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规律的发现和物理理论的建立都必须以严格的物理实验为基础,并受到实验的检验。新《课程标准》提出“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物理课程应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新课改以来,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得到明显提高,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验、探索知识的机会大大增加。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的高低对他们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生活中小到照明电路的安装、各种物体质量的测量,大到交通运输和生产劳动都需要这方面的能力。所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成为素质教育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挖掘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以培养学生尊重科学、探究创新的精神。
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呵护学生的好奇心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生学习愿望的源泉是思维智力上的感受和情感色彩,学生的思维与他的感受和情感分不开。”实验教学常需要一些教具和实物,这些东西往往能激起学生极大的好奇心。如,讲到“连接电路”的内容时,我让科代表提前把几只灯泡带到教室。结果被几位男生在争看中打碎。上课了,科代表紧张地告诉我事情的经过,教室里的空气好像凝固了。我知道学生们肯定在等着来自老师的暴风骤雨。此时,我不由地想起英国的一位校长在学生杀死他的宠物狗之后,校长没骂他是“败类”,而是让他画一幅人体骨骼图和血液循环图。这位学生就是后来英国的著名解剖学家麦克劳德。如果当时他被校长训斥一顿,也许英国历史上就会少了一个大名鼎鼎的解剖学家。于是,我没有发火,还把几位男生“表扬”一顿,说他们想早一步开始今天的学习,可能他们刚才已经了解了电路连接的有关知识。说完我又拿出几只备用灯泡,开始了那节课的教学。结果,全班学生那天学得特认真,思维特活跃,尤其是打碎了灯泡的那几位,下课了还追着我问了好几个问题。
二、有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探索能力
以前,课堂演示实验一般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仅仅是旁观者,没有直接参与,谈不上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初中物理从《电流的磁场》一课中,课本中的“奥斯特实验”是演示实验,我则把它改为学生分组探究实验,学生通过发散思维,把导线平行拉在小磁针下方、前后、左右等不同方位进行研究。课本中学习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形状,有学生提出直线电流磁场的形状是什么样的?于是,我引导学生分析,提出猜想,设计实验,探索,验证结论。这样,让学生充分地动手、动脑,使学生参与像科学家探索一样的研究过程,探索能力与创造性思维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有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谈到创新,学生往往感觉很神秘感、可望不可及,认为那是科学家的事,自己没有资格、也没有能力去进行。其实,人人都有创新的潜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适当地加以引导,就能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进行创新。这就要求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不论课上、课下都要创设民主和谐、平等宽松的氛围与情境,鼓励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宽松的情境中质疑和释疑,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心理素质,还要让学生产生对现有知识的不满足,对已有结论的不轻信,善于比较,勇于探索。如,初中物理中《研究电磁铁》的实验,课本中实验得出结论是:电磁铁的磁性与通电螺线管的匝数和电流有关。教学中,我通过引导学生质疑,进一步实验探究,学生总结得出:电磁铁的磁性还受螺线管的直径,铁芯的直径和材料质地的影响。
四、鼓励学生进行课外小实验和小制作
学生在动手进行各种小实验、小制作过程中,思维异常活跃,学习欲望高涨,参与意识增强,都迫切的希望进一步探索问题。如在课外引导学生利用废旧材料制作指南针、望远镜、验电器、电磁继电器等实验仪器或模型,对原有的实验装置进行改造和创新,引导学生进行“纸盒烧开水”“电铃”“楼梯开关”等小实验、小制作,这些都有很强的趣味性和知识性,符合初中学生好奇、好问、好动、好学的心理特征。同时,我鼓励学生进行课外探究实验,如让学生在家里利用电冰箱研究水和盐水的凝固点,这个实验在学校反而不便做到。教师要鼓励学生做好这些小实验、小制作,并有意识的在教学中加以讲评。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更使学生认识到搞科技发明的奥秘在于善于动脑、勤于动手,打破搞科技发明高不可攀的神秘感。
中学教学中,切实加强物理实验教学,能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培养学生科学实验的素养,使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和科学态度在实践中逐步形成。
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呵护学生的好奇心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生学习愿望的源泉是思维智力上的感受和情感色彩,学生的思维与他的感受和情感分不开。”实验教学常需要一些教具和实物,这些东西往往能激起学生极大的好奇心。如,讲到“连接电路”的内容时,我让科代表提前把几只灯泡带到教室。结果被几位男生在争看中打碎。上课了,科代表紧张地告诉我事情的经过,教室里的空气好像凝固了。我知道学生们肯定在等着来自老师的暴风骤雨。此时,我不由地想起英国的一位校长在学生杀死他的宠物狗之后,校长没骂他是“败类”,而是让他画一幅人体骨骼图和血液循环图。这位学生就是后来英国的著名解剖学家麦克劳德。如果当时他被校长训斥一顿,也许英国历史上就会少了一个大名鼎鼎的解剖学家。于是,我没有发火,还把几位男生“表扬”一顿,说他们想早一步开始今天的学习,可能他们刚才已经了解了电路连接的有关知识。说完我又拿出几只备用灯泡,开始了那节课的教学。结果,全班学生那天学得特认真,思维特活跃,尤其是打碎了灯泡的那几位,下课了还追着我问了好几个问题。
二、有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探索能力
以前,课堂演示实验一般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仅仅是旁观者,没有直接参与,谈不上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初中物理从《电流的磁场》一课中,课本中的“奥斯特实验”是演示实验,我则把它改为学生分组探究实验,学生通过发散思维,把导线平行拉在小磁针下方、前后、左右等不同方位进行研究。课本中学习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形状,有学生提出直线电流磁场的形状是什么样的?于是,我引导学生分析,提出猜想,设计实验,探索,验证结论。这样,让学生充分地动手、动脑,使学生参与像科学家探索一样的研究过程,探索能力与创造性思维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有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谈到创新,学生往往感觉很神秘感、可望不可及,认为那是科学家的事,自己没有资格、也没有能力去进行。其实,人人都有创新的潜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适当地加以引导,就能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进行创新。这就要求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不论课上、课下都要创设民主和谐、平等宽松的氛围与情境,鼓励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宽松的情境中质疑和释疑,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心理素质,还要让学生产生对现有知识的不满足,对已有结论的不轻信,善于比较,勇于探索。如,初中物理中《研究电磁铁》的实验,课本中实验得出结论是:电磁铁的磁性与通电螺线管的匝数和电流有关。教学中,我通过引导学生质疑,进一步实验探究,学生总结得出:电磁铁的磁性还受螺线管的直径,铁芯的直径和材料质地的影响。
四、鼓励学生进行课外小实验和小制作
学生在动手进行各种小实验、小制作过程中,思维异常活跃,学习欲望高涨,参与意识增强,都迫切的希望进一步探索问题。如在课外引导学生利用废旧材料制作指南针、望远镜、验电器、电磁继电器等实验仪器或模型,对原有的实验装置进行改造和创新,引导学生进行“纸盒烧开水”“电铃”“楼梯开关”等小实验、小制作,这些都有很强的趣味性和知识性,符合初中学生好奇、好问、好动、好学的心理特征。同时,我鼓励学生进行课外探究实验,如让学生在家里利用电冰箱研究水和盐水的凝固点,这个实验在学校反而不便做到。教师要鼓励学生做好这些小实验、小制作,并有意识的在教学中加以讲评。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更使学生认识到搞科技发明的奥秘在于善于动脑、勤于动手,打破搞科技发明高不可攀的神秘感。
中学教学中,切实加强物理实验教学,能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培养学生科学实验的素养,使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和科学态度在实践中逐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