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然而农村环保形势却日趋严重,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农村的持续发展,是农村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因此,农村环境保护与实现农村持续发展,是一个一而二,二而一的任务。农村保护环境是实现农村持续发展的前提,也只有实现了持续发展,农村生态环境才能真正得到有效的保护,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确保农村与自然的和谐,是农村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也是农村得以延续的保证。
关键词:农村环境保护;农村持续发展;和谐发展
1农村持续发展的实质
在现在及可以预见的未来。农业在中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 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持续农业和农 村发展的实质是农业和农村社会的综合、协调发展。农村持续发展既是满足当代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环境功能和农村环境问题
农村社会的发展不可能脱离周围环境而孤立地进行。环境是社会发展的经常必要的条件之一,趁着加速或延緩社会发展进程的作用环境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促进或阻延的作用体现了生产力不断提高和自然资源不断开发,社会与其周围环境的联系便日益加深。环境是农村生存发展的基础。也是开发利用的对象。
环境危机之所以引起人们的普遍不安与广泛关注,是因为环境危机不仅影响了当代人的生活质量,也威协后代人的生存。这必须与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它不仅重视增长数量,而且要求发送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是以保护自然为基础,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减少生态破坏,保持地球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以持续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资源,使作类的发展保持在地球承载力之内。是以消除贫困,改善和提高农村的生活质量为目的,要与社会进步相适应。虽然未来人对幸福的理解也许会与我们有所不同,但作为人,他们的某些基本需要(如清洁的空气、干净的水、健康而稳定的生态系统)必须首先得到满足。因此,在分配地球上的有限资源时,我们必须要用代际主义的原则来处理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我们不仅要给后人留下一套先进的生产技术与成熟的经济发展模式,还要给他们留下一个稳定而健康的生态环境。
3农村环境保护与农村持续发展
一种文明如果把掠夺和征服自然视为自己的价值实现,那么,环境污染与生态危机的出现就是必不可免的;农村应该采取措施保护环境:
(一)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农民环保意识。常言道“惟有净土,才有洁食”。我们要以转变农民生产生活方式为核心,提高农药化肥有效利用率,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大力发展有机、绿色生态农业,确保“米袋子、菜篮子”食品安全。归根结底,造成农村环境污染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人们的重视程度不够,必须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生态新农村的建设。我们应加大农村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切实提高农民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和理解,引导他们清洁生产、文明生活。可以通过环境警示教育这一有效形式,用身边的反面案例,使广大干部群众从内心深处受到震撼和教育。抓住新农村建设的大好机遇,把“环境怡人、村镇宜居”理念充实到“村容整洁”的总体要求中,抓好改厨、改厕、改圈及沼气池建设,让农村的村容整洁起来,乡风文明起来,居住环境怡人起来。 具体做法是:(1)要科学用肥用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大多数农民对科学用药、平衡施肥知之甚少,只是一味地加大剂量滥施农药,盲目施肥,结果不仅造成化肥农药利用率不高,而且对环境污染严重。为了保护环境,村民应当把畜禽养殖粪便作为主要肥料。不但可以减少化肥农药和粪便本身的污染,还能够显著增强地力。(2)要加大治理力度,开展农村环境整治。抓好农村改厕、改厨、改水工程和户用沼气池建设,进一步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区污水集中处理,推进农村垃圾集中收运处理,积极推进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工作。(3)要坚持村民自治,订立村规民约。结合本村的实际,对防治污染做出规定,把污染治理的主动权交给村民,让村民构建出自己的防治污染“绿色壁垒”。 (二)构建保障机制,提高农村环境质量。把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作为各级干部培训的重要内容,提高其遵守环境保护的自觉性。(三)杜绝工业污染,保障农村饮水安全。把农村环境保护和建设规划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保证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
农村有权利利用自然,通过改变自然资源的物质形态,满足农村自身的生存需要,但这种权利必须以不改变自然界的基本秩序为限度;农村又有义务尊重自然的存在事实,保持自然规律的稳定性,在开发自然的同时向自然提供相应的补偿。当然,如此确定权利和义务的范围,是以农村与自然之间原本存在着和谐为前提的,农村持续发展针对的则是农村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已经遭受严重破坏的现实。在这个事实中,农村对自然的权利和义务的范围必须相应调整。在达到新的和谐之前,农村对自然的开发方式,开发深度应当受到严格的限制;农村在改变自然资源的物质形态的同时,应当更多地向自然提供补偿,以恢复其正常状态。使农村与环境协调发展,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甘宜沅.中国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10
[2]李春华.环境科学原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4).
[3]叶文虎.可持续发展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