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从“水-能”关联的视角揭示不同灌溉模式下水能消耗和碳排放的差异.[方法]通过收集河南农业大学科教园区(原阳)节水农业试验场不同灌溉模式下的面积、产量、水资源及能源消耗等数据,分析了不同灌溉模式下农业生产碳排放强度的差异,并探讨了水能消耗及碳排放的关联关系.[结果]灌溉碳排放是农业生产的主要碳排放源.传统漫灌模式下水能消耗及碳排放强度均较高,滴灌模式下水能消耗及碳排放强度明显下降,其中水资源、能源消耗及碳排放强度较漫灌模式分别减少60.00%、19.47%和33.21%;在漫灌模式下,冬小麦全生长期
【机 构】
: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郑州 450046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从“水-能”关联的视角揭示不同灌溉模式下水能消耗和碳排放的差异.[方法]通过收集河南农业大学科教园区(原阳)节水农业试验场不同灌溉模式下的面积、产量、水资源及能源消耗等数据,分析了不同灌溉模式下农业生产碳排放强度的差异,并探讨了水能消耗及碳排放的关联关系.[结果]灌溉碳排放是农业生产的主要碳排放源.传统漫灌模式下水能消耗及碳排放强度均较高,滴灌模式下水能消耗及碳排放强度明显下降,其中水资源、能源消耗及碳排放强度较漫灌模式分别减少60.00%、19.47%和33.21%;在漫灌模式下,冬小麦全生长期内的碳排放强度高于夏玉米19.67%;而在微喷灌与滴灌模式下,夏玉米灌溉碳排放强度比冬小麦高43.75%和40.81%;夏玉米在滴灌模式下的产量略高于微喷灌,明显高于漫灌模式(12.05%),远高于雨养模式(43.13%);不同灌溉模式下耕作方式和水能消耗强度是导致碳排放差异的主要原因.[结论]不同灌溉模式下农业水能消耗及碳排放强度差异明显,在考虑区域水资源状况及土壤条件的基础上,规模化采用滴灌、微喷灌等节水灌溉措施可以降低农业生产中的能源消耗强度,推动农业生产的低碳发展.
其他文献
近些年我国的医疗水平发展迅速,各个医院每年都会产出大量的医学数据。充分利用和挖掘这些医学数据信息,对于医学研究和临床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利用好这些医学数据进行智能的分析,辅助医生进行临床诊断,是目前医学图像分析领域的研究热点。目前,深度学习方法在图像处理领域越来越成熟,尤其是近些年在医学图像分析中深度学习方法被广泛研究和推广。而数据驱动是深度学习方法的重要特征之一,更多的精标注数据可以在很大程度
[目的]研究不同灌溉施氮模式对稻田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排放的影响,以获得降低2季稻田温室气体(GHG)排放的灌溉施氮模式.[方法]通过田间试验,测定了3种灌溉模式(常规灌溉CR、“浅湿晒”灌溉TR和干湿交替灌溉DR)和3种施氮处理下FN1(纯氮120 kg/hm2,ω(基肥):ω(分蘖肥):ω(穗肥)=20:40:40)、FN2(纯氮120 kg/hm2,ω(基肥):ω(分蘖肥):ω(穗肥)=50:25:25)、FN3(纯氮90 kg/hm2,ω(基肥):ω(分蘖肥):ω(穗肥)=50:25
气候变化是威胁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温度升高和干旱等极端天气频发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体现方式.温度升高显著影响土壤-作物系统的表现和功能.深入理解温度升高和干旱对农田水碳动态的影响机理,需要揭示农田生态系统功能与环境因子间的互作关系及其尺度转化效应.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综述了升温和干旱胁迫对农田生态水碳动态的影响:①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②温度升高、干旱胁迫以及其他气候变化因子对农田生态系统水碳动态的影响;③存在问题与未来研究方向.文献显示,世界人口增加、化石燃料燃烧碳排放量增加等致使气
[目的]合理规划与可持续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方法]选取泾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SWAT分布式水文模型进行了径流模拟,采用泾川(三)站、杨家坪(二)站和张家山(二)站逐月实测径流量进行模型参数率定,在此基础上对泾河流域浅层地下水分布特征、地下潜水储量和可开采量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研究区模型表现良好,R2和NS分别达到0.83和0.71,满足要求.流域地下水储量分布差异较大,储量下降严重,2009—2016年下降约65.9亿m3,下降速率为0.51亿m3/月.地下水资源评价结果表明,泾河流域平均补给量为
我国自然灾害频发。自然灾害发生后通信基站极有可能受到损坏,同时掌握救援人员的实时位置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灾后救援存在着迫切的通信定位需求。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 System,GPS)的信号在室内衰减严重,无法满足需求。常见的室内定位技术,如基于信道状态信息(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CSI)、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