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电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存在的规范化问题分析

来源 :企业技术开发·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boc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供电企业在经济市场中占领着控制性的作用。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传统的供电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已不能满足供电企业发展的需要,与其他国家的供电企业相比,我国的经济资源管理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本文通过分析我国供电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存在的规范化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供电企业;经济管理模式;规范化问题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5)32-0032-02
  国家电网是支撑国民经济的重要支点,而供电企业是保证国家电网正常运行的组织,因此,只有供电企业为电力发展提供明确长远的发展目标,完善经济管理模式,规范企业各项管理,就能促进国家电网的发展。我国是市场经济体制,为了保证电网事业的不断发展,除了依靠供电企业自身的发展模式,还必须依赖于市场资源配置,将电力资源根据市场要求进行统筹规划。在供电企业发展中,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主要包括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经济预算管理和技术创新等方面。这些问题造成了我国供电企业不能够顺应市场竞争,发展停滞。本文旨在分析供电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存在的规范化问题,为我国供电企业的经济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1 供电企业发展现状
  自2003年我国颁布了厂网分开的正常后,国家电网就不再属于国家垄断行业,形成了五个较大的供电集团,不仅有效的提高了电力行业的活力,使企业自主发展,能够更好的适应市场竞争和需要。但是,五大供电集团的发展在此期间没有建立完善的发展机制,导致各供电企业独立运行,企业自身的经济发展模式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再加上企业管理不规范,不能很好的与国际供电企业接轨,完成企业的跳跃式发展。人力资源管理不合理、经济预算管理水平低和缺乏技术创新等,使目前各大供电企业存在的主要管理问题,限制了国家电网的发展。
  2 供电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存在的规范化问题
  2.1 人力资源管理不合理
  目前,我国的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不够合理,在人才管理的科学性、人才管理培训机制以及绩效管理方面依然存在着不足。我国对供电企业人员的配置要求为100.2%,很多供电企业在人员配置方面符合要求,但是出现了管理人员占大多数,基层人员占少数的现象,很多偏远地区人员配置也不够齐全,因此,人事管理混乱,人员配置不合理。另外,在人员培训管理方面,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人员培训机制,导致员工工作积极性降低,工作能力低,没有高端技术人员,使国家电网缺乏大量的高端技术性人才,抑制了国家电网的发展。同时,在绩效管理方面,供电企业绩效考核没有落到实处,将平均制度应用于员工的薪资待遇中,使高端人才和优秀人才缺乏信心,不利于挖掘员工的各项潜能,我发促进供电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导致了人才总体水平偏低,降低了供电企业整体的市场竞争力。
  2.2 经济预算水平低
  目前,我国的供电企业在经济预算方面不够客观、准确,没有采用合理的经济预算方法,使得很多经济预算无法控制。林外在预算管理方面的管理效率低下,制定了经济预算对策后,没有进行监督和考核,忽视了经济预算对电网发展的重要性。在传统的供电企业管理中,没有合理的使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对企业经济进行预算,使最终的预算结果与实际经济费用严重不符,造成了经济的被动。
  2.3 缺乏技术创新
  供电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还缺乏自主创新精神,没有自主研发的软件作为企业的软实力基础,在面对国外电力企业的竞争时,缺乏竞争力。由于国内供电企业的自主研发水平低,有研发能力的企业设计产品周期长,功能需求不够高,同时价格低,不利于供电企业自主研发的正常运行,积极性也不够高,导致我国供电企业不能快速发展。
  3 供电企业规范化问题改进措施
  3.1 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供电企业根据人力资源管理机制这一问题,可以提出人员定岗、定编、定员的策略,保证人力资源的合理分配,有利于实现人力利用的长效机制,保证统一岗位固定人员完成任务,不可将管理层人员超标设置,保证基层与管理层人员数量的平衡和合理。人员劳务等级应按照人事在编、人事代理、合同制和劳务派遣进行划分,根据工作人员的工作年限、学历、技术水平以及岗位职责进行绩效管理,保证人事管理的合理性。由供电企业的管理层协调各工作人员的岗位变更,统筹规划工作区域。另外,在人员培训方面,应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岗位技能培训和测试,使每位工作人员都能做到切实履行职责,促进人力资源整体素质的提升。对于高端技术性人才要给予重视,提供发展平台,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的稳定性。完善奖惩机制,对于在工作中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反馈问题的员工,要给予奖励,促进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为推动供电企业的长足发展提供综合性人才。在经济预算时,可以采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将经济预算管理同互联网进行有效的结合,供电企业各部门将财务信息通过互联网进行传递和验证,不仅可以提高预算的工作效率,同时也可以促进预算的实时性和准确性,也保证了预算的公开透明。使预算过程和结果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即时查询,进行网上监督,减轻了审计人员的压力和负担,保证了预算结果的科学性。
  3.2 提高经济预算能力
  提高供电企业的经济预算能力首先要从审计人员的考核开始,一般企业的审计人员综合能力相对较低,知识更新速度较慢。针对这一问题,供电企业应对基层审计人员加强知识培训和定期审核,规定审计人员持证上岗。对于岗位能力较低,责任心较差的审计人员应淘汰,避免因审计工作不力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对于审计结果,供电企业应建立审计组织,对审计人员提供的最终审计结果进行考核,将各项财务报表与审计结果做好检查工作,加强对经济预算的足够重视。审计人员在神经之前,要经个部门的表进行整合,根据相关要求进行核定,对于数量较大的金额,要严格深入调查,不可盲目判断。最终根据市场变化情况,对预算结果进行宏观调控,保证预算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3.3 加强企业自主创新
  目前,供电企业在自主研发产品和软件方面与国外相比还有很多差距,只有部分有经济实力和科研能力的供电企业才能完成自主研发工作。研发的产品或软件市场适应性良好,售后服务和价格也满足大众需求,因此相比国外市场潜力巨大,但是在产品性能、研发周期等方面依然存在很多不足。所以供电企业要加大对自主研发产品的支持力度,使高端技术人才拥有足够的资金展开研发工作。另外,在展开研发工作之前,可以制定出合理的研发计划和目标,为研发项目提供人员、技术和资金支持,保证研发工作的顺利运行。在产品的先进性方面虽然不能与国外相比,但是可以结合市场需求,提高产品的适用性,并提供维护措施。保证研发产品占据有力的占据国内市场。
  4 结 语
  本文通过对供电企业在经济管理模式下存在的规范化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出了人力资源、经济预算和产品创新等方面的问题和改进措施。供电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直接影响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因此对供电企业的规范化管理仍然需要建立健全管理机制,使人员配置合理,提高企业的整体实力。加强企业软实力的建设,使供电企业在提升管理能力的同时,拥有与国外企业的竞争实力,取得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华.供电企业如何以科学发展观指导财务预算管理[J].会计之友
  (上旬刊),2008,(11).
  [2] 朱玉爱,贺岩,胡纪红.供电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制度的构建[J].会计师,
  2010,(7).
  [3] 陈绪柱,董庆红.供电企业岗位动态培训机制建设情况调查—以安 徽省电力公司为例[J].中国电力教育,2007,(2).
  [4] 吉丽霞,吕泽萍.新形势下供电企业人事档案动态管理浅析[J].中国 电力教育,2011,(27).
其他文献
轧制伺服油缸轧制力大、行程短、频率响应高,测试难度较大.本文针对这些特点,提出了轧制伺服油缸的试验必须进行全行程摩擦力和动态响应特性的测试;研究了其试验方法、试验液
文章针对一种新型的由ROV操作的水下卡箍式连接器中的核心结构——卡箍机构进行运动学分析,分析其在运动过程中的稳定性和机构设计的合理性。通过分析其工作原理,建立了该机
本文基于工程的思想,建立了一个应用于并行产品设计在总体方案设计阶段的机床产品性能评估系统模型。该模型通过人工智能中的专家系统技术与多级模糊综合评判方法的有机结合,实
本文详细介绍了一种船舶柴油机主控装置的功能,结构、工作原理以及软件设计等,经现场调试和海上实验,主控装置完全满足设计和应用的要求。
介绍了运动控制接口协议SERCOS的特点和特性,结合船模试验三自由度转盘及拖车控制系统的应用实例,给出了控制系统的网络结构,简要说明了所采用的位置、速度和同步运动控制模
介绍外圆磁性研磨机的改装方法及其基本结构,对磁力系统的电磁感应器进行了有关的计算,用磁路解析法计算磁路的磁势,并计算了电磁线圈的匝数等参数.
摘 要:文章介绍了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ASTM标准下的轻型圆锥动力触探试验在国外某电源项目工程基槽检验中的应用,通过试验分析,应用轻型圆锥动力触探试验检测天然地基承载力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在该区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国内同行从事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关键词:轻型圆锥动力触探;验槽;承载力特征值  中图分类号:U455.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5)35-0027-0
文章介绍了集散监控系统在热电联产企业集中供热中的应用,阐述了集散控制系统的重要性以及该系统的主要功能,并对集散控制系统投入运行后的节能效果进行了比较分析。
精细化管理是国内外大型企业广泛采用的科学型企业管理模式,无数实例证明了其直接有效性.受经营理念、人力资源和资金局限性影响,精细化管理模式很少在小微企业中推广实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