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宽频地震数据瞬时相位梯度属性计算方法及优势分析

来源 :中国海上油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han0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常规地震数据相比,海洋宽频地震数据中子波的波形、相位和频率特征均发生了显著变化,在改善中深层地震成像精度、提高储层预测和油气检测准确性方面具有许多明显优势。对地震资料进行Hilbert变换后的“三瞬”属性提取技术在地震层序解释、勘探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并没有考虑瞬时相位的不连续性与层序界面之间的关系,而且在显示沉积层序界面位置时也往往不够直观。本文针对宽频地震数据提出了一种保留子波相位卷绕特征的瞬时相位梯度属性计算方法,通过模拟试验分析了常规子波和宽频子波的相位卷绕现象及在瞬时相位梯度计算中的差异,
其他文献
地震波穿过介质分界面时,会产生透射损失。当上覆地层存在强反射界面时,这种透射损失是不可忽略的,它会影响叠后地震属性提取及波阻抗反演的精度,影响油气预测的准确性。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变子波反演的叠后地震数据透射损失补偿方法。首先研究了包含透射损失的叠后变子波地震道模型,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稀疏约束下的反射系数反演方法。利用反演得到的反射系数实现了透射损失的补偿。数值模拟实验及实际资料处理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赣江中上游地区是东南丘陵重要的水土保持功能区,分析不同时空尺度下该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对维持与优化本地生态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1 km空间分辨率的土地利用数据,分析1980—2018年赣江中上游地区的土地利用结构与土地利用动态度;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PCA)、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和地理加权回归(GWR)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分异驱动力。结果表明:1980—2018年,研究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是林地(面积占比69.4%~71%)和耕地(占比20.8%~20.9%);建设用地、未利用地的土地
Amino group protective strategy has consequently emerged in multistep organic synthesis.Easy and selective deprotection procedures are crucial to facilitate the chemical transformation.Recently,Zhang’s group from Henan Normal University collaborating with
中国近海盆地深层构造复杂、储层埋藏深、相带变化快,钻井少、地震资料成像品质差,储层预测难度大,储层预测结果准确度已成为制约中国近海盆地古近系深层碎屑岩储层勘探的关键。本文针对中国近海深层储层预测普遍存在的问题,以琼东南盆地、开平凹陷、莺歌海盆地和西湖凹陷等区域为例,提出了从地震资料预处理、层序地层分析,到储层预测和储层微观表征的系统分析预测技术,有效预测了上述区域的深层储层空间展布和微观特征,支持了中国近海多个领域性目标的综合研究和含气构造再评价工作。该技术组合对中国近海盆地深部碎屑岩储层综合预测具一定的
在直井反九点井网的对角油井之间加密水平井,是水驱油藏实现液流改向、提高储量动用效果的有效井网调整方式。基于典型注采井网调整方式,利用渗流力学保角变换和镜像反映原理,建立了井间对角线加密水平井注采井网渗流模型,并提出了评价注采井网储量动用效果的方法;结合实际油田参数,计算分析了不同条件下,直井反九点井网加密调整后注采单元中的储量动用变化规律;综合储量动用效果和开发实施条件,确定了九点井网对角加密水平井的合理水平井长度及合理生产制度。研究结果为水驱油藏注采井网加密调整和注采调控,提供了新的调整思路和分析评价方
题目如图1,锐角△ISC内接于圆Г,AB>AC,M为圆Г上的劣弧BC的中点,K为圆Г上A的对径点.过圆Г的圆心O作OD//AM,与AB交于点D,与CA的延长线交于点E.直线BM与CK交于点P,直线CM与BK交于点Q.证明:∠OPB+∠OEB=∠OQC+∠ODC.(第36届中国数学奥林匹克)设直线BC与MK交于点T.
印度河扇近海盆地位于印度板块西缘,其深水区是当今国际油气勘探的热点区域。基于二维地震测线、钻井、商业数据库和公开发表的文献资料,本文对印度河扇近海盆地的沉积演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印度河扇近海盆地为裂谷型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基底之上发育晚白垩世以来的沉积序列,其中晚白垩世末期—早古新世推测处于裂陷阶段,发生大规模岩浆喷发,形成喷发玄武岩相;晚古新世—始新世处于热沉降阶段,构造趋于稳定,主要为碳酸盐岩台地、生物礁及半深海沉积;渐新世—全新世为被动大陆边缘阶段,受板块碰撞、喜马拉雅山隆升及海平面下降的影响
期刊
加拿大油砂资源丰富,其中位于西加拿大盆地东侧的阿萨巴斯卡矿区油砂储量最大,油砂储层发育段主要为下白垩系Mannville组McMurray段。该层段地质沉积特征比较特殊,目的层岩石中的地层水可与地表淡水和目的层之下碳酸盐岩中的高矿化度水进行交换,进而形成复杂的地层水体系,从而导致地层水矿化度纵向、横向变化大,给油砂饱和度测井评价造成困难。本文以阿萨巴斯卡矿区为目标,分析了油砂储层的岩性、物性、含油性和电性特征,建立了油砂储层参数测井评价方法,尤其是针对油砂储层矿化度无规律变化导致饱和度评价难的问题,建立了
地质历史时期的断层活动强度直接影响着油气运移,而目前仅依据断层晚期活动速率判断其输导性。本文以辽东湾地区为靶区,利用地层回剥技术刻画了该地区断层演化过程,并分析了断层演化特征对油气运移的影响。研究表明,辽东湾地区断层演化特征控制了原油的垂向分布,且15 m/Ma是该地区油气能否垂向运移的断层活动速率阈值。以断层活动速率15 m/Ma为断层活动强弱的判别标准,以东一段沉积期、馆陶组沉积期和明化镇组至今沉积期为时间阶段,该地区断层演化特征可划分为“强→弱→强”“强→弱→弱”和“弱→弱→弱”等3种模式,其中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