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度冲突·独立判断·以量求质

来源 :同舟共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xzs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管理就是决策(西蒙语)。可以说,决策是管理的核心问题。但如何作出决策,不是一篇文章所能讲透的。这里只谈谈决策者在进行科学决策时要特别注意的三个问题。
  
  保持适度冲突,避免简单一致通过
  
  一般来说,人们是害怕冲突的,总在有意无意地回避冲突,因为冲突使人们彼此间的关系处于紧张状态。在20世纪40年代中期以前,大多数管理学家认为冲突是有害无益的。但实际上,在一些情况下,冲突不仅无害,而且有益;相反,回避冲突则有害,比如,在决策的过程中,决策者如果有意无意地回避冲突,将会降低决策质量,甚至导致错误决策;而保持适度的冲突,则能为提高决策质量提供最基本的保证,避免决策错误。决策过程,好比人的肌肉运动,只有在紧张时才处于最佳状态,才有活力和力量。
  冲突之所以对决策质量具有保证作用,是山决策的特点决定的。决策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优选性,包括目标的优选和方案的优选。优选的过程,既是寻求一致意见的过程,也是而且首先是有意制造互相冲突的不同意见的过程。没有冲突,过早地出现意见一致,也就意味着没有比较、鉴别和选择的机会,因而不是真正的优选。只有让不同意见发生冲突,才能达到优选的目的。因为:(1)不同意见的冲突,可以互攻具短、各扬其长,让各个目标、各种方案的利弊充分显露,使决策者能够进行有理有据的比较和选择;(2)不同意见的冲突,可以互相启发,开阔思路,有利于提高判断力、丰富想象力和激发创造性,从而提出更多、更好的决策方案;(3)不同意见的冲突,可以互相找到说服对方的真凭实据,有利于提高人们对决策的认可度,为决策谋求真正的一致扫清障碍;(4)不同意见的冲突,可以避免“一锤子买卖”的风险,即使以后实践证明决策是错误的,也容易在原先的不同意见中找到补救方案,不至于临渴掘井。总之,冲突是优选的前提,有了冲突才有优选,才谈得上决策质量;没有冲突就没有优选,决策质量也就没有了保证。
  决策者善于或不善于利用冲突来提高决策质量,古今中外不乏正反之例。美国前总统罗斯福在任期间的决策之所以屡屡成功,就在于他鼓励人们在议论政策时发生冲突,借以扩大他对公共问题的视野。我国建国以来出现的决策错误,几乎都是一开始就以一致通过的形式出现的,而那些被实践证明成功的决策,则几乎都经过了“好事多磨”式的冲突。所以,作为决策者,要想提高决策质量和可靠性,首先自己必须具有挑起冲突的意识和勇气,善于在成员之间引起热烈而愉快的争论。
  当然,冲突必须适度。所谓适度,可以以是否引入个人恩怨为标准,任何夹杂着个人恩怨的冲突,都是过度的冲突。过度的冲突具有破坏性,它不仅会使正常的关系歪曲、走样,而且会影响决策判断的客观性,导致决策错误。因此,决策者主持决策会议,在有意挑起意见冲突的同时,还必须注意随时抽掉冲突中的个人成分,防止由对问题的争论转为人身攻击,保持冲突的纯净性。
  
  保持独立判断,避免成为外脑俘虏
  
  所谓外脑,泛指谋土、幕僚、参谋、智囊、专家等。决策者在进行决策时需要借用外脑,是决策活动的特点决定的。决策活动是一种高智能的社会管理活动,决策者需要处理的信息多,所涉及的可变因素也多。特别是在现代化、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社会组织规模日益扩大,影响决策的因素日益复杂,随机性日益加大,而决策目标也日益多样化。在这种情况下,要作出科学的决策,只靠决策者本人的智力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借助外脑的力量。
  但是,借用外脑,并不是说决策者可以撒手不管,只由外脑来代替决策者作出最后决策。决策者在借用外脑时,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是丧失自己的独立判断意识和能力,以致成为外脑的俘虏。要避免犯这样的错误,就必须在借用外脑时,坚持适度怀疑的原则。理由有三:其一,外脑也是现实社会的人,也是良莠不齐的。唐太宗李世民的辅臣魏征,在《贞观政要》第七篇“论择官”中,把皇帝周围的臣子区分为“六正”和“六邪”。“六正”是指圣臣、良臣、忠臣、智臣、贞臣、直臣,“六邪”包括了具臣、谀臣、奸臣、谗臣、贼臣和险臣。同样道理,外脑也有“六正型”外脑和“六邪型”外脑。中国封建社会,有不少皇帝就是由于丧失独立判断能力,而把江山断送在“六邪型”外脑人物手里的。其二,即使是“六正型”的外脑,能够秉公直言的外脑,其意见也未必都是正确的。因为作为现实的社会人,“六正型”的外脑同样具有人类的共同弱点,即理性的有限性,所以不必过分相信外脑的理性。其三,专家型的外脑虽然在某些专业知识和方法上胜过决策者,但任何专家都有其专业的局限,甚至带有某些专业偏见,而一项科学决策,往往还包括了许多其他的专业知识和因素,所以,对待专家的意见,也必须保持适度的怀疑,避免偏听偏信。任何专家都只能辅助而不能代替决策者作决策。最后的决策,实质上是依靠决策者本身的独立判断能力,综合外脑的各种意见而形成的。
  古今中外,大凡优秀的决策者,都具有很高的独立判断能力,既能充分发挥外脑的积极性,使他们敢于进言,敢于直言,又能坚持适度的怀疑原则。中国古代“春秋霸主”之一的楚庄王,就是一位既重视发挥外脑的作用,又具有非凡判断力的决策思维的领导者。据《说苑·权谋》记载,当楚国攻打中原的陈国时,首先派使者去侦察敌国的情况。使者报告楚王:“陈不可伐也。”楚王问:“何故?”使者分析说:“其城郭高,沟壑深,蓄积多,其国宁也。”庄王则有自己的见解,他说:“陈可伐也。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蓄积多则赋敛重,赋敛重则民怨上矣。城郭高,沟壑深,则民力罢矣。”于是,兴兵伐之,攻克了陈国。
  当然,坚持适度的怀疑原则,是以对外脑的信任为前提的。缺乏信任的怀疑,是一种绝对的怀疑论。在西方哲学史上,曾经出现过两种怀疑论。一种是以皮浪为代表的绝对怀疑论,它主张对任何东西都不置可否、不下判断,完全否定了认识的可能性。另一种是以笛卡儿为代表的相对怀疑论,它主张用“理性”来考察一切、批判一切,以便消除成见、获得真理。可见,绝对怀疑论,是为怀疑而怀疑;相对怀疑论,是为追求真理而怀疑。在这方面,宋代朱熹对读书人的教诲,对借用外脑的决策者来说,同样具有启发意义:“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在这里方是长进。”
  
  以数量求质量,避免过早下结论
  
  决策,有常规决策与非常规决策之分。常规决策是指那些经常重复出现的例行的决策,这类决策一般由基层管理人员按照既定的规章制度处理。而非常规决策则必须由高层管理者亲自主持决策会议来进行,因为这类决策是首次出现或偶然出现的决策。由于是首次出现或偶然出现,往往一开始没有确定的把握。要提高这类决策的把握性,比较可靠的途径就是以量求质, 即在决策过程中,决策者不过早地作判断、下结论,让各种决策观念不断产生,通过增加观念的数量来达到提高决策质量的目的。
  之所以要通过增加观念的数量来提高决策质量,是因为最初产生的观念往往不是正确的,而观念提出越多,就越有可能走上解决问题的正确轨道。正如智力激励法的首创者奥斯本所说:“我们越是增加观念的数量,我们就越可能获得有实用价值的观念。而且在寻求观念的初期,不易找到最理想的观念,这一点也是千真万确的。”(张汉如《青年创造力开发》,解放军出版社,1988)实践也证明,许多非常规决策的最佳方案,都是在观念增加到一定数量后才出现的。
  决策者要在非常规决策中以量求质,就必须坚持推迟判断的原则。过早地做出判断和下结论,是创造力的克星,它会把许多新观念拒之门外,扼杀创新观念,这无异于在结出果实之前就先把花芽掐掉。相反,推迟判断具有两大好处:一是有利于形成新观念堆。观念具有“连锁反应”的性质,一个新观念能引发他人的联想,产生观念联想连锁反应,形成一连串的新观念堆,为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提供更多的可能性。二是最大限度地激发人们的创新思维能力。一个孤立的观念可能是毫无价值的,甚至容易让人走上极端,但许多观念的比较和碰撞,则能够给人提供非常有价值的线索;而且,接二连三地出现新观念,有利于迅速打破那种被困难压得思想麻木、不再考虑其他不同方案而束手无策的窘况,开阔人们的思路,激发人们的创造力。推迟判断的重要作用被美国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梅多和帕内斯的实验所证明。他们让一组受过智力训练的人和另一组人数相同的思想家分别解决同一个问题。前者在解决问题时,采取集体讨论方法,人人遵循推迟判断原则;后者各自独立解决问题,没有推迟判断。结果表明,前者比后者提出的有用观念高70%。在个人解决问题过程中,推迟判断者与不推迟判断者之间,前者提出的新观念数量比后者高90%。
  可见,决策者要作出高质量的非常规决策,就必须表现出足够的耐心,不要轻易下判断,以让观念繁殖、生长。但值得指出的是,推迟判断,并不是优柔寡断,更不是不下判断。优柔寡断是毫无判断力或判断力低下的表现,而推迟判断是始终保持独立判断能力,只是为了激发更多的观念而暂不下判断,等待最佳时机才下判断。所谓“多谋善断”,实质上包括了两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即“谋”与“断”。推迟判断正是为了“多谋”,而只有“多谋”才能有高质量的“断”。优柔寡断是“有谋无断”,草率决策是“不谋而断”,以量求质才是“多谋善断”。在实际的管理活动中,真正属于非常规决策的并不多,但它消耗决策者的精力最多,而其中花费时间最多的是“谋”的过程,“断”的时间却很短。决策者要作出高质量的非常规决策,既要有果断的气魄,更要掌握多谋的科学方法。
  
  (作者系中山大学政务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导)
其他文献
1997年12月,我和妻子陈红合著的《日落香江——香港对日作战纪实》在广州出版。次年初,有朋友看了书中讲述的中、英、美三国和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在香港抗战的故事,高兴地告诉我:原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市区中队领导人方兰,就住在广东省委宿舍。我立即登门拜访。当时,方兰已经知道自己患上癌症,但她还是坐在藤椅上,接受我的录音采访。她向我们讲述了当年在香港坚持抗日斗争的情形,以及她的母亲冯芝为抗日英勇就义
期刊
强盗加无赖找借口侵占台湾    1868年,16岁的日本天皇睦仁取中国《易经》“向明而治”之意,定年号为“明治”,实行“维新运动”。从此,小岛国得以兴盛,开始侵略扩张。1874年(日本明治七年,清同治十三年)初,日本国拟定《台湾番地处分要略》,2月就制订了侵台的完整方案《台湾番地征伐要略》。  这份一级绝密文件,包括进攻台湾的军事计划,从政治、舆论、宣传、外交、特工等方面落实到行动的具体步骤上。日
期刊
这是一件叫人高兴的事情。由教育部颁发的教科书上,陈独秀重新出现了,他重新取得了应有的地位,得到了理所当然的应有的评价。  这不是一件小事。日本的“教科书事件”引起国际关注,引起长时期的矛盾冲突。把“侵略”一词改为“进入”,如此歪曲历史,是一切正直的人所不能容忍的。  发生在中国教科书上的关于陈独秀的评说,不是一词之易,而是一个长期被贬损、诬陷的人,他的荣誉和历史地位终于得以恢复。  在九年义务教育
期刊
政协会议上的发言,有大会口头发言、大会书面发言、小组会发言等等。这些发言主要是政协委员们围绕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和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并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发表意见、建言献策、参政议政。在发言中,有肯定,有批评,也有建议。按照中国人的文化传统,在公众场合讲话,尤其在会议上发表意见很有讲究,要讲究适时、在理、得体。在政协会议这样高层次的、政治的讲坛上,发言更要讲究,目的是使发言引起社会的关注
期刊
劳工出身、被海外侨胞尊称为“第一完人”的蚁光炎先生,是二战期间“救国亡身”的著名泰国侨领。他热情推动反法西斯侵略的斗争,铸就中泰友好的一代丰碑。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他坚定地相信“中国必定胜利”。    高节“蚁”民过“南洋”    清光绪五年(1879年)正月初四日,蚁光炎出生于广东省澄海县东陇河南岸一个小村庄——南畔洲村。据吴敬恒撰文、于右任书丹的《蚁光炎先生墓表》记载:“蚁之先,有
期刊
“最后结果说”的荒唐逻辑  老 石(北京)    有一种很不好的现象,就是丧事当喜事办。比如火灾事故,本是坏事,在某些记者笔下却往往成了英勇救火的群体英雄事件。此类事情屡见不鲜,于官员尤烈。为了“出政绩”,为了掩盖错误,有时候就是板上钉钉的丑事儿,也被说成功德无量的好事。  2005年4月14日,世界法律大会新闻发布会上,有记者问最高法院副院长万鄂湘:“像佘祥林案这样司法不公的案件屡屡出现,这是不
期刊
中元节的晚上,月亮又大又圆。仰望天际,蓦然记起,江静波教授在赴美探亲前,和我谈起“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两句唐诗。谁知,中元节过后两天,就听到他在美去世的消息。  在广东,许多人读过江先生所写的小说《师姐》。这部作品获得广东鲁迅文学奖,还拍成电影,产生过较大影响。后来,他又出版过电影文学剧本《晚霞》,人们多以为他是专业作家。其实,江先生是很有成就的科学家,是中山大学生物系教授、博导,是我国微生
期刊
宋太祖赵匡胤杯酒消释了老哥们的兵权,送其钱粮,让他们回家养老。但是,兵马还得有人带领,于是新皇帝提拔了一批原来的中下层军官。最重要的岗位——殿前都虞侯一职,由张琼顶替。张琼救过赵匡胤的命,不识字,性耿直,但两年后便被皇帝赐死。留下的空位,由杨信填补。杨信既没有老帅们的赫赫战功,也没有救过皇帝的命,这活儿真是不好干。  杨信上任不久,忽然染上怪病,嗓子功能遭到损坏。宋太祖见杨信虽然不能说话,但身体其
期刊
前不久,我在《南方日报》看到一则报道,说是中国最大的慈善机构有一个统计,10年来它们一共募积到15亿元人民币,其中70%来自国外和港澳地区。看完之后,我很有感触。  20多年来,我们国家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们的观念也在逐步转变。传统上,政府对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都要管到,都要包揽。这种大包大揽的做法,实际上是要政府承担无限的责任。改革开放使我们国家走上了市场经济的道路。搞市场经济,光靠
期刊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集体土地被大面积征用,大量农民成为失地农民。由于社会保障的相关配套政策不健全,相当数量的失地农民变成无地可种、无岗可上、低保无份的“三无”人员,变成贫农或城市贫民,这样的结果给社会安定造成了不良的影响。据有关资料显示,在有些地区,农民集体上访案件中60%是由农村征地问题引起的。从近年农民上访情况看,征地权益问题成了上访的主因。2004年上半年我省因农村征地问题到国家信访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