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多媒体环境下英语课程教学的思考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lyy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阐述了多媒体教学的利与弊,并从教学目的出发探讨了平衡利与弊关系的途径。旨在不断完善改进多媒体的使用,使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关键词: 多媒体教学 利与弊 途径
  
  任何一项媒体传播技术的出现都会对外语课堂的教学产生影响,例如广播、电视的出现到计算机的发展以及如今网络应用的普及。而多媒体教学则是多媒体计算机在课堂上取代了以往多种教学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等)的综合使用,并借助于预先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来开展的教学活动过程。多媒体教学可以集声音、图像、文字、动画于一体,甚至为学生提供一个交互式的自主学习环境,这种直观形象、生动具体的教学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整合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实现教学效果,是对传统教学模式和手段的改革。但任何事物的发展完善都有一个过程,多媒体计算机的使用在目前的教学环境下则毫无疑问地利弊皆有。以下笔者就多年的多媒体环境下英语课程教学的实际经验,谈谈多媒体教学的利与弊,以及如何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
  
  一、多媒体教学的利与弊
  
  1.教师素质的提高与备课焦点的模糊
  传统的教学模式:黑板、粉笔和教科书,对于教师而言只要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熟悉课本,知道如何教书育人就够了。而多媒体教学还要求教师熟悉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和制作、教学软件的使用,以及多媒体设备的操作,更重要的是如何适当有效地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这样对教师的业务能力就有了更高的要求,在某种程度上对于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相反这也需要教师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可能会让教师备课的重点模糊,不再是注重如何安排教学内容和设计教学环节,而是怎样做出精美的课件。
  2.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与学习焦点的模糊
  多媒体教学目的之一就是注重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自学及创新能力,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例如设备完善的语言实验室里,学生可使用已装有课程学习的软件自主学习,自我检测。在能上网的情况下,可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进行网络聊天、讨论,听网络广播,收发E-mail等。但就目前教学大环境而言,更多时候是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安排学生在多媒体教室使用多媒体设备做一些class-presentation或者电影配音等。例如笔者曾经就《希望英语》教材中“广告”这一单元让学生对视频广告作recreate(再创造),让他们自选感兴趣的广告视频画面并重新配乐和配自己创造的广告词,学生表现得很感兴趣,在配乐和配词上也有很多自己独特的创意,这样的教学活动设计既能让学生掌握课本知识,又能让学生实际运用语言,同时还能让他们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应用技巧。以上这样一些多媒体参与的教学活动无疑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这也可能让学生学习的焦点模糊。比如网络上讨论与学习无关的东西,或者学生课后可能为了制作展示的课件,寻找视频,或者上网查找信息等耗费时间和金钱,也可能有些学生过于追求技术层面的完美而忽略这些学习活动的根本目的等。
  3.课堂效率与教学焦点的模糊
  多媒体教学对传统模式的改变其一就体现在板书的电子化上,这确实有其优势,例如环保,节约书写板书的时间,同时课件教学可以利用视频、音频、图片和动画,这些会让板书更生动具体,另外丰富的网络资源和互动的课程学习软件都会为学生提供大容量的信息。这些一方面会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学习,但另一方面这些东西也会让学生在上课的时候分散注意力。网络资源的利用和课程软件的使用若没有完善的跟踪监控,也会让教学的焦点变得模糊,有时候课堂上如果课件设计得过于花哨,没有把握适当的分寸,可能整堂课下来对学生而言,只是过眼云烟般地欣赏精彩画面的娱乐课而已。
  4.师生沟通的桥梁与师生交流的障碍
  多媒体教学使用的课件或教学软件是上课前准备好的,对于教师而言,这些在课堂上操作运用起来多是展示和讲解,无法临时增加或删减内容,所以,针对学生的反应想要对教学内容做出适当调整的灵活性就会降低。同时教师演示课件内容需要随时操作多媒体设备,自身活动的范围就会变小,对学生反应的关注程度也会变弱。利用网络或软件自学更是人机互动胜于师生互动,这样多媒体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弱师生间的沟通而并非加强。
  如何有效发挥多媒体优势而避免其带来的问题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二、平衡利与弊的途径
  
  1.系统的培训与学习
  课件的制作、教学软件的使用、多媒体设备的操作,以及最重要的是如何正确使用多媒体有效地进行教学,在这些方面有必要为教师提供系统的培训,让多媒体设备真正在教学上发挥其优势,避免对其利用仅停留于将板书电子化。然后不断翻页演示的层面,而是要真正根据课程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安排设计课件,充分利用多媒体能将文字、图片、视频、音频集于一体,并能动态操作的特点,让多媒体成为教学真正有效的辅助工具。可以说让教师真正掌握多媒体是多媒体教学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体现其改革性的前提所在。
  2.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性
  多媒体的利用不能喧宾夺主,让教师沦为辅助多媒体的“工具”,课件的设计不能只是简单地照搬书本,更不能只是眼花缭乱的素材的堆积,课件应该是教师对教学内容提炼、再创造的智慧结晶。学生网络资源的利用和自学软件的使用更加需要教师的指导、跟踪和检测。
  3.提高学生参与多媒体课堂的可行性
  学生能够有效地参与多媒体课堂,其前提是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例如学生已上过计算机相应课程等。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多媒体应用的可行性更高,效率更高,从而减轻学生的压力和负担,最重要的是让他们确确实实通过多媒体使用这一教学设计环节去体验,去创新,去学习。
  4.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
  传统教学手段有其可取之处,例如和学生的沟通更多,互动更强,教师的临场发挥更多,可以说某种程度上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倡导教学手段和方式的改革,并不是对传统教学手段的完全抛弃。若能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将多媒体和传统的教学方式结合起来,会有互补互促的效果。
  
  三、结论
  
  作为如今教学的主流方式,多媒体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设计和加强教学效果。但如果在实际运用中,过分依赖多媒体或者使用不当,则会适得其反。既然意识到了多媒体的利用利弊并存,就要努力平衡。只要教师在实际运用中努力克服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改进多媒体的使用,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大。
  
  参考文献:
  [1]杨敏.多维角度透视当代中国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4.
  [2]张有录.大学课堂教学中多媒体应用的问题与对策[J].电化教育研究,2006,(5).
  [3]王桂敏,孙书光.浅议多媒体教学并非一定提升教学质量[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9).
其他文献
课堂是教师实施教学行为的主阵地,教学目标的达成、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都离不开成功的课堂教学.应试教育下的课堂是教师针对学生的单向知识灌输.教师将学生是否鸦雀无声、纹
课堂是教师展开教学和学生进行深入学习的重要阵地,而一个好的课堂离不开学生的感受与疑问,这样才能够促进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但是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当前的初中语文
如果我们留心我们的课堂,不难发现,我们的课堂经常给人留下这样一个印象:老师把学生心中所有的疑问都解决了,一节课下来,学生没有一丝不明白的地方.不带着问题进课堂,也不带
一、组织策略及其影响    认知心理学认为,组织过程是一个重要的编码过程,通过这个过程,那些不连续的、个别的项目依照它们之间特定的关系被组合成更大的单位(Ellis&Hunt,1993)。在学习过程中,“组织”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使学习环境有条理、有秩序;二是将所获得的信息条理化,以便更好地理解、处理和记忆信息。  认知心理学对“理解”的定义是:对听到的和读到的材料进行积极的组织和详细阐述的过
在现代社会,肥胖的发生率越来来越高,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肥胖都已成为重要的健康问题,其是关节炎、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等许多疾病的重要诱因。肥胖表现为长
本文从三个方面——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重点难点,提高课堂效率;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教学质量.并结合我在英语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说明多媒体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代表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学习语言的同时就是学习该语言所承载的文化。本文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入手,指出文化传递是英语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并以实例分析了英语教学中文化传递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 语言 文化 英语教学 文化传递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文化反映在语言中,影响着语言的发展。因此,语言的学习不是孤立的。学习语言的过程就是学
摘要: 教学评价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科学、合理的有效评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有效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 英语教学 有效评价 自主学习 深远影响    引言    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培养大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已经成为广大英语教师的普遍共识,尤其是对于自考班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学生的自我期望值不高,且缺乏对学习目标准确而清晰的定位。因此,学
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做好对教学方法的创新策略研究,能够为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效果带来重要支持.笔者结合实践教学经验,在文本中从应用多媒体技术、开展自主化学习、设计音乐
高中教学阶段,由于应试压力,不同层次的学生展现出不同的问题.教师在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后,尤其是“非常”学生的表现,应根据个体差异,善于善捕捉学生的积极举动,走近学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