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的历史形势下,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这一理念引导下,2009年国家教育部对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进行重大改革。本文试从改革课程内容、改进教法、科学评价、师德建设等四个方面来谈谈对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改的几点认识。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德育课程改革 内容 教法 评价 师德建设
进入二十一世纪,教育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呼声更是此起彼伏,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理念运用而生。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主渠道的德育课,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课,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为此,国家教育部对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进行重大改革,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工作,进一步增强德育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为了能够更好地贯彻落实德育课改精神,本人从改革课程内容、改进教法、科学评价、师德建设等四个方面来谈谈对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改的几点认识。
一、课程内容的实用性
改革课程,落实内容是关键。课改行动下的德育教材不再是“授业解惑”的唯一课程资源,而是为教学服务的一个载体。本轮课程改革,首先,将原有德育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原有德育课程包括:“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法律基础知识”“经济与政治”“哲学基础知识”,改革后的德育新课程包括五门必修课:“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心理健康”作为必须要完成的选修课纳入德育课课程体系。改革前后的德育课程有较大差别:1.教材名称作了较大的改革;2.教学要求作了较大的调整,原有教材强调以认知、运用作为二维目标,改革后新教材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体验,以认知、情感态度观念、运用作为三维目标;3.加大行为导向课程模式的比例。现行的课程模式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以学科为基础,以理论为主线,直接陈述知识的知识导向,另一类是以实践为主线,主要通过观察、模仿、练习形成技能的行为导向;4.改革教学载体。原有教学载体——主教材、教参、练习册,存在很多不足之处:缺乏形象、内容有限、易失时效、难现实操。改革后教材载体:形象生动的多媒体教学,内容丰富的资源库,体现时效的资源网站,解决实做的仿真技术,实现了全新教材载体。其次,在教学安排上,部分教材做了较大的调整,如“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讲授时间由原来的一学年的课改为一学期,分别减少了32学时。
二、教学方法的实践性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多采用传统的“我讲你听”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教师唱“独角戏”,脱离学生思想实际,脱离社会生活实际,学生不愿听、不想听。改革后的新教材,每一课都科学设计、精心合理安排了一些小项目,旨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1.课堂上,积极倡导广大德育课教师结合教材、学生实际,多采用探究式教学、情景教学、案例教学、小组合作教学、仿真教学,鼓励教师以诱导者身份把学生摆到主体地位,把课堂交还给学生,允许学生质疑,鼓励学生争论,克服单纯的理论灌输,鼓励学生多动手、动脑,真正达到“学中做、做中悟、悟中行”的教学效果。2.将实践活动作为德育课教学的重要环节,如组织学生进行案例模仿、社会调查及专业实践,参加校内外一些健康有益的团体活动,一方面,让学生了解社会现状,增强见识,丰富阅历,另一方面,可锻炼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各种实践活动,践行书本知识,达到知、行统一,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
三、教学评价的实效性
德育课不是为“考”而教,而是为“育人”而教,学生不是为“考”而死记硬背,而是为学会学习,学会研究,学会创造而学。因此,德育课教学评价改革也是本次德育课程改革的内容之一。在此,本人谈谈对德育课教学评价改革的认识和理解:学生德育成绩评定范围包括学生的认知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及知识运用等三方面,评价途径可通过平时、期中、期末的各种评价、测试,得出综合评定。平时成绩以学生完成作业态度、课堂纪律情况、课堂参与积极性、课外实践情况作为标准,由教师、班级学生代表综合评定,这种评价模式主要侧重于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及知识运用方面的表现。学生认知方面的评价主要是通过期中、期末的开放式考核,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重点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基本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将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也列入期中、期末测评中,通过隐型测试、自评、互评、组评、老师综合测评等手段评定等级,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德育课向课外延伸的进程。
四、教师队伍的建设性
发挥德育课的德育主渠道作用,教师是关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过硬的教学本领,精湛的教学艺术,而且要有崇高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严谨的教风,踏实的作风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在新一轮改革浪潮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成为当务之急。
(一)加强德育课教师的培训力度
根据上级文件精神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部门要重视德育教师的师德教育和新课程改革培训,加大对德育课程改革的支持力度,使德育课教师培训工作与新一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同步进行,为德育教师的实践教学和学生德育实践活动提供有利条件,对在德育课程改革中取得优秀成果的个人应予以奖励。
(二)提高德育课教师的素质
1.观念的转变
观念的转变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甚至可以说它是关系到德育课程教材改革成败的大问题。观念的转变本质上是怎样将德育课教学由传统教育转变到素质教育轨道上来。这就关系到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怎样处理好知和情、行关系的问题;二是实事求是地安排好德育课教学各项内容的问题。以往的德育课教学,重于知而轻于情、行,甚而至于走向极端,把知识的学习抬到不适当的位置,使德育课异化成为一般的知识课。可以这样说,失去了情和行,也就失去了德育课的灵魂,德育课教学的根本目的也就失去了,这种格局势必影响学生情感、态度、观念的形成,从而影响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德育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在正确情感的培养和行为的训练,要使自己的行为规范化,在生活领域内形成种种切实可行的规矩。要使行为训练走向经常化,最后形成良好的生活和工作习惯。只有这样,德育课程的改革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德育课教学才能在学做人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2.业务素质水平的提高
在新一轮德育课程改革浪潮中,德育课教师除了观念上的改变外,还需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水平。对广大德育课教师来说,提高业务素质具有特别的意义。因为社会在进步,知识在更新,你不学习,就要落后,就难以完成教学任务。改革后的德育课教材,在性质、任务、内容、形式、教学目标、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上都作了较大的调整,新的内容、新的目标要求我们德育课教师在理解和思维模式上有所改进。比如“职业道德与法律”这本书,旧教材强调的是对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要求的掌握和理解运用,注重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改革后新教材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文明礼仪的基本要求、职业道德的作用和基本规范,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增强职业道德意识,养成职业道德行为习惯,注重道德观念、品德的养成。这是一种创新,也是一种更新。这就必然要求我们的广大德育课教师重新学习、重新研究,重新组成自己的知识库,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学习、不断完善,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推动新一轮德育课程改革的进程。
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市长安职业高级中学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德育课程改革 内容 教法 评价 师德建设
进入二十一世纪,教育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呼声更是此起彼伏,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理念运用而生。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主渠道的德育课,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课,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为此,国家教育部对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进行重大改革,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工作,进一步增强德育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为了能够更好地贯彻落实德育课改精神,本人从改革课程内容、改进教法、科学评价、师德建设等四个方面来谈谈对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改的几点认识。
一、课程内容的实用性
改革课程,落实内容是关键。课改行动下的德育教材不再是“授业解惑”的唯一课程资源,而是为教学服务的一个载体。本轮课程改革,首先,将原有德育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原有德育课程包括:“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法律基础知识”“经济与政治”“哲学基础知识”,改革后的德育新课程包括五门必修课:“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心理健康”作为必须要完成的选修课纳入德育课课程体系。改革前后的德育课程有较大差别:1.教材名称作了较大的改革;2.教学要求作了较大的调整,原有教材强调以认知、运用作为二维目标,改革后新教材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体验,以认知、情感态度观念、运用作为三维目标;3.加大行为导向课程模式的比例。现行的课程模式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以学科为基础,以理论为主线,直接陈述知识的知识导向,另一类是以实践为主线,主要通过观察、模仿、练习形成技能的行为导向;4.改革教学载体。原有教学载体——主教材、教参、练习册,存在很多不足之处:缺乏形象、内容有限、易失时效、难现实操。改革后教材载体:形象生动的多媒体教学,内容丰富的资源库,体现时效的资源网站,解决实做的仿真技术,实现了全新教材载体。其次,在教学安排上,部分教材做了较大的调整,如“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讲授时间由原来的一学年的课改为一学期,分别减少了32学时。
二、教学方法的实践性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多采用传统的“我讲你听”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教师唱“独角戏”,脱离学生思想实际,脱离社会生活实际,学生不愿听、不想听。改革后的新教材,每一课都科学设计、精心合理安排了一些小项目,旨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1.课堂上,积极倡导广大德育课教师结合教材、学生实际,多采用探究式教学、情景教学、案例教学、小组合作教学、仿真教学,鼓励教师以诱导者身份把学生摆到主体地位,把课堂交还给学生,允许学生质疑,鼓励学生争论,克服单纯的理论灌输,鼓励学生多动手、动脑,真正达到“学中做、做中悟、悟中行”的教学效果。2.将实践活动作为德育课教学的重要环节,如组织学生进行案例模仿、社会调查及专业实践,参加校内外一些健康有益的团体活动,一方面,让学生了解社会现状,增强见识,丰富阅历,另一方面,可锻炼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各种实践活动,践行书本知识,达到知、行统一,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
三、教学评价的实效性
德育课不是为“考”而教,而是为“育人”而教,学生不是为“考”而死记硬背,而是为学会学习,学会研究,学会创造而学。因此,德育课教学评价改革也是本次德育课程改革的内容之一。在此,本人谈谈对德育课教学评价改革的认识和理解:学生德育成绩评定范围包括学生的认知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及知识运用等三方面,评价途径可通过平时、期中、期末的各种评价、测试,得出综合评定。平时成绩以学生完成作业态度、课堂纪律情况、课堂参与积极性、课外实践情况作为标准,由教师、班级学生代表综合评定,这种评价模式主要侧重于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及知识运用方面的表现。学生认知方面的评价主要是通过期中、期末的开放式考核,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重点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基本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将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也列入期中、期末测评中,通过隐型测试、自评、互评、组评、老师综合测评等手段评定等级,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德育课向课外延伸的进程。
四、教师队伍的建设性
发挥德育课的德育主渠道作用,教师是关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过硬的教学本领,精湛的教学艺术,而且要有崇高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严谨的教风,踏实的作风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在新一轮改革浪潮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成为当务之急。
(一)加强德育课教师的培训力度
根据上级文件精神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部门要重视德育教师的师德教育和新课程改革培训,加大对德育课程改革的支持力度,使德育课教师培训工作与新一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同步进行,为德育教师的实践教学和学生德育实践活动提供有利条件,对在德育课程改革中取得优秀成果的个人应予以奖励。
(二)提高德育课教师的素质
1.观念的转变
观念的转变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甚至可以说它是关系到德育课程教材改革成败的大问题。观念的转变本质上是怎样将德育课教学由传统教育转变到素质教育轨道上来。这就关系到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怎样处理好知和情、行关系的问题;二是实事求是地安排好德育课教学各项内容的问题。以往的德育课教学,重于知而轻于情、行,甚而至于走向极端,把知识的学习抬到不适当的位置,使德育课异化成为一般的知识课。可以这样说,失去了情和行,也就失去了德育课的灵魂,德育课教学的根本目的也就失去了,这种格局势必影响学生情感、态度、观念的形成,从而影响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德育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在正确情感的培养和行为的训练,要使自己的行为规范化,在生活领域内形成种种切实可行的规矩。要使行为训练走向经常化,最后形成良好的生活和工作习惯。只有这样,德育课程的改革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德育课教学才能在学做人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2.业务素质水平的提高
在新一轮德育课程改革浪潮中,德育课教师除了观念上的改变外,还需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水平。对广大德育课教师来说,提高业务素质具有特别的意义。因为社会在进步,知识在更新,你不学习,就要落后,就难以完成教学任务。改革后的德育课教材,在性质、任务、内容、形式、教学目标、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上都作了较大的调整,新的内容、新的目标要求我们德育课教师在理解和思维模式上有所改进。比如“职业道德与法律”这本书,旧教材强调的是对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要求的掌握和理解运用,注重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改革后新教材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文明礼仪的基本要求、职业道德的作用和基本规范,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增强职业道德意识,养成职业道德行为习惯,注重道德观念、品德的养成。这是一种创新,也是一种更新。这就必然要求我们的广大德育课教师重新学习、重新研究,重新组成自己的知识库,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学习、不断完善,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推动新一轮德育课程改革的进程。
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市长安职业高级中学