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生阅读简史

来源 :阅读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ishengg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01我们和前辈所读的书,已经相去甚远
  进入大学校门,图书馆恐怕是很多新生最感兴趣的所在。大学生也理应是一个社会中认知最鲜活、精力最旺盛、行动最自由的群体,站在浪尖上的他们读什么书,往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阅读风向。如果将历代大学生手中的书籍串联起来,那就会构成中国青年思想变迁的一个侧面。
  不过,今日的年轻人蓦然回首,其实不难发现,我们和前辈所读的书,已经相去甚远。
  02民国大学阅读: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民国时期,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古文与白话文、老学究与新青年、国学与西学、革命话语与商业文明……种种看似相悖的事物,都在这个时代并存,也造就了彼时大学生大相径庭的阅读体验。用王朔一本小说的名字可以概括民国大学生的读书风格:一半海水,一半火焰。
  一些出身传统家庭的大学生,依然像旧式文人一样捧读传统经典。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历史学家钱穆的孙女钱婉约在北京读大学,写信请教祖父大学生如何读书?钱穆在回信中写道:
  《论语》外,须诵《孟子》《大学》《中庸》与《四书章句集注》为主。《庄子》外,须诵《老子》。四书与老庄外,该读《史记》,须全读不宜选读……仍盼能背诵。
  一代儒宗钱穆先生给孙女的这些建议,仅仅背诵《史记》这一条要求,恐怕就让今天的学生难以招架。
  与传统书籍一并躺在民国大学生书桌上的,还有新文化运动以后兴起的白话文作品,其中既有本土作家的创作,也有用白话文重新翻译的西方著作。1915年出版的《新青年》杂志受到当时大学生的热捧,鲁迅写作的中国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也刊载于《新青年》。
  “救亡”是贯穿整个民国的主题,大学生是革命书籍的主要受众。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写道:“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女大学生刘和珍所订阅的《莽原》杂志,第一期就翻译了法国革命歌曲《马赛曲》,类似的进步刊物当时还有很多。
  当然,在革命的大背景下,并非所有人都满脑子斗争反抗,悠悠然读“闲书”的公子小姐也不在少数。被鲁迅痛斥的鸳鸯蝴蝶派,就用爱情小说征服了很多大学生的心,连迅哥儿的母亲都是张恨水的粉丝,鲁迅有时也不得不违心地替母亲买几本《金粉世家》《啼笑因缘》。
  03黄金的八十年代
  建国之后,高校学习苏联模式,为了应对工业化的需求,大范围压缩人文社科类专业,扩建理工学科。1952年院系调整之后,中国大学生的阅读氛围,相比之前已经衰弱很多。新中国前三十年的大学生形象,一直显得模糊而笼统,但也正是这三十年的压抑,造就了金色的八十年代阅读潮。
  恢复高考之后,重新回到大学校园的大学生们像饥饿的白蚁啃食书本,省下买饭票、车票的钱买书的现象并不少见。即便是学术与哲学著作这一类相对晦涩难懂的书籍,也一时洛阳纸贵。比如朱光潜翻译的纯学术著作《美学》,要托人找关系才能买到一本。
  萨特的《存在与虚无》在当时颇受追捧,销量突破了10万册。而20世纪80年代哲学热的领军人物周国平,翻译的尼采著作《悲剧的诞生》首印5万册,年销售15万册。走在20世纪80年代的大学里,不读几本哲学,都不好意思和别人打招呼。
  从相对封闭的阅读环境中解放出来,大学生开始有机会大量阅读经重印、翻译的外国文学作品。20世纪80年代有一种说法:男生必看《红与黑》《约翰·克利斯朵夫》,女生必看《简爱》《安娜·卡列尼娜》。这些经典的西方文学作品,尽管以一种延迟的状态被中国大学生阅读,但也打开了一代人的视野,帮助塑造了一代青年的理想、追求与趣味。
  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阅读也像是松绑后的一个大懒腰,夸张、肆意、洒脱。一度被遗忘的作者,也重新受到大学生的追捧。张爱玲热、《围城》热、周作人热轮番而来。同时,王朔的痞子文学、金庸的武侠小说、琼瑶的爱情小说也在大学校园流行。
  04从乱翻书到轻阅读
  理想主义的狂风吹过去,市场经济的洪水漫上来,20世纪90年代大学生手上的书更多元化,阅读也显得更加轻松。
  1991年,蘇童的《妻妾成群》出版;1993年,余华的《活着》、贾平凹的《废都》、陈忠实的《白鹿原》同年出版;1994年,王小波的《黄金时代》出版。作家路遥出版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平凡的世界》至今仍排在大学借阅榜前列,是20世纪90年代高校学子争相阅读的“神作”。
  严肃文学之外,各种类型文学也得到大学生的喜爱。侦探、言情、武侠、冒险等阅读热潮接踵而至。同时,台湾的张晓风、林清玄等人和大陆的余秋雨也共同带起一股读散文的风气,成长于20世纪90年代的韩寒写道,当时的文学青年中多的是模仿《文化苦旅》的余秋雪或者余春雨。
  20世纪90年代末,榕树下和西祠胡同相继出现,不少大学生混迹其间。而以卡耐基《人性的弱点》为代表的掺杂了心灵鸡汤的成功学著作,在高校中也越来越常见。这一切都隐隐昭示着下一个时代的阅读风向。
  新世纪之后,互联网彻底改变了中国大学生的阅读方式。包装升级后的成功学,变成了创业指南;《明朝那些事儿》大热或许不是因为它写历史,而只是因为它好读;新概念作文大赛的作品渐渐难以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它从一种突破变成了另一种窠臼。大学生们也开始沉醉在通俗、快捷的快阅读、浅阅读中,让以罗振宇为代表的导师们替自己读书,再用5分钟把几百页的精髓转达给自己,美其名曰“高效学习方式”。
  高校的阅读少了标新立异、开风气之先的引领作用,大学生的阅读已从多元走向纷乱,再走向浅薄,一直通向不再阅读的终点。社会压力的下渗让升学、就业变成了眼前实实在在的压力,阅读彻底成为一种消遣,而且是相比于看剧、打游戏、旅行而言,娱乐性更低的消遣。
  读书有时候成为一种作秀,手上的大部头著作可以成为自拍的道具,也可以作为“逼格”的标志。读书不发个朋友圈,就好像白读了。而且往往书还没有读完一半,秀读书的朋友圈腹稿早已经暗暗润色了无数遍。
  同学间偶尔客套,被问起最近在读什么书时,有的人会不好意思地笑笑,然后反问道:“网文算吗?”
  责编:何建娇
其他文献
南宋时期的山阴有一座沈园,沈园的一段院墙上曾题有两阙《钗头凤》词。时人皆知第一阙是诗词名家陆游所写,第二阙则是陆游曾经的妻子唐婉所作。这两首动人的词作相互唱和,互诉不可得的心痛,而这心痛后则是一段不可忘的往事。  一往情深深何限  绍兴十四年(公元1144年),陆游和唐婉成婚。他们的婚姻是由两家早早便决定的事情。陆游和唐婉是表兄妹,唐婉字蕙仙,是陆游的母舅、郑州通判唐闳的独生女儿。  唐婉和陆游二
期刊
特德·姜,中文名为姜峯楠,自1990年发表处女作《巴比伦塔》至今,30年的时间内仅发表了17个中短篇科幻小说,多篇作品斩获雨果奖、星云奖等多个科幻奖项。最为人了解的可能是他1998年写下的小说《你一生的故事》,小说改编的科幻电影《降临》在2016年上映,为中国观众所熟知。  近期,特德·姜最新的小说集《呼吸》出版,其中收录了《商人和炼金术士之门》《呼吸》《前路迢迢》《软件体的生命周期》《达西的新型
期刊
对疫苗,我们每个人并不陌生。从大多数人手臂上留下的那个印记,到每个宝宝出生即需注射乙肝疫苗和卡介苗开始,我们都知道,那些被注入体内的少量药剂,将为此后我们的一生筑起一道安全的屏障,对某些病毒和传染病进行拦截,从而保护我们个体乃至整个社会群体的生命健康。  疫苗的诞生,是一个历经艰辛而跌宕起伏的过程,它的发现、生产和不断推进,可谓一部史诗。这部史诗的书写,对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对我们每一个人乃至全人
期刊
01既无人喝彩,也无人反对的“普通刊物”  陈独秀于1915年创办《青年杂志》时,其实并没有什么高远的志怀和预设路径。《青年杂志》没有正式的“发刊词”。创刊号上只有一简单的“社告”,内中除申言“欲与青年诸君商榷将来所以修身治国之道”以及“于各国事情学术思潮尽心灌输”外,其他均属于编辑体例的具体说明。创刊号首篇是陈独秀撰写的《敬告青年》一文,该文虽有几分“发刊词”的意味,但其所揭示的六条“新青年”准
期刊
曾经有一种说法:中国古代即使有一些科技成就,但到近代已经全面落后于西方,所以现在再讲中国古代的那些成就,已经没什么意义了。  但中国科学技术史专家江晓原并不这么认为,他提出,随着中国近年在经济和科技上的全面崛起,中国“全面落后于西方”的现实已经完全改变。在这样的现实面前,我们难免会思考这样的问题:我们今天之所以能够实现从跟跑到领跑,难道不是与我们在古代所创造的辉煌成就和深厚积淀一脉相承、息息相关?
期刊
生与死之间的漫长旅程就像一段拉扯着的橡皮筋,长短不过是极限之内的微小差距,而在这无差别的生命旅程中,唯有赋予意义,生命才方显独特与壮阔。就像三毛说的:“生命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是否痛快地活过。”  三毛去流浪,去找寻自由与心灵的栖息。她的写作,下笔只有一份真诚,不雕琢痛苦,不敷衍生活。她的生命,带着英雄主义的燃烧,浓烈而执著。在有限的生命中,三毛不仅痛快地活过,而且活成了一个传奇。  01  三毛出
期刊
公元1970年,500荆楚子弟应征入编中国人民解放军汽车11团,长年奔驰在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喀喇昆仑山系的川藏公路和新藏公路线上。在这条堪称世界绝域的“无人路”上,要长年经受山高路险、高寒缺氧、滑坡塌方等艰难险阻的考验。500汽车兵有400余人立功受奖,也有文坤才等6人长眠于“两线”上。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授予该团“喀喇昆仑钢铁运输团”和“民族团结模范单位”荣誉称号。值建军93周年之际,作为当年的
期刊
很多人已经发现,凡是带“东”“西”“南”“北”的省份,往往有一个兄弟相伴,如有山东,就有山西;有广东,就有广西;有湖南,就有湖北。到了江西这里,一切都变了:有“江西省”,没有“江东省”!  这是怎么回事?历史上有没有跟江西相对的江东?如果有,为何后来没有了?  江东1.0  熟悉或喜欢秦末楚汉争霸这段历史的,会经常遇到“江东”一词,项羽的队伍号称“江东子弟”,他们都是跟随项王一起造反的老乡。  不
期刊
还记得在网上走红的那个“最美搬运工”吗?一个清秀的香港姑娘,笑起来有点腼腆,干起活儿来却风风火火、利利索索,大包小件拖起就走。据说,200公斤的货对她早已是小菜一碟,这和她娇小的身影形成强烈反差。那种面容朴素、身手矫捷的工作状态,能量超正,不得不让人敬重。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的两句话,尤其让人佩服:“有汗出有粮出,就没有什么问题”“我不可以倒下,因为我倒下就没有人撑我”。这两句话加在一块,其实就是
期刊
《四库全书》由乾隆敕编,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正式开始编修。名为“稽古右文”,实则“寓禁于征”,大量搜罗、查禁、删改、销毁书籍。根据流传至今的几种禁毁书目和有关档案记载,乾隆编纂《四库全书》时,销毁了对满清统治不利的书籍,计一万三千六百卷,焚书总数达15万册。抽毁书400多种;销毁版片总数170余种、8万余块。除了焚毁书籍,满清统治者还系统地对明代档案进行了销毁。同时,《四库全书》开馆后1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