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蒸发站网的合理布局探讨

来源 :应用气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y123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采用四川盆地36个台站1980—1984年的逐日蒸发量资料,从统计各季代表月逐日蒸发量的相关函数着手,推算出相对内插标准误差与相关函数的统计关系,并根据内插标准误差不大于观测随机误差的原则,估算出该地区蒸发站网的合理间距。
其他文献
本文从天体引潮力角度分析造成我国华北地区夏旱的原因及规律。从中得到一些有意义的结果。
本文利用自然正交函数对中国100个站近510年旱涝资料进行分解。取分解出的前三个特征向量,将中国旱涝资料划分为6种炎型。从而得出近510年旱涝型序列,并对其环流特征进行讨论
计算了1980年6—9月逐日(12GMT)黄河中下游干旱期的视热源(Q<sub>1</sub>)和视水汽汇(Q<sub>2</sub>)的分布。结果表明,在典型干旱期(7—8月)内,对流层大气中基本上为热汇,且以对流层
采用自制的高酸值丙烯酸预聚物与干性植物油酸、三羟甲基丙烷和间苯二甲酸等进行反应,制备了水性丙烯酸改性醇酸树脂,并对影响其性能的诸多因素进行了讨论。
本文用等熵位涡(IPV)图分析了1983年1月3—8日东亚寒潮过程的动力学特征。在寒潮酝酿阶段,IPV 平流过程(特别是东北急流的作用),东北急流与其南面西偏北气流构成的东西向切变
本文用多维谱分析的方法,研究了1984年夏季张掖地区辐射参数的中短期和超短期振荡特征。1984年夏季,张掖地区辐射等参数存在着3—5天的中短期振荡及30分钟、50分钟和80分钟的
通过成都、昆明、广州等地生长季节内对总日射(Q)和光合有效辐射(Q<sub>PAR</sub>)的长期连续自动同步观测发现,以小时累计量为基础的 Q<sub>PAR</sub>/Q 比值仍比较稳定,季节
提出一种以搜寻正方形网格边上之流线值点为计算函数的流线客观分析方法。该方法简便易行,计算量小。用此方法分析的流线图,同日常预报业务中手工分析的流线图基本一致。
本文利用1980—1987年850hPa 格点风资料和500hPa 高度场资料,分析了冬季自北半球流入南印度洋的越赤道气流的特征,指出在35&#176;—135&#176;E 的近赤道地区冬季低空有四支
根据1951—1985年500百帕月平均环流资料研究表明,在厄尼诺年中,副热带高压环流比非厄尼诺年的环流强且建立早,而且,在西太平洋和东亚地区,当500百帕上正环流差值维持时,将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