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刀

来源 :中学生天地(A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llydy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有热兵器开始,枪口的刺刀就是步兵的标准装备之一。最早的刺刀是装在软木塞上,近距离作战时插在枪口上的,由法国人在1640年装备部队。可想而知,这种刺刀非常不牢靠——而武器最忌讳的就是“不牢靠”。1688年,法国人研制成了使用卡榫和滑动槽固定的刺刀,很快这种刺刀就流行起来。由于没有刀柄,它只能装在枪口上。而后来的多数军用刺刀都将刀柄和滑动槽结合起来,使得它既是匕首,又是刺刀,所以我们在谈现代军刀时,往往也是在谈现代刺刀……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的三棱军刺,它直接安装在枪上,可以折叠收起但一般不拆下来使用。它没有扁平的刀身,只有三棱的刃口,只能刺不能砍,因此被称为“刺”而不是“刀”。大家军训时可能会接触到56式半自动步枪,所以请特别注意:三棱刺是一种沙场利器,它造成的伤口很难处理和愈合,伤者往往会迅速失血而死,所以千万不要用它来开玩笑。
  一把好刀,一般只要足够锋利就行;但作为一把战刀,这还远远不够。首先它的刃口在足够锋利的同时,还要具有足够的硬度,而刀身也要有合适的强度和韧性。剃刀很锋利,但由于硬度不足,切割稍硬一些的东西就会变钝。有些小刀虽然平时还算锋利,也比较耐磨,但受到撞击和扭曲的时候很容易断、裂,也就是说比较脆。我们平常使用的水果刀和铅笔刀常常有这样的问题。
  由于硬度高的比较脆、韧性好的不够硬……对制刀匠们来说,用同一块金属材料做出一把好刀是很不容易的。使用不同质地的钢材来制作刀刃和刀身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其中常见的工艺有夹钢、包钢等。这种工艺就是将硬且偏脆的刃口和较软但柔韧的刀身结合起来,而其中的难点之一,就是在不同钢料的结合过程中,常常会由于表面氧化、夹灰等因素造成失败,导致废品率极高。这种工艺在手工作坊十分发达的东方国家很流行,中、日等国传统的优良刀剑都是这样生产出来的。
  西方国家的著名古刀剑品牌“大马士革钢刀”则是采用另外一种方式制成:表面渗碳——使用含碳量较低、质地较软的钢为原料,在锻造过程中向钢材表面添加石墨,使刀身保持柔韧而刀刃非常坚硬锋利。至于石墨何时添加、添加多少、锻打的温度和力度如何掌握……则成为大马士革刀匠的不传之秘,并最终湮没于战乱之中。直到近代的“金相学”(利用显微镜观察金属质地、分析其成分结构的学科。其实,正是对大马士革钢刀的研究催生了这一门学问)诞生才找回了这种失传千余年的工艺。今天的优良刀具常常会采用这种方式加工——因为我们有电子表、有天平、有温度计……昔日的不传之秘可以随着冶金专业的课本被带到每一个地方,而东方的复合刀刃工艺则由于不适合用于工业化生产,逐渐成为一种带有艺术色彩的技术。
  刀的造型也很重要。军刀要有足够的杀伤力,除了重量、重心、曲线、锋利程度以外,尤其重要的是造成伤口的严重程度和刺进之后拔出的难易程度。小说里就常常有这样的片段:某人中刀之后还能苟延残喘,而一旦刀被拔出就会……网上很容易找到各种“世界N大名刀”的图片,它们都是通过各种细节不同的设计来达到相同的目的,所以,前窄后宽的体型、刀身侧面的血槽、刀刃根部的锯齿……这些特点都为此而存在。
  现代军刀/刺刀往往是多用途的。比如苏联士兵的制式军刀和刀鞘配合,就能成为一个绝缘剪线器,能够剪断铁丝网和电网;英国军队的制式刺刀上面,“集成”了开瓶器、锤子、锯条、磨刀石……堪称步兵军刀当中功能最复杂的;一向时尚的美国军队在这方面反而比较保守:1987年才配发的新式军刀与苏联军队1959年装备的并无太大差异,或许是美国人觉得他们的士兵不太可能要跟对手拼刀。
其他文献
我们已经看到了用正多边形拼成的各种图案,实际上,有许多图案往往是不规则的基本图形拼成的,如图(1)和图(2).  图(3)和图(4)分别说明了相应的图案是如何由基本图形拼成的.  你玩过哪些拼图?你自己能设计出一幅拼图吗?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城南实验中学)
期刊
“自相矛盾”的成语家喻户晓,讲的是一个人既吹嘘他的矛又吹嘘他的盾。这看起来是一个很搞笑的故事,其实,这句成语除了其表层意思外,还有另一层寓意也非常清晰,即要求矛应锋利地戳穿盾,而盾又要有足够的能力抵抗矛。   “矛”与“盾”的矛盾揭示了一切武器的追求。   现代武器与旧时的“矛”、“盾”已是天壤之别,无法相比。然而武器的核心与旧时的“矛”、“盾”一脉相承,没有改变,提高杀伤能力和防御能力仍然是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