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体尾切除术后胰瘘的影响因素分析

来源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jianfeng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胰体尾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影响因素,为临床预防术后胰瘘提供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8年4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胰体尾切除术的28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89例,女性192例,年龄(51.01±13.65)岁。对可能影响术后胰瘘发生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肿瘤特点、术前空腹血糖、血生化、肝功能和手术指标等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281例行胰体尾切除的患者中无胰瘘/生化漏245例(87.2%),有临床意义的胰瘘(B/C级)36例(12.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响术后胰瘘发生的因素有BMI、术前空腹血糖、是否结扎主胰管(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术后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为BMI≥25 kg/m2(OR=2.354,95%CI:1.137~4.873,P<0.05)、未结扎主胰管(OR=4.067,95%CI:1.191~13.885,P<0.05)。

结论

BMI较高者可增加术后胰瘘发生的风险,手术过程中结扎主胰管可减少术后胰瘘的发生。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DNA依赖蛋白激酶催化亚基(DNA dependent protein kinase catalytic subunit,DNA-PKcs)在小鼠不同发育阶段肝脏组织和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明确其促细胞增殖和在肿瘤发
目的探讨目前国内外航天员宇宙辐射损伤评估的主要研究进展,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为今后宇宙辐射损伤评估的深入研究提供思路。资料来源与选择国内外该领域的相关研究文献。资料引用国内外文献资料52篇。资料综合随着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航天员的宇宙辐射损伤评估已成为航天医学研究的重点,目前国内外在辐射剂量检测仪器、辐射预估计算技术和辐射生物剂量评估3个方面均有新的尝试和探索。上述3类辐射检测评估技术各有其优势与
目的分析飞行员肺大泡患者临床医学特征及航空医学鉴定结果,为规范飞行员肺大泡航空医学鉴定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0—2019年在空军特色医学中心住院的19例飞行员肺大泡病例资料,根据飞行机种分为歼击机组、轰/运/教组及直升机组,分析比较各组临床、肺部影像学特点及航空医学鉴定结果。结果共纳入飞行员肺大泡病例19例,其中歼击组6例、轰/运/教组7例(轰炸机1例,运输机4例,初级教练机2例)、直升机组6例
报道1例飞行员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给予甘露醇降颅压,注射用蛇毒血凝酶止血,尼莫地平静点缓解脑血管痉挛,以及纤维蛋白溶解剂、改善神经细胞代谢、营养脑细胞等对症治疗,间断行腰穿置换脑脊液。绝对卧床治疗4周后,无不适症状及体征出院。飞行结论:暂时飞行不合格,地面观察3~6个月。反复查头部CTA、MRI正常。飞行结论:飞行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