学习的方法和思考过程。也要去巡视另一部分接受能力相对强一些的学生,对他们提出较高的要求和问题,引起他们紧张的思维活动。只有从一些细节上体现对一些学生的关心和鼓励,这才是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益的第一步。
三.反思我在教学实践中出现的无效和低效的行为和原因。
我时常在思考为什么有的时候课堂教学效果不太理想,我结合部分课堂实例,并作出一些反思,供阅者借鉴。
1、必须明确课堂所要实现的目标
对于课堂所需实现的目标,要严格按照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态度与情感以及价值观等方面去思考,明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目标。如果在授课过程中没有抓住这些,泛泛的补充课外知识,很容易导致学生理解上的偏差,教学效果自然不太理想,这也是对一堂课的基本要求。
2、心中始终有教学整体框架
由于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一个动态过程,出乎意料的情况时有发生,或者每个环节的进度并不完全在教师的掌控之中,这便需要教师心中始终有个教学的整体框架,对课堂的教学进程有个清楚的定位,从而为实现整体的教学目标随时进行调整。
3、教学的设计要合学生胃口
教师在课前的教学设计非常重要,这直接影响教学的有效性,当然教师对教案的实施能力也非常重要,有一个好的设计,不一定就能教得好。很显然,如果你的设计中所创设的环境不能吸引学生,或学生不感兴趣,那一定会降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除此之外,设计的各个环节的流畅性也很重要,要符合学生的思考、探索、求知过程,逐层诱导深入,理解巩固,深入浅出。
譬如我在《我们的人身权利》一课中,开始就提出《独立宣言》关于人权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初二的学生还没有学过有关美国法律的内容,讨论没法开展,后来我试着用《未成年人保护法》为引子,学生则表现的兴趣浓厚,所以我们设置问题一定要切合学生的实际,切不可盲目的求高求远。
4、了解学生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出发点,实现教学目标是终点。这个实现的过程如何进行是由学生现有知识和兴趣以及教师的实施水平综合决定的,这便需要除了教师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之外对学生还应有比较充分和全面的了解,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设计出吸引学生的课堂来。一旦课堂对学生产生了吸引力,有效性在某种程度上就有了保障。
5、准确简洁的语言
数学课侧重于思维的锻炼,准确简洁的语言有助于严格的逻辑推理和发散想象,减少那些不必要或错误的语言信息的干扰或误导。
6、丰富扎实的理论基础
课堂上的教学实践是需要理论作为指导,理论越丰富、扎实,教学实施起来就越游刃有余,如鱼得水。
总而言之,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为教师所需发展的方面是多样的,若能在各个方面发展的越好越深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越高。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理念。它不仅关注知识的教育,更崇尚智慧的教育。让我们真正让学生走进课堂,成为学习生活的主人,真正从细节做起,让每一节课成为教师和学生共同的舞台。
一.从理论结合实际的角度来看,什么是教学的有效性?
首先我想对教学有效性的概念进行说明,我们先要说明“有效教学”这个概念。
有效教学: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后,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学者的关注。
而有效教学的核心在实际生活中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
在这一方面,很多国内外的专家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而我则比较欣赏陈旭远在《新课程与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中所表述教学有效性的概念:
教学有效性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具体来说,教学的有效性包含三种含义:①有效果②有效率③有效益
陈旭远同志关于这三个层面的含义也给予了完整的解释,而这些理论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既起了指导作用,也在实践中得到不断的延伸和拓展。
就我个人而言,我理解的有效的教學行为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主要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重要指标。
具体到每一堂课,有效教学行为是那些能促成课堂教学目标完成的教学行为,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课程标准进行了重新定位,要求教师从根本上转变教学方式,将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个性化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将学生之间孤立、竞争的氛围转变为合作的氛围,教学从片面培养应试能力向促进学生整体发展转变。这些新的要求和标准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规范.在其指导下的有效教学行为也应该发生一定的变化。
二.我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是怎样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的?
1、正确引导,引发思考
正确的反馈信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衡量学生学习质量的尺度。为提高反馈的正确程度,使反馈起正效应作用,教师在处理反馈信息上的导向性十分重要。教师应艺术性的有意识地选择某一、二个反馈信息,为解决“症结”开出良方,或提供思考方向,或提供新旧知识联结点等,再次把学生引下海,扬帆启航,直至达到知识的彼岸。
譬如我在《人生难免有挫折》的教学过程中,我向学生展示了一副“人生进程图”如下:
并提出问题:如果是你,你会选择一条直线还是曲线作为你的人生线路?
顿时,教室里沸腾起来,学生们各执一词,但绝大多数学生还是想要一帆风顺的人生,只有少数选择曲线同学认为美好的期望与现实的生活之间是有差距的,这样教师在进行适当的引导,不仅使学生顺利的得出了结论,而且学生的理解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发挥。
2、及时反馈,纠错巩固
教室的空间有限,40分钟教学时间有限,是一个不变量,而提高练习质量更是提高课堂质量的有效途径,其中不可忽视的是信息反馈必须及时。初中学生独立评价能力较低,只有每练一次,都给学生肯定或否定评价,把评价及时反馈给学生,才能使学生纠正错误处于印象鲜明的状态中,使摄入知识更为正确,所以在课堂上我尽量会选用一些直奔教学重点的题目,及时纠正学生在理解上可能出现的错误,巩固他们对知识的理解。
3、灵活调节,学生主体
反馈不是如同镜面反射,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不一,思维品质不一,他们在摄入信息方面存在个体性,因此,反馈亦会呈多样性。作为教师不仅要事先设计恰当的教学方法,激发与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要灵活地调节教学活动,以适应学生探究学习的需要,哪怕是花费一些时间,也要广泛地、全方位地让学生充分表达他们的感知,这也正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良好契机。
在我的课堂上时常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在《肖像和姓名中的权利》的教学中,我曾经设置了一个情景:某会场正在举行一次丑星的评选活动。并要求小组同学们对小组话题进行讨论,并将讨论的结论记录在书本上。每个小组选出发言人就这一事件作出评论,并让各小组进行自我评分和小组互评,这样学生在自己为主体的课堂里充分感受和理解了肖像的权利,在争论的过程中“理越辩越明”。
在整个课程中教师只要确保学生有组织有秩序,并加以适当的总结,为学生学习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为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提供空间和机会,课程即可完成,学生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了自己的价值,真正的从“要我学”开始向“我要学”转变。
4、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2000年前孔子即提出了“因材施教”的观念,学生的思维品质,理解能力有差异性,所以在反馈信息的处理上更要因人而异,其实这才是真正对人的教育,但是一个班级里人数众多,真正的因材施教十分困难,我只能在我的课堂里尽量的去做,在教学活动中,我积极参与到学生个人自学、小组讨论,组织交流中去巡视指导接受能力相对弱一些的学生,提高他的学习勇气,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提示他们学习的方法和思考过程。也要去巡视另一部分接受能力相对强一些的学生,对他们提出较高的要求和问题,引起他们紧张的思维活动。只有从一些细节上体现对一些学生的关心和鼓励,这才是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益的第一步。
三.反思我在教学实践中出现的无效和低效的行为和原因。
我时常在思考为什么有的时候课堂教学效果不太理想,我结合部分课堂实例,并作出一些反思,供阅者借鉴。
1、必须明确课堂所要实现的目标
对于课堂所需实现的目标,要严格按照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态度与情感以及价值观等方面去思考,明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目标。如果在授课过程中没有抓住这些,泛泛的补充课外知识,很容易导致学生理解上的偏差,教学效果自然不太理想,这也是对一堂课的基本要求。
2、心中始终有教学整体框架
由于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一个动态过程,出乎意料的情况时有发生,或者每个环节的进度并不完全在教师的掌控之中,这便需要教师心中始终有个教学的整体框架,对课堂的教学进程有个清楚的定位,从而为实现整体的教学目标随时进行调整。
3、教学的设计要合学生胃口
教师在课前的教学设计非常重要,这直接影响教学的有效性,当然教师对教案的实施能力也非常重要,有一个好的设计,不一定就能教得好。很显然,如果你的设计中所创设的环境不能吸引学生,或学生不感兴趣,那一定会降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除此之外,设计的各个环节的流畅性也很重要,要符合学生的思考、探索、求知过程,逐层诱导深入,理解巩固,深入浅出。
譬如我在《我们的人身权利》一课中,开始就提出《独立宣言》关于人权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初二的学生还没有学过有关美国法律的内容,讨论没法开展,后来我试着用《未成年人保护法》为引子,学生则表现的兴趣浓厚,所以我们设置问题一定要切合学生的实际,切不可盲目的求高求远。
4、了解学生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出发点,实现教学目标是终点。这个实现的过程如何进行是由学生现有知识和兴趣以及教师的实施水平综合决定的,这便需要除了教师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之外对学生还应有比较充分和全面的了解,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设计出吸引学生的课堂来。一旦课堂对学生产生了吸引力,有效性在某种程度上就有了保障。
5、准确简洁的语言
数学课侧重于思维的锻炼,准确简洁的语言有助于严格的逻辑推理和发散想象,减少那些不必要或错误的语言信息的干扰或误导。
6、丰富扎实的理论基础
课堂上的教学实践是需要理论作为指导,理论越丰富、扎实,教学实施起来就越游刃有余,如鱼得水。
总而言之,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为教师所需发展的方面是多样的,若能在各个方面发展的越好越深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越高。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理念。它不仅关注知识的教育,更崇尚智慧的教育。让我们真正让学生走进课堂,成为学习生活的主人,真正从细节做起,让每一节课成为教师和学生共同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