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干预与1865—1935年间的美国经济转型》评介

来源 :历史教学·高校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32020040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书丽博士撰写的《国家干预与1865-1935年间的美国经济转型》(人民出版社2009年11月出版),以联邦政府作用与经济转型为主线,采用历史分析方法,汲取相关学科的研究理论和手段,对美国内战至“新政”时期美利坚经济转型问题进行了重新的审视和思考。
  作者在书中指出,美国内战到“新政”时期的美利坚实现了从传统经济社会向现代经济社会的大转型,其间联邦政府的“有形之手”推动了经济巨变。该书通过专题与编年相结合的方式、将内容分为18章,可归为四个部分(1~6章、7-10、12~15、16-18章),其主要内容如下:
  经联邦政府之手为内战融资而重塑的金融体系、高关税壁垒为现代工商企业的出现提供了金融和市场条件。这促动了资本的全国性流动,为现代工商企业的崛起、经济的腾飞、工业社会的来临创设了制度性前提。19世纪末随着全国经济一体化的进行,联邦政府通过“州际贸易管理权”的实施,开始对铁路业、托拉斯进行管理。上个世纪之交的美国完成了从农业国嬗变为工业国,从出经济体的联合转变为全国性经济体的历程。
  20世纪初联邦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其范围进一步扩大到了资源保护和食品安全等领域。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政府为动员全国资源而采取了与私人部门合作的“补偿性国家”策略。联邦政府的职能得到强化,起作用的领域进一步扩大。第一次世界大战作为外部性事件把美国推上了生产性大国的巅峰,并成就了世界经济金融大国的地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成为净资本输出国,纽约也开始逐步取代伦敦成长为国际金融中心。但是,美国政府还未能真正弄懂,还不适应,乃至不愿承担起与之相适应的国际责任。
  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几乎独享了经济的繁荣,联邦政府尚不具备真正的“国际视野”。美国未能理顺与欧洲国家之间商品和资金正常流动的渠道,再加上高关税壁垒阻遏了欧洲商品进入美国市场,其结果是:欧洲国家无力还债,美国生产过剩的极端性表露无遗。这不但使得美国错失了引领世界重新构筑国际货币汇兑体系和恢复贸易往来的机遇,而且招致了严重的国内生产过剩,经济萧条,并形成了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1929-1933年大危机。
  不过,只有在“大危机”的特定情势下,联邦政府与产业界的关系才真正清晰显露出鲜明的互补特性。“新政”是应对特定经济情势而进行的一次重大改革,是应对大萧条特定情势的新举措,是美国制度传承与创新统一的典范。金融改革是“新政”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口。《1933年银行法》竖立起了银证“防火墙”,《1935年银行法》赋予了联储理事会更大的权利,联邦证券法对证券业进行了革命性规制,从而奠定了此后半个多世纪美国金融业的格局。随着“新政”的推行,联邦政府开始在和平时期大规模、全方位介入经济生活,“管理国家”形态出现,联邦政府作为市场的补充力量推动着美国经济实现了从传统向现代的“大转型”。“新政”后的美国得以“浴火重生”,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一流强国。
  最后,作者得出了结论。内战时期联邦政府重塑了银行体系,促成了投资银行业的形成并促成了全国性资本市场的形成,从而为工业化的来临提供了制度性条件。为应对19世纪后半叶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所引发的经济、政治和社会问题,联邦政府不得不改弦易辙,摒弃其“守夜人”角色,开始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到20世纪初“进步主义时期”,联邦政府除了对经济问题进行干预外,还初步建立起对全国性商业银行系统的监管,“社会管制”的内容也丰富起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国际经济地位发生了根本性改变。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的同质性达到了新的高度,而1929年开始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近代西方文明“逐利性”推演到极致的反映。“大萧条”的重大历史遗产在于形象地展示了“市场调节机制万能”的失灵,也将资本主义“自发管理”时代送进了历史博物馆。1933年开始的“新政”为美国资本主义走出困境提供了一个改革路径,它通过联邦政府的强制力,自上而下地实施了全方位的制度调整,从而使美国完成了从“生产性大国”到“管理国家”的重大历史性变革。
  综观该部专著可见,作者历十余年美国史教研之旅,对美国经济史诸多问题多有心得。首先,她从历史的角度,把现代美国银行业监管的渊薮、资本市场的构筑等难懂的内容梳理得清晰易懂,并把它们纳入经济剧变的历史进程中,看作政府作为影响制度创新的重要变量来进行解读,由此可见作者之功力。其次,该书以“国家干预”作为演进主线,为我们考量政府在社会经济不同发展阶段应发挥之作用提供了一种范式下的参考坐标,这无疑大大提升了该书的现实意义。第三,该书突破了单纯借重时间维度构筑的经济史结构,在考虑时间界标的同时,注重专题厚度以及各专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形成了自己对经济转型与国家干预的解读范式。可见,该书无疑是中国美国经济史研究的最新进展之一。当然,该书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譬如个别章节的内容尚显单薄、金融方面的内容较为丰硕,实体经济的内容有待充实,希望作者在以后能够有机会予以修补和完善。
  
  [作者简介]高春常,男,1966年生,山东莘县人。鲁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美国史。
  [责任编辑:柳文全]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