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主对大豆孢囊线虫抗性相关基因功能研究进展

来源 :生物技术通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dy_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豆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目前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大豆消费国、进口国,且进口大豆数量逐年递增。大豆孢囊线虫病是威胁全球主要大豆产地的重要病害,每年全球范围内造成超过数十亿美元经济损失,防控形势严峻。抗性品种的种植是防控大豆孢囊线虫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然而,单一抗性品种的过度使用及大豆孢囊线虫生理小种不断演化,导致抗性降低,威胁大豆产业安全。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大豆孢囊线虫抗性机制研究不断深入,在遗传学、转录组学、蛋白功能等相关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本文综述了已知的大豆主要抗性位点(Rhg1和Rh
其他文献
根结线虫(Meloidogyne spp.)和孢囊线虫(Heterodera spp.)是对农业生产危害最大的两类内寄生线虫。线虫入侵植物后,通过在取食位点形成巨细胞或合胞体汲取营养、完成生活史。植物通过控制生长素、乙烯、细胞分裂素、赤霉素、脱落酸等植物激素水平,与侵入体内的线虫建立起良好的互作关系。本文从线虫取食位点建立与形成、植物激素相关基因在线虫取食位点的表达与调控方式、植物激素对线虫取食位点建立与形成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综述,对植物激素在线虫取食位点的协同作用相关问题及最新研究进行探讨,以揭示植物激素
大豆孢囊线虫是大豆产区病虫害防治策略的重要目标之一,大豆孢囊线虫的防控也一直是线虫领域研究热点之一.大豆孢囊线虫侵染不仅会造成大豆地下部分损伤,也使得地上部分受损
腐烂茎线虫(Ditylenchus destructor Thorne,1945)是世界上重要的植物病原线虫和我国全国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为害甘薯、马铃薯、大蒜等多种地下结实作物,在许多杂草和真菌上也能生长和繁殖。腐烂茎线虫喜凉怕热、喜湿怕干,主要通过寄主作物的无性繁殖材料传播和扩散。在不同作物上,它的田间持续存活、侵染和损害表现存在明显差异,但相关原因和机制不甚明确。本文综述了腐烂茎线虫的地理分布、寄主范围、生殖发育、侵染循环、环境适应能力及其存活寄生相关分子机制,指出了需要深入探讨的主要问题,有望
寄主根部及其根际微生物释放的化感信号物质是植物寄生线虫寻找、定位和侵染植物的重要线索。目前,寻找植物寄生线虫预侵染阶段的化感信号物质以及相关的分子靶标研究,以期开发植物源和线虫源杀线虫剂是线虫学家的国际研究热点和前沿。本文重点综述了植物寄生线虫对化感信号识别机制的国内外研究进展。首先定义了植物寄生线虫对化感信号的识别或者趋化性,列出了近些年所报道的主要化感信号物质;对经济上最重要的两种植物寄生线虫(根结线虫和大豆孢囊线虫)的趋化性进行了比较;再进一步以模式秀丽隐杆线虫的化感功能为基础,论述了植物寄生线虫趋
为获得分子量小、毒性低的抗感染多肽药物先导分子,以来源于青环海蛇的cathelicidin家族抗菌肽Hc-CATH为模板,设计了长度分别为16和15个氨基酸残基的改造体Hc-16和Hc-15,并通
植物寄生线虫(plant parasitic nematode,PPN)是一类重要的植物病原物,它们分布广泛,适应性强,通过与寄主植物建立长期、稳定的寄生关系对粮食作物、园艺作物以及森林植物构成严重危害。其中,根结线虫(root-knot nematode,RKN)和孢囊线虫(cyst nematode,CN)是影响最大研究最多的2类定居型植物内寄生线虫,其侵染方式、取食细胞的形成及繁殖方式等存在很多差异,导致这两种PPNs在侵染植物后会对寄主产生多种不同的影响。近年来在线虫抗病基因克隆、效应蛋白作用机制
漆酶(Laccase)是多铜氧化酶家族中的主要成员,能够催化多种酚类和芳香类化合物的氧化,因此具有很大的工业应用潜力。虽然对漆酶的研究及应用已获得一定进展,但主要集中在植物和真菌漆酶,对细菌漆酶的研究较少。研究从谷氨酸棒杆菌(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中分离到一个漆酶基因NCgl0908,其全长1542 bp,编码513个氨基酸。将其氨基酸序列与几种已鉴定的细菌和真菌漆酶进行序列比对,发现它们的4个铜离子结合位点的氨基酸高度保守,推测NCgl0908是一个新的漆酶基因。把NCg
为了模拟体内脑组织细胞的三维生长环境,高效开展脑疾病和有关药物的研究工作,文中设计和制造了一种新型高通量三维脑细胞芯片.芯片由多孔滤网和三维脑细胞颗粒构成,装载于常
植物线虫是引起我国农作物病害的重要病原物之一,是严重危及我国小麦、玉米、水稻、甘薯、马铃薯、大豆、蔬菜、花生、中草药等粮食和经济作物安全生产的重要病害,其中小麦禾谷孢囊线虫在我国冬麦区危害面积超过4×106 hm2,导致河南省中北部产量损失15%-20%,我国大豆孢囊线虫病发生面积常年在1.33×106 hm2,可造成大豆减产5%-10%,严重发生地块减产30%以上,甚至颗粒无收。因大豆孢囊线虫病所造成的损失就达6亿元
植物寄生线虫是农作物主要病原物之一,每年造成作物大幅度减产和严重的经济损失。植物寄生线虫基因组学研究在揭示植物线虫与寄主互作分子机制和作物抗线虫品种的培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广泛应用,多种重要的植物寄生线虫的基因组被破解和报道。在此基础上,通过比较基因组学进一步揭示了植物寄生线虫的起源和进化,功能基因组学的研究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进展。本文对目前已报道的植物寄生线虫基因组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在各基因组的基本特征、染色体组变异、串联重复序列、基因表达调控与基因协同表达、水平基因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