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化学习:催发可见的生长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lin37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项目化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简称PBL,也译为“项目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类课程形态。高质量的项目化学习,应当指向学习的本质,促进学生的素养提升。项目化学习的本土化实践,正不断潜入“深水区”,从边缘活动进入主流学科,从学科内探索走向跨学科融合。本期分享4例探索。
  摘要:高质量的项目化学习,指向学习的本质,催发学生可见的生长,是素养时代重要的学习方式。项目的确立,应基于问题,契合实情;项目的推进,应破立并举,有效统整;项目的评价,应着眼发展,灵活重构。
  关键词:素养时代项目化学习学习本质
  高质量的项目化学习,指向学习的本质,催发学生可见的生长,是素养时代重要的学习方式。下面,以我校的“小小团子味儿浓”课程为例,谈谈项目化学习的具体实施。
  一、项目从何而来?——基于问题,契合实情
  项目从何而来?从驱动问题中来。驱动问题,是启动项目化学习的关键。驱动问题应源于真实的生活实践,且是学生感兴趣的,具有挑战性、开放性、综合性的问题。
  “小小团子味儿浓”课程源起于学校开展的一次红领巾义卖活动。一位学生家长做的团子特别好吃。师生回味之余,产生好奇:这么好吃的团子是怎么做出来的?于是,教研组萌生了把它作为研究项目的想法。但并非所有问题都能成为项目,项目问题需契合校情、生情,并与国家课程相关联。因此,教研组对该项目化学习的价值、意义、可行性等进行了深入探究与全面考量。
  (一)查清文化背景与地域资源
  项目化学习的问题要能够吸引学生立足文化背景,进行深度探究。教研组首先组织学生查资料,了解到团子文化源远流长。它大约起源于东汉时期,历经近两千年的发展,已成为元宵节的必备食品。学生通过调查采访得知,学校所在地区有个闸上村,那里的村民做的团子特别有名,尤其是枣泥馅团子,风味独特,已经成为品牌。这些背景与资源,为该项目化学习提供了文化“根基”与现实“教材”。
  (二)厘清关联课程与参与对象
  项目化学习的问题应难度适宜,能够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经验,引导学生应用各学科所学的知识、技能与方法解决问题,并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习得该年段课程标准所要求掌握的知识、技能与方法。驱动问题应与国家课程中的哪些教材有机结合?该组织哪个年级的学生参与这个项目呢?教研组成立了项目研究导师团队,到课程标准、现行教材中找依据。我们发现,六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教材中《七彩小团子》一课的教学内容和该项目密切相关。随后,我们罗列及分析各学科知识点和能力点,证实该项目适合六年级学生学习。
  (三)摸清已有经验与学习需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问题、兴趣与需求是项目设计最主要的根据。项目化学习的问题应该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并且能够使学生在项目学习中持久地保持探究欲望。因此,教研组设计了调查问卷,对六年级学生进行了“全样板”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团子都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却对与其相关的历史、风俗以及制作技艺等了解甚少;90%以上的学生对此项目非常感兴趣。
  基于此,教研组正式确立并架构了“小小团子味儿浓”学习项目,规范项目流程,即“确立主题,制订方案—收集资料、获取信息—动手实践,创意制作—爱心义卖,传递真情—成果展示,总结评价”,并以学科分工思维导图(见图1)的形式制订了项目实施计划。
  二、项目如何推进?——破立并举,有效统整
  项目如何推进?前提是“破”,即打破学科壁垒,打通班级界限,打开学校大门;同时要“立”,即创生适切的教法学法,搭建有效的支持平台,创设自由灵活的时空。
  (一)选用适切的教学方式
  分科教学是传统教学常见的教学形态,具有独立性、系统性、专业性的优势,但缺少灵活性和统整性。我们根据项目化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学情等,在项目实施的不同阶段,采取集体大课、分组学习、分科教学等不同的教学形态与学习方式。
  集体大课一般适用于项目实施的第一课,授课对象为参与项目的全体学生,其主要作用是激发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与实施流程。在“小小團子味儿浓”的集体大课上,教师讲述项目的由来、项目研究的目标,介绍项目研究的流程和学科分工,并指导学生进行分组,确定小组研究的主题,利用思维导图设计“小主题”研究实施流程等。
  分组学习是项目化学习的主要方式。学生围绕项目,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小主题”进行学习。选择同一“小主题”的学生,组建一个学习小组。小组成员可以是同班同学,也可以是其他班的同学。在本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根据学习任务和学习兴趣,分别组建了logo设计组、诗歌创作组、资料搜集组、采访组等,每组有一名指导老师。
  分科教学主要是基于多学科的协同学习。学科教师在分组学习过程中发现学科元素,并与学科教材等进行统整,以学科视角开展教学,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如,指导教师发现,团子的制作、广告词的创作、包装袋的设计、成本的核算等是学生分组学习的难点,但可以在劳技、语文、美术、数学等学科的学习中找到解决这些难点的“钥匙”。于是,这几门学科相关内容的教学就分别与学生项目化学习中的难点相结合,让学生学以致用。学生顺利制作出了色彩缤纷的团子,设计出了生动形象的广告词、精致小巧的拎袋……项目的“难点”成了学生的“生长点”。
  (二)构建适宜的支持平台
  项目化学习需要为学生提供各种“支持”。
  一是技术支持。在项目化学习中,技术承担了学生的探究工具、协作伙伴和分享平台三大功能。它除了能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服务。在“小小团子味儿浓”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启发学生运用思维导图模板,设计“小主题”研究实施流程;指导学生运用画图软件,设计电子logo;辅导学生运用PPT软件,制作演示文稿;鼓励学生使用iPad,运用同屏技术等进行交流,实时共享探究成果……技术像空气一样,自然地浸润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   二是环境支持。“小组合作学习”是项目化学习的常用方式,改变座位排列形式,有助于改变生生、师生的联结方式,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合作意识、促进智慧的共享。当然,环境的支持,远不止于此,我们还使校园空间、校外学习场景与课程内容有机契合,真正实现让学生在真实的学习场景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项目化学习的分科教学中,学生的座位由“秧田式”变成了“围坐式”,便于讨论与操作;教师带领学生到闸上村“李阿姨团子工作坊”等场所进行现场教学……这些都是有效的环境支持。
  三是资源支持。项目化学习过程中,智力资源很关键。我们打破分科任课教师的概念,聘请校外专家和校内骨干教师组成“导师智囊团”;邀请家长、社会志愿者组成“外部助力团”;选拔各年级研究实践能力强的学生组成“伙伴学习团”。“借智、引智、融智”等举措,保障并促进了项目化学习的有序、深入开展。
  (三)创设适合的学习时空
  项目化学习是开放的,它应打破时空界限,给学生创设自由灵活的学习研究场。
  一是打破时间的限制。项目化学习不应局限于40分钟的课堂设定,而应根据学习者的需要灵活安排。如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团子的制作需要一个小时左右,而成本核算只需要25分钟左右。这是基于学情的合理设置。
  二是打破空间的限制。项目化学习不拘泥于教室、学校等场所,而是延伸到家庭,拓展到社区甚至更为广阔的空间。在该项目化学习中,动手实践组的学生利用休息日,到闸上村以及本地的团子专卖店,考察团子馅的配料与制作等工艺;logo设计组的学生,则走进广告公司观摩、求教。此外,互联网也给学习者提供了一个可以相互“链接”的学习平台。在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同一年级不同班级的学生,就通过网络实现了学习资料的共享、学习过程的协商与调整、学习成果的交流与展示。
  三、项目怎样评价?——着眼发展,灵活重构
  项目化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以自主、协作学习等方式完成项目活动任务,最终形成作品。因此,我们不能以传统的成绩测试来评价学生项目化学习的成效,而应重构多元评价体系。
  (一)评价标准的多元化
  在实践中,我们努力创设适合学生、能激发学生参与项目化学习内生动力的评价标准,并做到了“三个结合”。一是定量和定性相结合——既关注学生参与学习的次数、提交作品的数量等,也关注其学习成果的“含金量”。如在团子制作展示评比中,我们既有固定时间内制作团子数量的量化指标,又有团子形、色、味等方面的等级指标。二是单项与综合相结合——既有分阶段、分项目的评价量表,又有评判活动整体与学习小组表现的相关标准。三是过程与结果相结合——既评价学生项目学习的最终成果,又评价学生参与项目学习的态度、方式与方法等。
  (二)评价对象的全员化
  改变只由教师评价学生的传统观念与做法,让学生、家长、社会志愿者等都成为课程的评价员。在“小小团子味儿浓”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依据所设计的针对不同阶段、不同学习小组的评价表,邀请“导师智囊团”“外部助力团”“伙伴学习团”的成员对每位学生进行评价;同时,对logo设计组、诗歌创作组、资料搜集组、采访组等各主题学习小组的学习情况进行评比,评选出了“最佳合作团队”“最佳创新团队”等学习型组织。全员参与评价,使项目化学习评价更加全面与公正,更能发挥激励作用。
  (三)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项目化学习更适合采用过程性评价、展示性评价等评价方式。教师引导学生建立“成长档案袋”,用实物文件夹或电子档案的方式,收集项目化学习过程中通过搜集、手写、手工、手绘、摄影、制作等方式形成的学习作品,汇总学习过程中所记录的感受與反思。学习活动结束后,教师指导学生整理自己的作品。构思严谨的思维导图、富有创意的logo、制作精美的小报、意味隽永的小诗、色彩缤纷的团子、生动形象的广告、精致小巧的拎袋等,均可以在美篇、微信等平台进行展示,让全校师生与家长分享项目研究的成果。同时,我们还设立“小小团子味儿浓”课程研究网络投票平台,评选出了一批优秀作品与“小设计师”“小诗人”等“学习达人”。
  参考文献:
  [1] 夏雪梅.2019基础教育风向标:项目化学习[N].中国教育报,20190102.
其他文献
摘要: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垂线与平行线》单元《整理与练习》板块第一课时(基于《回顾与整理》栏目的“整理反思课”),在展示、交流学生自主整理作业的基础上,除了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复习之外,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优化整理知识的方法,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结构化的知识体系,从而真正落实从“双基”到“四基”的转变。  关键词:单元复习整理反思课《垂线与平行线》  在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体系中,1
期刊
摘要: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法和除法》单元《整理与练习》板块第一课时(“整理反思课”),应该注意在梳理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沟通小数乘法和除法、整数乘法和除法的内在联系,强化计算方法,体会转化的策略;进而设计相关练习,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认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发现小數乘、除法算式的内在联系,观察、分析算式中数字的特点,合理、灵活选择计算方法,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进一步体
期刊
摘要:如何创造适合儿童学习的数学课堂,让儿童的情感和思维都沸腾起来?首先,要使课堂教学生动,通过趣中唤醒、疑中激活、问中提升,促进儿童好奇地学;其次,要让课堂教学契合儿童的学习生态,让儿童经验化“隐”为“显”,让儿童思考由“浅”入“深”,让儿童体验由“表”及“里”,促进儿童真实地学;最后,要让儿童在课堂教学中生长,鼓励儿童超前探索、质疑批判、合作探究,促进儿童创造地学。  关键词:生动生态生长儿童
期刊
摘要:小学阶段的古典名著整本书阅读不容忽视。《水浒传》(青少版)的整本书阅读教学分五步开展,分别是:通过吟唱歌曲,培育审美体验能力;通过梳理目录,发展信息整合能力;通過绘制导图,训练情节概括能力;通过品读人物,迁移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跨界阅读,提升持久阅读能力。  关键词:古典名著整本书阅读《水浒传》  随着课标理念的落实和统编教材的使用,古典名著的整本书阅读已经逐渐纳入小学阶段的课程体系。基于这一
期刊
摘要:“头奥”集动手、动脑、想象、表演、艺术于一体,旨在开发青少年的创造力,培养青少年的创造精神。“头奥”课程基于学科核心素养,讲求“创新思维,创意表达”,包含了对具体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教学建议等的阐释。学校立足办学理念和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围绕课程目标,搭建“头奥”课程体系。据此体系,推进课程实施:拓展学习时空,改进学习方式,形成教学模式,革新评价机制。  关键词:“头奥”课程创新思维创意表
期刊
摘要:“智趣共生”理念下的教学以鼓励自学、倡导质疑、强化应用、启发创新等为基本策略,将知识技能与情趣智慧融于过程评价、结果评价,为学生的和谐发展、独立学习、终身学习奠基。“智趣共生”理念下的阅读教学推进路径有:提供层次化预习单,催“问”促“悟”;组织多样化合作研讨,催“知”促“思”;设计个性化练习题,催“练”促“创”。  关键词:智趣共生预习单合作研讨练习题  “智趣共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
期刊
摘要:“设计思维”对师生的思维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能够指引教师将课堂思维引向深处,帮助学生实现由浅层学习到深度学习的转变。《跟上兔子》中的White ghost教学,在准备、导入、呈现、实施、展示、提升等环节渗透图像思维、情景思维、关联思维、直觉思维、同理心思维,让课堂充满活力和创造力,让学生的思维品质得以提升。  关键词:图像思维;情景思维;关联思维;直觉思维;同理心思维  “设计思维”中的“设
期刊
摘要:低年级统编语文教材的书面语言训练是呈体系的,即反复呈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要求,注重词语的课内外积累,关注句子用词的准确性和表达方式的多样性,循序渐进地搭建讲故事的支架。教学中,教师应当善于挖掘、整体观照、重视语感。  关键词:小学语文低年级统编教材书面语言训练  低年级统编语文教材编排了很多书面语言训练平台,如课文、课后练习、《语文园地》等。本文试对教材的书面语言训练的编排体系进行梳理,并
期刊
摘要:《爱德华的奇妙之旅》这部作品,适合各个年龄段的人阅读。不同阅读背景、生活背景的读者,都能从中收获属于自己的体验和感悟。《爱德华的奇妙之旅》整本书阅读的项目化学习探索,是在项目的驱动下,教师把合作的方法教给学生,推动整本书阅读的深度开展。  关键词:项目化学习驱动合作整本书阅读  项目化学习在我校STEM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已尝试,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创造力。借鉴其中的成功经验,我
期刊
摘要:在正式学习有关知识之前,学生头脑里并非一片空白,而是通过对日常生活中一些现象的观察和体验,形成了一些前概念和相异构想。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一课之前,对学生进行前测,发现他们普遍存在相异构想:平行四边形的斜边越长,面积就越大;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边×邻边。据此展开针对性教学:不暗示,暴露真实认知;不跨越,基于认知发展;不回避,破除相异构想。  关键词:相异构想学情调查针对性教学《平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